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
(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215009)
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又叫腦血管意外。是指因各種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提高,急性期病死率大幅下降,而致殘率卻明顯增加,約為86.5%[1]。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我們采用針刺結合中藥外洗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60例患者均系2010年12月—012年12月蘇州市中醫(yī)院針灸科住院的腦卒中病人。按就診先后隨機分組,治療組30例行針刺結合中藥外洗治療,對照組30例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
(1)針刺選穴:百會、對側頂顳前斜線、患側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太沖。
(2)中藥外洗
川芎、地龍、冰片、歸尾、牛膝、白芍、艾葉、桃仁、秦艽、桂枝、制草烏、透骨草各10g。用文水煎30分鐘,取汁1500~2000ml,再加水兌至3000ml左右,盛入桶中,待水溫適合后外洗。每日1次,每次約30分鐘。
(3)常規(guī)康復訓練∶10次為一個療程,每日1次,治療5天后休息1日。
常規(guī)康復訓練同治療組。
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DS)評分標準4(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于治療前、治療4周、治療半年后進行評分。
采用治療前評分與治療后評分百分數折算法:(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以百分數表示。
基本痊愈: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80%或以上;
顯效: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79%;
有效: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21%~45%;
無效: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20%以下。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4周后)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半年后)
腦卒中偏癱屬祖國醫(yī)學“中風”之范疇,與肝、腎、心、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其病因與虛、風、痰、火四者密切相關,發(fā)病機理復雜??梢蚯橹舅鶄蛩ダ夏I衰,致陰陽失調,發(fā)為本病?;蛞虮┡瓊?,使肝陽暴動,引起心火,風火相煽,氣熱郁逆,氣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發(fā)病?;蛎}絡空虛,風邪內侵,中于經絡氣血痹阻,肌肉筋脈失于濡養(yǎng),閉阻經絡而致喎噼不遂。治療主要采用補益氣血、祛風通絡的原則。
針刺取百會、對側頂顳前斜線諸穴醒腦開竅,取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太沖諸穴,能祛風通絡,通利關節(jié)。其中陽明經多氣多血,“主血所生病者”,諸穴配伍能疏經通絡、行氣活血,促進患肢功能的改善。
秦艽、地龍舒筋通絡,川芎、歸尾、桃仁、透骨草活血祛瘀,艾葉散寒止痛,桂枝、制草烏溫經通脈,冰片通竅散郁,白芍養(yǎng)血柔肝,從而達到活血祛瘀、舒筋通絡、調補氣血等功效。而現代醫(yī)學也認為,中藥熏蒸通過藥液的溫度,可擴張毛細血管,改善上肢靜脈回流,促進藥物吸收,促進肢體的功能恢復。
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刺結合中藥外洗可以加強補益氣血、祛風通絡的作用,能提高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1] 王喜金.急性腦血管偏癱的早期康復.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J].2002,13(2):127-129.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寫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J],1996,19(1):55.
[3] 中華醫(yī)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J].1996,2(6):380.
[4] 王喜金.急性腦血管偏癱的早期康復.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J].2002,13(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