馬 輝
(江蘇省豐縣中學 江蘇 徐州 221700)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既是物理學的基礎,也是學習物理的重要部分.實驗既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更是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目前,設計型實驗已成為高考物理實驗的新熱點,它要求學生將已掌握的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新的實驗情境中,由題設條件自行選定實驗原理,確定實驗方案,選擇合適的器材去研究物理現(xiàn)象,探究物理規(guī)律,或測定物理量的值.設計實驗是對學生綜合處理實際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檢驗.本文針對“測定動摩擦因數”這一實驗的近兩年的有關高考題進行歸納說明,從而悟出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規(guī)律.
方案1:圖1表示用同一套器材測量鐵塊P與長金屬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的兩種不同方法.已知鐵塊P所受的重力大小為5N.圖1(a)使金屬板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用手通過彈簧測力計向右用力F拉P,使P向右運動;圖1(b)把彈簧測力計的一端固定在墻上,用力F水平向左拉金屬板,使金屬板向左運動.
兩種方法比較,你認為哪種方法可行?_____.你判斷的理由是______.
圖中已把兩種方法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單位:N)情況放大畫出,則鐵塊P與金屬板Q間的動摩擦因數的大小是______.
圖1
解析:以鐵塊P為研究對象,顯然,在圖1(a)所示方法下,彈簧測力計對鐵塊P的拉力只有在鐵塊勻速前進時才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但操作上很難保證鐵塊P勻速前進.而在圖1(b)所示方法下,不論金屬板如何運動,鐵塊P總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靜止),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鐵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故圖1(b)所示方法切實可行,由圖可知鐵塊所受摩擦力為Ff=2.4N.由于鐵塊在水平方向運動,其在豎直方向受力平衡.其正壓力在數值上等于鐵塊所受的重力大小,即
代入數據得
說明:本方案來源于現(xiàn)行教材內習題中測定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的方法,此例將習題轉變?yōu)閷嶒灧桨甘强少F之處.
方案2:將細線的一端系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測力計上,在靜止時測出木塊重為G,將木塊放在斜面上,用測力計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向上勻速拉動木塊,記下測力計讀數F1,接著用測力計向下勻速拉動木塊,記下測力計讀數F2.求木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
解析:設斜面傾角為θ,有
說明:本方案把現(xiàn)行教材中的習題,在水平面上測動摩擦因數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遷移到斜面上,并成功地運用了逆向思維,沿斜面向上、向下拉,從而解決問題.
方案1:(2011年高考重慶卷)某同學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裝置,利用米尺、秒表、輕繩、輕滑輪、軌道、滑塊、托盤和砝碼等器材來測定滑塊和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μ.滑塊和托盤上分別放有若干砝碼,滑塊質量為M,滑塊上砝碼總質量為m′,托盤和盤中砝碼的總質量為m.實驗中,滑塊在水平軌道上從A到B做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地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為測量滑塊的加速度a,須測出它在A,B間運動的______與______,計算a的運動學公式是______;
(2)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得到a與m的關系為
圖2
他想通過多次改變m,測出相應的a值,并利用上式來計算μ.若要求a是m的一次函數,必須使上式中的______保持不變,實驗中應將從托盤中取出的砝碼置于______;
(3)實驗得到a與m的關系如圖3所示,由此可知μ=______(取兩位有效數字).
圖3
解析:(1)滑塊在水平軌道上從A到B做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s=at2,得a=,所以需要測量的是位移和時間.
(2)根據整體法有
在2012年高考山東試卷中,就將此方案改為:當重物落地后測物塊減速運動的加速度,用μ=來計算物塊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則計算結果比動摩擦因數的真實值偏大.
方案2: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某處,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滑下(圖4),圖5是打出紙帶的一段,其中g為當地重力加速度.
圖4
圖5
(1)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 Hz,利用圖5給出的數據可求出小車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
(2)為了求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阻力,還需測量的物理量有______.用測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動摩擦因數的計算公式為μ=______.
解析:從紙帶可以很方便地計算出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以寫出加速度的表達式
可見,還需要知道斜面傾角的正弦和余弦值.可利用直尺測出斜面上任意兩點間的距離l及這兩點的豎直高度h,有
化簡得
說明:本方案也可不用打點計時器,而用秒表(或光電門)測出下滑時間t,用米尺測出斜邊長s,及斜面高h.有
方案3:(2011年高考山東卷)某探究小組設計了“用一把尺子測定動摩擦因數”的實驗方案.如圖6所示,將一個小球和一個滑塊用細繩連接,跨在斜面上端.開始時小球和滑塊均靜止,剪斷細繩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塊沿斜面下滑,可先后聽到小球落地和滑塊撞擊擋板的聲音.保持小球和滑塊釋放的位置不變,調整擋板位置,重復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時聽到小球落地和滑塊撞擊擋板的聲音,用刻度尺測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塊釋放點與擋板處得高度差h和沿斜面運動的位移x.(空氣阻力對本實驗的影響可以忽略)
(1)滑塊沿斜面運動的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的比值為______.
(2)滑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______.
(3)以下能引起實驗誤差的是______.
a.滑塊的質量
b.當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長度測量時的讀數誤差
d.小球落地和滑塊撞擊擋板不同時
圖6
解析:滑塊沿斜面勻加速運動
小球自由落體
因時間相同,所以
滑塊受重力和滑動摩擦力作用,由牛頓第二定律
質量和當地重力加速度都被約掉,不會引起誤差.
說明:此方案巧妙之處在于不用打點計時器或秒表而用一把尺子測μ,從而避免測時間誤差,借助滑塊與自由落體物體的運動時間相同,達到目的.
方案1:用同種材料的木板構建如圖7所示的斜面AB,平面BD,兩面在B點接觸良好且為弧形.讓木塊從A點由靜止滑下,最后滑到C點而靜止,用刻度尺量得斜面AB的長L1,高H,BC長L2.求物塊與接觸面材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
圖7
解析:由功能關系
說明:本方案的設計立足于能量觀點,并把平面和斜面有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問題情境新,而且起點高,是一個極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同時,也可只測斜面高H和AC間水平距離s,則
方案2:為測定木塊與桌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小亮設計了如圖8(a)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中,當木塊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點時,重物B剛好接觸地面.將A拉到P點,待B穩(wěn)定后靜止釋放,A最終滑到Q點.分別測量OP,OQ的長度h和s.改變h,重復上述實驗,分別記錄幾組實驗數據.
(1)實驗開始時,發(fā)現(xiàn)A釋放后會撞到滑輪,請?zhí)岢鰞蓚€解決方法.
(2)請根據圖1(b)表的實驗數據在圖1(c)作出s-h關系的圖像.
(3)實驗測得A,B的質量分別為m=0.4kg,M=0.5kg.根據s-h圖像可計算出A木塊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______(結果保留一位有效數字).
(4)實驗中,滑輪軸的摩擦會導致μ的測量結果_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
圖8
圖9
解析:(1)木塊A撞到滑輪是因為木塊A運動到滑輪位置時速度不為零,若A不能撞到滑輪應減小繩子的拉力,即減小B的質量;或增加細繩的長度使木塊A的初始位置遠離滑輪;(2)利用描點作圖法畫出s-h的圖像(圖9);(3)在M下落h的過程中,對系統(tǒng)利用動能定理得
M落地后以木塊A為研究對象,有
(4)由于滑輪軸的摩擦,所以(3)中表示出的摩擦力μmg實際含有滑輪軸的摩擦力,即
所以,滑輪軸的摩擦力導致μ的測量結果偏大.
說明:本方案的設計立足于運用動能定理,并把不同研究對象的運用有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問題情境新,而且起點高,是一個極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同時考查利用圖像處理數據,意在考查考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可見,將學生實驗的原理和方法進行遷移的設計型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意義重大.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應當對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完善、拓展,注重實驗過程教學,增強實驗的探索性、綜合性,使之更貼近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在實驗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失時機地從多角度進行設問,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通過對最近幾年物理實驗試題的分析,單靠記憶知識和套用模型解題已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在實驗題中考查學生的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仍是今后命題的方向,教師要避免單純的師講生學的教學方式,把實驗教學真正變?yōu)閷W生探究知識、訓練能力的平臺,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過程去形成自己的深刻體驗,在過程中感悟,從而構建對事物的個人看法,形成“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中心,以過程為主線,以變式為手段”的探究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