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昌 季永康 宓 娟 張曉波
(中冶京誠(秦皇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黑山鐵礦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屬承德縣高寺臺鎮(zhèn)王營村、龍?zhí)稖洗骞茌牎:谏舰裉柌蓤霈F(xiàn)為露天開采,目前露天采場最低標高達到662 m水平,還有1個臺階即將到達露天坑底650 m水平。地下工程分三期開采:一期工程為580 m中段以上開采;二期工程開采580~220 m標高之間礦體;三期工程開采220~-20 m標高之間礦體;后期開采-20 m標高以下礦體[1]。針對露天采坑的防排水,進行了設置排水隧道和不設置排水隧道2個方案的分析比較;對于地下三期的排水,進行了接力排水和一段直排2個方案的技術經(jīng)濟比較。
黑山礦區(qū)地處燕山山脈中北部,大黑山東麓。海拔750~1 213 m,切割深度463 m,地形陡峻,溝谷發(fā)育,屬中低山區(qū)。礦床地處華北地臺北緣,燕山臺褶帶與內蒙地軸的交接地帶,屬于臺褶帶邊緣的斷裂隆起區(qū)大廟穹斷束(Ⅳ級)構造單元。黑山鐵礦體群位于王營北溝~龍?zhí)稖希时睎|向展布,南側為紅石砬—大廟深斷裂帶;北東端為龍?zhí)稖稀頊蠅号ば詳嗔褞А?/p>
黑山鐵礦體Ⅰ號采場開采11~44線間礦體,涉及①、②礦體群及其他盲礦體群共105個鐵礦體。由于受壓扭性構造控制,礦體在平面上具有左行排列分布特征,在剖面上具有疊瓦斜列式分布規(guī)律。礦體群產(chǎn)出標高一般550~-385 m,最深標高-990 m。礦體走向北東65°,傾向南東,傾角45°~60°。
黑山鐵礦Ⅰ號采場及周邊出露的巖石有斜長巖、蘇長巖及釩鈦磁鐵礦等,經(jīng)過多年露天開采,形成了高陡的露采邊坡,尤其是露天采場的西幫邊坡由于地質構造比較發(fā)育,曾多次發(fā)生滑坡。黑山鐵礦對此采取過多種治理措施:加強截、排水措施,調整坡面水位,截斷和排除坡體的地下水,防止坡體軟化,消除滲透變形作用;同時降低坡體下滑力,提高坡體抗滑能力;并采取了錨固噴漿護坡、排水等防治措施。目前其西側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較好。隨著露天采場的加深,其周邊邊坡受重力和風化作用影響,產(chǎn)生新的坍塌是必然的,要加強周邊地質環(huán)境變化的監(jiān)測。
區(qū)域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海拔750~1 213 m。區(qū)內地形起伏較大,溝谷較發(fā)育。溝谷形態(tài)一般呈V字型,山脊形態(tài)多呈現(xiàn)渾圓狀。大廟基性雜巖體形成了侵蝕構造、侵蝕堆積的地貌形態(tài)。沿雜巖體南側斜坡形成的V字形溪溝均匯集于南部主溝。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590 m,礦坑水自然排泄面標高分別為580、750 m,谷底和山脊之間高差一般100~300 m。南部主溝與兩側的山脊高差300~700 m。
礦區(qū)屬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年平均降雨量542.5 mm,年蒸發(fā)量1 516.5 mm,相對濕度54%。雨季多集中在6、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60%,最大凍土深度1.26 m。采場的集水量完全受季節(jié)控制,受當年降雨量的控制尤為明顯,降雨多,集水量就多,反之就少。
礦區(qū)水系屬于武烈河支流溝谷。在黑山鐵礦礦區(qū)東側有灤河支流武烈河由北向南流過,距礦區(qū)約9 km。礦區(qū)及周邊沒有地表水體,只有季節(jié)性溪溝水。礦區(qū)Ⅰ號露天采場所在的王營北溝長3.60 km,形成1.42 km2的匯水面積,雨季時,巨大的匯水面積形成的降雨徑流入滲將成為礦坑涌水的主要來源,對礦坑充水的影響很大。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唯一補給來源。露天采場大部分地表植被覆蓋較好,有利于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以泉和潛水徑流形式,向露天采場匯集,大部分沿裂隙和人工裂隙滲入地下。
黑山鐵礦Ⅰ號采場地表為露天采坑,其東北部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形成了一個1.42 km2的匯水面積,對于此部分地表水如何處理,設計提出兩種方案:
方案Ⅰ,設置排水隧道。由于露天采坑東北部地勢比較高,且考慮東大洼開采時的影響,在露天坑西南部布置1條排水隧道將地表匯水排至露天坑外。
方案Ⅱ,不設排水隧道。地表匯水滲入井下,再通過井下的排水系統(tǒng)將其排至地表。
兩方案二期工程220 m中段涌水量見表1,可比工程量及排水設備和可比投資分別見表2和表3。
表1 220 m中段井下涌水量 m3/d
表2 可比工程量及排水設備
表3 可比投資表
通過比較,方案Ⅰ一次性投資稍多,但年經(jīng)營費低,設計采用方案Ⅰ,即設置排水隧道排除地表水方案??紤]各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較小,場地排水采用自然排水方式,場地內的雨水沿平土方向自高向低排除。各工業(yè)場地外側山坡上均設置截水溝,攔截流向場地的雨水。截洪線路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采礦場安全生產(chǎn)的各種因素[2]。
采用地表設排水隧道后,井下涌水量見表4。
表4 設排水隧道后井下涌水量
一期工程580 m中段以上排水采用580 m平硐自流,涌水自流至580 m平硐外的高位水池。
黑山鐵礦Ⅰ號采場二期開采采用集中排水方式。設計在副井220 m水平車場東側設置中央變電所和水泵房,井下各中段坑內涌水、采礦廢水等通過泄水井泄入副井附近的水倉中,水倉中的水由水泵一段排至580 m中段500 m3井下供水水倉,供水水倉溢出的水經(jīng)580 m延伸平硐、排水平硐自流至580 m平硐外地表儲水池。
經(jīng)計算,二期220 m水泵房設置4臺MD720-60×7多級離心泵和2臺MD280-65×7多級離心泵。正常涌水時1臺MD280-65×7泵工作,其余備用和檢修;最大涌水時3臺MD720-60×7泵工作,其余備用。
黑山鐵礦Ⅰ號采場二期井下正常涌水量為3 850 m3/d,最大涌水量為41 899 m3/d,采礦廢水436 m3/d,井下正常排水總量為4 286 m3/d(179 m3/h),按照水倉容納6~8 h水量計算,需要水倉總容積1 074 m3~1 432 m3。設計布置2組相互獨立的水倉,水倉總長度300 m,容積1 909 m3,其中內水倉長130 m,容積827 m3,可容納3.5 h正常涌水量,外水倉長170 m,容積1 082 m3,可容納4.5 h正常涌水量[4]。
三期排水考慮2個方案:方案Ⅰ為一段直排,在-20 m建水泵房,將地下匯水直接排至580 m排水平硐,經(jīng)排水平硐自流;方案Ⅱ為接力排水,在-20 m建水泵房,將地下涌水排至220 m水倉,經(jīng)220 m水泵房排至580 m排水平硐。方案比較見表5。
表5 三期排水方案比較
經(jīng)方案比較,從經(jīng)營費、基建工程量、設備投資、工作容量、泵房管理等方面考慮,方案Ⅰ優(yōu)于方案Ⅱ,即采用一段直排方案。
黑山鐵礦Ⅰ號采場三期開采采用集中排水方式。中央變電所和水泵房設在副井-20 m水平車場。-20 m水泵房建成后220 m泵站不再使用,直接將水排至580 m排水平硐。三期-20 m水泵房設置5臺 MD700-100A×8多級離心泵和2臺
鑒于采礦專業(yè)和總圖專業(yè)設計方案,本次預測降雨徑流滲入量時未考慮王營北溝對礦坑充水的影響。但在礦山生產(chǎn)期間應采取一定保護措施確保排水隧道不受破壞,并維護好排水隧道和截洪線路,保證水流暢通無阻。
由于露天采場及以上匯水面積巨大,雨季形成的大氣降雨徑流滲入量很大,建議在關鍵巷道內設置防水門,防止泵房、中央變電所和豎井等井下關鍵設施被淹。防水門的位置、設防水頭高度等應在礦山設計中總體考慮。防水門應設置在巖石穩(wěn)固的地點,由專人管理,定期維修,確保其經(jīng)常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5]。
礦山屬于露天轉地下開采礦山,地下開采時,為防止大氣降雨入滲對地下采坑造成威脅,建議露天采場開采結束后,應對露天坑進行回填廢石處理。根據(jù)大量礦山實際生產(chǎn)經(jīng)驗,回填層厚度必須大于40 m,否則無法保證其減緩大氣降雨入滲的作用。
隨著露天采場的加深,580 m坑道及以下的拓寬開采,原有裂隙不斷擴張,也形成了新的人為裂隙,加劇了露天采場蓄存水的下滲。因此,豐水季節(jié)時應加強坑道內的排水工作,保證地下開采的安全。
應經(jīng)常檢查排水泵站排水設備的運轉情況,確保在雨季正常運轉。MD280-65×11多級離心泵。正常時1臺MD280-65×11泵工作,其余備用和檢修;最大涌水時4臺MD700-100A×8泵工作,其余備用。
雨季時,應注意坑內涌水量的監(jiān)測,如發(fā)現(xiàn)坑內涌水量較大有淹井危險時,應及時撤離井下人員及設備。
在基建、生產(chǎn)過程中,對接近水體的地帶或可能與水體有聯(lián)系的地段,應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編制探水設計。如發(fā)現(xiàn)水文條件異常和發(fā)現(xiàn)有透水征兆時,應進行超前探、放水工作,防止突然涌水事故發(fā)生。
(1)露天排水采取設排水隧道排除地表水方案投資少,年經(jīng)營費用低。
(2)地下三期工程-20 m中段排水從經(jīng)營費、基建工程量、設備投資、工作容量、泵房管理等方面考慮一段直排方案要優(yōu)于接力排水方案。
(3)本研究分析需要在礦山基建和生產(chǎn)中進一步驗證,落實地下涌水量的變化,并根據(jù)實際條件的變化作出必要的調整。
(4)金屬非金屬礦山井下開采防排水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礦山企業(yè)應特別重視,配備足夠的防排水設施,制定符合礦山實際的防排水措施。
[1] 張建勇,王 輝,魏國昌,等.河北鋼鐵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黑山鐵礦580 m以下采礦工程初步設計[R].秦皇島:中冶京誠(秦皇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2012.
[2] 榮中亞,周洪波.大型露天采礦場防控洪水探討[J].中國礦山工程,2006,35(6):32-36.
[3] 張夢麟.采礦設計手冊:礦山機械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9.
[4] 唐炳文.采礦設計手冊:井巷工程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9.
[5] 李曉峰,陳亞杰.金屬非金屬礦山地下開采防排水技術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0(1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