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林,邵則遂
(中南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4)
1.“箬”字本義探源。
許慎《說文解字》曰:“楚謂竹皮曰箬。”[1](p95)“箬”在東漢許慎看來出自古楚語,其義為“竹皮”。《史記·高祖本紀(jì)》中記載:“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睉?yīng)劭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鵲尾冠是也?!表f昭曰:“竹皮,竹筠也。今南夷取竹幼時織以為帳?!睅煿旁唬骸爸衿ぃS皮,謂筍上所解之籜耳,非竹筠也。今人亦往往為筍皮巾,古之遺制也。韋說失之?!倍斡癫迷凇墩f文解字注》中對“箬”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解釋:“今俗云筍籜箬是也。脫而陊地,故竹篆下垂者像之。從竹,若聲。若,擇菜也。擇菜者絕其本末。此形聲包會意也。而勺切。五部。”[2](p189)在段玉裁看來,“箬”是一個形聲兼會意的字,筍殼脫落猶如擇菜時去其頭尾。除此之外,與“箬”同樣表竹皮之義的還有“籜”、“箁”兩字,亦為形聲兼會意?!盎X”從竹,擇聲,其會意與“箬”相似,而“箁”從竹,箁聲,猶如籜解之剖聲。許慎認(rèn)為楚方言的“竹皮”是“箬”字的本義。
2.先秦兩漢時期的“箬”。
“箬”最早就出現(xiàn)于《石鼓文·乍原》:
□□□猷,乍邍(原)乍□。□=□=,道(-就)我(治)?!酢酢醭瑤浧ぃū耍┶妗?。 □□□(草),爲(wèi)卅(三十)里?!酢酢跷?,=(秩秩)(卣-攸-所)罟?!酢酢趵?,柞棫其□。□□(棕),=(祗祗)鳴□?!?□=,亞箬其華。□=□□,爲(wèi)所斿(遊)(累)?!酢醣T道,二日(樹)□,□□五日。
被譽為“中國九大鎮(zhèn)國之寶”的石鼓文,現(xiàn)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唐初時被發(fā)現(xiàn)于天興(今陜西寶雞)三畤原。從唐代至今,對于石鼓的國別及年代探討似乎從未間斷過。韋應(yīng)物、韓愈等均認(rèn)為石鼓是周宣王時期的作品。到了宋代,程大昌等認(rèn)為石鼓應(yīng)為成王時刻。對于石鼓的國別及年代考證較為可信的當(dāng)屬鄭樵,他認(rèn)為石鼓當(dāng)為秦惠文王之后的作品。到了清代,震鈞在《石鼓文集注》和《天咫偶聞》中認(rèn)為石鼓詩文內(nèi)容與《史記·秦本紀(jì)》所記載的“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謂之會”等史實相符,提出石鼓應(yīng)為秦文公刻。至近代,學(xué)術(shù)界對于石鼓的國別及年代問題仍然爭論不休,最為著名的當(dāng)屬王國維和郭沫若,王國維先生從文字學(xué)角度考證認(rèn)為石鼓應(yīng)為秦德公刻,而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中則對“襄公說”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的論證,并提出了石鼓“建畤說”的看法。[3](p39)到了現(xiàn)代,香港易越石先生從《虞人》鼓的內(nèi)容出發(fā),研究其中的“吳人”即是春秋時“吳國人”,認(rèn)為石鼓應(yīng)為秦哀公時作品,徐暢先生從之。[4](p75-82)直至今日,對于石鼓年代及其國別仍然未有定論,但大多學(xué)者均認(rèn)為石鼓應(yīng)為秦物,早于始皇。
該鼓記錄了秦文公治道植樹和在樹木間設(shè)網(wǎng)捕鳥之事,但由于該鼓曾被盜,皇祐年間向傳師搜得時頂部已缺,故成了一個碓臼。[5](p92-95)王國維曾曰:“‘亞箬’與‘猗儺’音義俱近,亞箬其華猶言猗儺其華?!庇纱丝芍?,“箬”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xiàn)于雅言之中,其義是“箬竹”。
近些年,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物越來越多,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是其中之一?!端⒌厍啬怪窈啞と諘追N》中有這樣兩段話(此處參照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改為簡體字):
①“人臥而鬼夜屈其頭,以箬鞭擊之,則已矣。”
②“鳥獸蟲豸甚眾,獨入一人室,以箬鞭擊之,則止矣?!?/p>
這兩段話均出自《日書》甲種的“詰”篇,用于表現(xiàn)秦代的祛邪之術(shù)。這里的“箬鞭”是“竹子”還是“用竹皮編制的鞭子”呢?吳小強將例①中的“箬鞭”釋為“用竹皮做的鞭子”,將例②中的“箬鞭”解釋為“竹鞭”?!绑璞蕖逼鋵嵕褪怯皿柚褡龅谋拮印K稳藚侨式堋秲蓾h刊誤補遺》卷二:“笞用竹鞭”。笞刑中所用的就是竹鞭,作為古代“五刑”之一的笞刑,開始于戰(zhàn)國時期,是以竹、木板責(zé)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輕刑。直至漢景帝的時候,還固定下了笞刑的刑具是竹板和長度厚度。[6](p441)故筆者認(rèn)為,這里的“竹鞭”應(yīng)該就是古代的竹鞭刑(笞刑)中所用的竹子,且為竹子的一種,即箬竹。
從現(xiàn)有的文獻(xiàn)看來,楚方言中的“箬”最早出現(xiàn)于楚簡。徐灝注箋:“箁之言剖也,言其籜解也。”朱駿聲《通訓(xùn)定聲》:“箁,蘇俗謂之筍殼?!边@里的“箁箬”出自楚語,應(yīng)理解為“竹皮”,當(dāng)屬同義復(fù)用,而“箁箬帽”即為“竹皮帽”,且應(yīng)與漢高祖劉邦的竹皮冠一致,此處“箁箬”正是“竹皮”之義。
由此看來,“箬”最初在雅言中所表示的應(yīng)為“箬竹”之義,而表“竹皮”之義則為古楚方言。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箬”。
秦漢后,“箬”主要出現(xiàn)于古楚方言區(qū)的作品之中,由于受到了通語的影響,這時的“箬”既能表示“竹皮”,又能表示“箬竹”。清代杰出學(xué)者桂馥作《說文義證》:“楚謂竹皮曰箬者。王彪之〈閩中賦〉:‘緗箬素筍。’〈郭文舉別傳〉:‘賣箭箬易鹽米?!匆琢帧担骸垠璞稳铡!摧浀刂尽担骸柘ど瑁习对簧象?,北岸曰下箬。皆村名?!盵7](p1913)桂馥在此并未將“箬”表竹皮義與箬竹義分開,王彪之《閩中賦》中的“箬”應(yīng)為“竹皮”,而后兩例中的“箬”應(yīng)為箬竹,乃非竹皮。梁沈約《宋書》中亦有:“百年少有高情,親亡服闋,攜妻孔氏入會稽南山,以伐樵采箬為業(yè)。以樵箬置道頭,輒為行人所取,明旦以復(fù)如此,人稍怪之,積久方知是朱隱士所賣,須者隨其所堪多少,留錢取樵箬而去?;蛴龊?,樵箬不售,無以自資,輒自搒船送妻還孔氏,天晴復(fù)迎之?!贝死绑琛睘橹衿?。
《齊民要術(shù)》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nóng)書,也是世界農(nóng)學(xué)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绑琛痹凇洱R民要術(shù)》中也多次出現(xiàn):
①覆甕多用荷、箬,令酒香。燥復(fù)易之。
②以竹箬交橫帖上,八重乃止。無箬,菰、蘆葉并可用。
③“裹蒸生魚:方七寸準(zhǔn)?!衷疲何宕鐪?zhǔn)?!箫兹缯粜堋I?、橘皮、胡芹、小蒜、鹽,細(xì)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fù)以糝屈牖篸祖咸反之?!衷疲蝴}和糝,上下與。細(xì)切生姜、橘皮、蔥白、胡芹、小蒜置上。篸箬蒸之?!鹊欤_箬,褚邊奠上?!?/p>
汪維輝先生在其著作《〈齊民要術(shù)〉詞匯語法研究》中將以上所出現(xiàn)的“箬”均釋為“竹筍外殼”,筆者有不同意見。[8](p283)例①講述的是酃酒的釀造過程,其覆甕的物品應(yīng)為箬竹之葉,而非竹筍外殼。箬葉與荷葉有共同的功效,即可以令酒更加清香,而竹筍外殼在這方面的功效卻很小,且竹筍外殼與鮮箬相比,易燥易碎,故覆甕之物應(yīng)為鮮箬葉。例②中的“箬”同樣應(yīng)為“箬竹之葉”,既然菰葉和蘆葉可以替代,那么就應(yīng)與粽葉相似,且葉子較大,故應(yīng)為箬葉。例③用來裹物的也應(yīng)是“箬葉”,柳宗元《柳州峒氓》:“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标愱惹渲髯搿都味ǔ嗾\志》:“葉云:‘箬葉以裹物不漬潤?!绷_愿《新安志》云:“箬竹羅生,葉大可以苴裹。”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記載:“箬竹柔而韌,南人取葉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女人以襯鞋底。”
4.隋唐五代時期的“箬”。
隋唐五代時,“箬”表“箬竹的葉子”之義更為普遍。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唐朝詩人張志和的《漁子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背酥猓洞雍蜕邪舞琛だm(xù)機緣集》亦寫道:“短蓑箬笠憑誰問,獨傍蘆花淺水眠?!薄稘h語大詞典》中對于“箬笠(箬帽)”解釋為:“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即用竹蔑、箬葉編織的斗笠?!碑?dāng)然,在我國古代亦有用筍皮做成的斗笠,例如唐代高適的《漁父歌》:“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比欢瑥亩敷业念伾?,我們不難判斷出“青箬笠”仍然是“用竹篾、箬葉編織的斗笠?!崩顣r珍《本草綱目》釋名:“箬,草名。一曰遼葉,生南方平澤,根莖皆似小竹,葉與籜似蘆荻。葉面靑背淡,柔而韌,新舊相代,四時常靑。男人取葉作笠,女人以襯鞋底?!弊鳛槲覈倪吶娙耍哌m是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其生活之處并無箬竹,故只能以筍皮作笠,并不稀奇。據(jù)筆者統(tǒng)計,僅“箬笠”一詞在隋唐五代就出現(xiàn)了70次,其中許渾《丁卯集》出現(xiàn)16次,《全唐詩》出現(xiàn)31次。另有唐朝著名御酒“箬下春”,劉禹錫曾曰:“駱駝橋上蘋風(fēng)急,鸚鵡杯中箬下春?!边@個時候,帶“箬”的地名和官職名也開始增多,例如“小箬”(地名)、“箬庫丞”(官職名)、“茭箬典軍”(官職名)。在此之前,僅南朝《輿地記》中提及過“上箬”和“下箬”(地名)。
5.宋元時期的“箬”。
宋元時期,“箬”仍然以表“箬竹的葉子”之義為主?!稄V韻》曰:“竹箬也?!标懹卧髟娫唬骸澳沂⒐拍ゼy皺,箬護(hù)新茶帶胯方?!庇纱丝梢?,人們用葉為茶罨,使茶保持新鮮。除此之外,還有“箬蓬”、“箬籠”等。
雖然“箬”在這個時期以表“箬竹的葉子”為主,然竹皮、竹葉之古義仍然存在。韓彥直為陜西綏德人,任溫州知州時著《桔錄》:“鄉(xiāng)人有用糖熬桔者,謂之藥桔。入箬之灰于鼎間,色乃黑,可以將遠(yuǎn)。又桔微損,則去皮以肉瓣安灶間。用火熏之,曰熏柑。置之糖蜜中,味亦佳?!边@里的“箬之灰”即“筍殼之灰”。
“箬”之所以表“箬葉”之義增多,而表“竹皮”之本義很少,筆者以為其可能被同樣表“竹皮”之義的“籜”取而代之。“箬”與“籜”在上古同屬鐸部,發(fā)音相近,且意義相同?!盎X”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甘棗之山,其下有草,葵本而杏葉,黃花而莢實,名曰籜。可以已瞢?!边@里的“籜”是一種草名?!段倪x·謝靈運〈于終南山往北山經(jīng)湖中瞻眺〉》:“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李善注引服虔曰:“篁,叢竹也。籜,竹皮也?!狈菛|漢人,由此可見,“籜”至少在東漢就有竹皮之義了。通過文獻(xiàn)檢索,筆者發(fā)現(xiàn):“籜”在秦漢時期作品中僅出現(xiàn)2次,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籜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增加到28次,隋唐五代共78次,宋元時期達(dá)167次,到明清之際,“籜”在文獻(xiàn)作品中共出現(xiàn)356次,且多出現(xiàn)于古楚方言區(qū)的作品之中。
6.元明清時期的“箬”。
明清之際,“箬”表“竹皮”之用法在一些典籍中仍能見到,例如:
①制度俱依法了,用銀匙或銀筋或竹筋拌勻,不可犯手抄,入凈干磁器內(nèi),不可大,恰好盛得十盞料滿者,仍用少炒鹽,摻在面上,不可用箬籜作掩面,只用兩層油單,夾一層厚表紙,緊緊扎定,必依法,然后可全脆青。(《醫(yī)方類聚》卷一百九十八)
②別去新篁方解籜,重來芳樹欲過頭。蕭蕭竹影遮紅藥,細(xì)細(xì)波紋映白魚。才過輕雷收筍箬,旋斟新水試茶芽。)王慧《凝翠軒詩》)
③造茶始干,先盛舊盒中,外以紙封口。過三日,俟其性復(fù),復(fù)以微火焙極干,待冷貯壇中。輕輕筑實,以箬襯緊。將花筍箬及紙數(shù)重封扎壇口,上以火煨磚冷定壓之,置茶育中。切勿臨風(fēng)近火。臨風(fēng)易冷,近火先黃。(《茶錄》)
④用筍箬包九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譜濟(jì)方卷》)
明清之際,“箬”在詞義和詞性上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詞義上來看,“箬”從表“竹皮”、“箬竹”、“箬葉”引申到還可以表一般性植物的葉子,例如《普濟(jì)方卷》:“茶箬一握、綿胭脂十個、白梅四十九個、右件并燒灰和勻。米飲調(diào)下二錢??招姆??!薄安梵琛奔床枞~,這種說法在現(xiàn)在的閩語中仍然存在。除此之外,現(xiàn)在的臺灣部分地區(qū)還將“樹葉”說成“樹箬”。在詞性上,明清之際,“箬”還可以作為量詞使用,例如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卷第十五:“衡山先生于辭受界限極嚴(yán)。人但見其有里巷小人持餅餌一箬來索書者。欣然納之。遂以為可浼。”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這幾日正是窮得過不去,灶內(nèi)無柴,釜中無米,還要吃鴉片。忽然有人來請他去出診,拿這請封,買了些柴米。剩下的錢挑了兩箬鴉片,勉強過了癮?!?/p>
綜上所述,從先秦到明清,“箬”的詞義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最終,“箬”具有了以下幾個義項:(1)竹皮,即筍殼;(2)箬竹;(3)箬葉;(4)代指一般性植物的葉子;(5)作量詞。
“箬”在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多,其多表“箬葉”之義?,F(xiàn)列舉兩例以供說明:
①縣前街上,幾乎是五步一哨;藍(lán)衣的是糾察隊,黃衣的是童子團(tuán),大箬笠掀在肩頭的是農(nóng)軍。(茅盾《蝕》)
②每到小溪邊去散步時,必攜同朋友五歲大的孩子,用箬葉折成小船,裝載上一朵野花,一個泛白的螺蚌,一點美麗的希望。(沈從文《綠靨》)
時至今日,我國很多地方方言中仍然保留著“箬”的說法,整理情況如下:
帶“箬”的詞語有(括號內(nèi)為“箬”的含義):華箬竹(箬竹)、箬席(箬竹)、箬笠壺(箬葉)、箬籽(箬竹)、箬子米果(箬葉)、柳葉箬(箬竹)、箬籠(箬葉)、箬下酒(箬竹)、箬下春(箬竹)、箬簍(箬竹)、箬蘭(箬竹)、筍殼箬(筍皮)、箬簣(箬竹)、箬包船(箬葉)、桑箬(葉子)、蠶子箬(葉子)。
與此同時,在搜集過程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以“箬”命名的地名,這些地名中有的自古就有,有的后來才興起,“箬”作地名時多表箬竹之義,現(xiàn)一一列出:箬田(江西九江)、下箬寺(浙江長興)、箬嶺關(guān)(安徽歙縣)、箬洋(福建閩侯)、箬崗(浙江義烏)、箬橫(浙江臺州)、箬山(山名,浙江臺州)、白箬鋪(湖南望城)、箬寮(浙江麗水)、箬坑(安徽黃山)、小箬(福建閩侯)、箬陽(浙江金華)、箬溪(浙江長興)、大箬巖(浙江溫州)、箬岙(浙江溫州)、摘箬山(浙江舟山)、箬糖(浙江衢州)、箬?。ㄕ憬兰危?。
為了更加直觀地看“箬”字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分布情況,特附上“箬”字方言分布圖,如圖所示:
結(jié)合現(xiàn)代帶“箬”字的詞語和“箬”字在方言中的分布,我們可以得知以下兩點:
第一,從地域分布上看,“箬”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古楚方言區(qū)。其中,浙江、福建、江蘇、湖北、安徽一帶使用較為頻繁。其他方言區(qū)“箬”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也基本屬于古楚方言區(qū)。[9](p41-44)
《漢語方言大詞典》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布地區(qū) 用例 “箬”的含義 分布地區(qū) 用例 “箬”的含義江西瑞金 箬葉 箬竹 安徽績溪 箬皮、箬蕪 箬竹安徽績溪 箬皮 箬竹 浙江寧波 箬殼 箬竹江蘇丹陽 箬殼 筍皮 福建雷州 菜箬 葉子浙江杭州 箬殼 箬竹箬殼 筍皮箬草鞋 筍皮箬塌魚 箬葉箬帽 箬葉湖南長沙 箬笠殼 箬葉 浙江杭州 箬殼 箬竹浙江金華安徽休寧、福建蒲城、福建南平、福建順昌、福建建陽、福建建甌、福建崇安、福建仙游上海 福建廈門竹箬 粽箬弓蕉箬 箬脈葉子箬帽 箬葉 浙江金華 箬篷 箬葉江蘇丹陽江蘇蘇州箬帽箬葉箬笠 箬葉箬葉箬竹箬殼江西于都 箬葉斗笠筍皮箬葉
第二,從詞性和詞義上來看,現(xiàn)代的“箬”在方言中大多用作名詞,主要表“箬竹”、“箬葉”之義?!绑琛北怼爸衿ぁ敝x在今雖然很少,然仍存在,例如在浙江、江蘇等地仍有“筍殼箬”的說法,其代指的即為筍殼。除此之外,浙江杭州仍有“竹箬兒”之說,表“筍成竹時脫下的外殼。”而“箬”表一般性植物葉子的說法在福建、臺灣為較為普遍,例如臺灣部分地區(qū)的“樹箬”、福建雷州的“菜箬”等等,作量詞僅在臺灣部分地區(qū)可見,如“一箬樹箬”。
“箬”作為古楚方言詞,是“竹皮”,在江浙一直傳承到現(xiàn)在。雅言中,是“箬竹”,進(jìn)而表“箬葉”、“葉子”等義。其詞義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演變中,“箬”既保存了最原始的含義,又演變?yōu)槎鄠€義項。每一個詞語都是一部文化史,只有深刻地了解了詞義的演變規(guī)律,才能厘清相關(guān)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郭沫若.石鼓文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2.
[4]徐暢.石鼓文刻年新考[J].考古與文物,2003,(4).
[5]徐寶貴.石鼓文《作原》石的佚失及成臼俱在唐時[J].考古與文物,2008,(3).
[6]李學(xué)勤.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汪維輝.《齊民要術(shù)》詞匯語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楊雅玲.中國特產(chǎn)屬——箬竹屬的地理分布[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