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_胡可先
作 者:胡可先,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麗人行》是杜甫七言樂府中最著名的幾首之一,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生動的細節(jié),揭露了楊國忠兄妹炙手可熱、驕奢淫逸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下筆極有分寸,表現(xiàn)了杜甫詩溫柔敦厚、婉而含諷的風格。浦起龍《讀杜心解》評《麗人行》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雹傥覀兿葘⑷婁浿谙拢?/p>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李白詩十三首,依次為《戰(zhàn)城南》《遠別離》《野田黃雀行》《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詠懷》《酬東都小吏以斗酒雙魚見贈》《答俗人問》《古意》《將進酒》《烏棲曲》,其中有九首是古體樂府。殷璠對李白詩總評說:“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數(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于《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雹劾畎讟犯姳憩F(xiàn)的各種狀態(tài),標志著舊題樂府在韻文史中進入完成狀態(tài)。由于李白達到的高度,使以后的詩人再沿著同一方向去發(fā)展樂府詩變得極為困難,于是新樂府運動應運而生。新樂府的特點就是將古題樂府的三個特點進行有意識地規(guī)避:不用古題,個別性、具體性、現(xiàn)實性極強,表現(xiàn)意圖的固定化和完結化。因此新樂府的手法采用得越徹底,作為原來意義上的樂府詩的特點也就喪失得越干凈。④李白是古體樂府的結束者,杜甫是新體樂府的開創(chuàng)者,這都是安史之亂之后的時代變化給文學帶來的影響。
杜甫新題樂府的創(chuàng)作給詩壇帶來了嶄新的變化。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雹菁磳⒗畎着c杜甫二人的樂府相提并論。杜甫一貫重視運用樂府體裁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杜甫以前的樂府詩,大多沿襲舊題,其詩歌一方面繼承詩經(jīng)》及漢魏樂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方面又即事名篇,自創(chuàng)新題。清人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說》中說:“樂府體裁,歷代不同。唐以前每借舊題發(fā)揮己意,太白亦復如是。其短長篇什,各自成調(diào),原非一定音節(jié)。杜老知其然,乃竟自創(chuàng)名目,更不借徑前人。如《洗兵馬》《新婚別》等皆是也。其合律與否,無從得知,取其筆力過人可矣?!雹匏谶@里指出,李白以前的樂府詩是“每借舊題發(fā)揮己意”,而杜甫則“自創(chuàng)名目,更不借徑前人”。這是杜甫樂府詩與他以前樂府詩的根本區(qū)別。即事名篇的樂府詩,杜甫雖然在安史之亂前已經(jīng)寫作,如《兵車行》等,但數(shù)量較少,內(nèi)容也不外乎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諷刺。而自安史之亂以后,即事名篇的樂府詩則表現(xiàn)為題材更加擴大,幾乎反映了唐代轉折時期社會的各個領域。
《麗人行》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的春天,是杜甫寫于安史之亂前的新題樂府詩,純屬于盛唐時期的作品,因此對于杜甫詩歌風格的形成和整個唐詩的發(fā)展而言,都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麗人行》是針對具體事實而發(fā),選取三月三日曲江勝游的一天,以表現(xiàn)楊氏兄妹的極度奢華,這與舊題樂府借舊題以發(fā)揮己意不同:寫法上,舊題樂府以抒情為主,這是利用舊題所決定的;《麗人行》則以敘事和描寫見長,且富麗華美,與李白《蜀道難》等詩一唱三嘆者有別。
這首詩題為“麗人行”,全詩從藝術上來說,就“麗”字展開,分成三個部分描寫。前面寫曲江游女之佳麗:起首二句總寫游女之佳麗,“態(tài)濃”二句言意態(tài)之麗,“繡羅”二句言服飾之麗,“頭上”二句言首飾之麗,“背后”二句言腰飾之麗;雖是概言游女之佳麗,同時隱括楊貴妃姊妹之冶容,是詩家含蓄之筆。中間寫貴妃姊妹之奢華:“就中”二句引出貴妃姊妹,“紫駝”二句寫味窮水陸,“犀箸”二句寫飲食暴殄,“黃門”二句寫寵賜優(yōu)渥,“簫管”二句寫音聲繁喧。后面寫國忠煊赫之聲勢:“鞍馬”二句言擁護填街,“楊花”二句寫驕淫亂禮,“炙手”二句寫氣焰可畏。清佚名《杜詩言志》云:“此詩刺天寶諸楊之驕橫,由于上之寵祿過也。乃推原其始,則惟以麗人之故。是‘麗人’二字,乃此一篇之眼目,故即以名篇。夫此麗人之麗,至于動君王之愛眷,聽其干與朝政,瀆亂宮闈而莫之禁,且煸動之,惟恐不及者。法當極力形容,以見其人愈麗,則其禍愈烈,以垂訓萬世,聞者足戒,此詩人之旨也?!雹?/p>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三月三日是上巳節(jié),《后漢書·禮儀志上》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絜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絜之矣。”⑧魏晉以后,逐漸成為皇室貴族、文人雅士臨水賦詠的佳節(jié),以王羲之和他朋友的蘭亭勝集臻于極致,并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唐代上巳節(jié)是全年的三大節(jié)日之一,曲江又是風景勝地,故游春者無數(shù),因而曲江三月三日也成為唐代詩人吟詠的重要題材,如趙良器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王維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許棠有《曲江三月三日》。白居易有《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稱:“……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獲侍宴于內(nèi)庭,又賜歡于曲水;蹈舞跼地,歡呼動天。況妓樂選于內(nèi)坊,茶果出于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眲Ⅰ{《上巳日》更描寫了曲江三月三日的盛況:“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日光去此遠,翠幕張如霧。何事歡娛中,易覺春城暮。物情重此節(jié),不是愛芳樹。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顧?!薄尔惾诵小返氖锥渚褪敲鑼憲钯F妃的姊妹們?nèi)氯沼钨p曲江的背景,是曲江邊游人的勝況,為以下楊貴妃兄妹作陪襯。杜甫作有關曲江的詩,多達十五首,可見其對于曲江風物的喜愛。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二句描寫麗人的富麗姿態(tài)。上句描寫姿色,下句描寫體態(tài)?!皯B(tài)濃”指妝粉濃艷;“意遠”指意趣超逸;“淑”指沉靜賢良;“真”指清正純真;“肌理細膩”指肌膚紋理,細潤光滑;“骨肉勻”指身材勻稱,胖瘦適度。故這兩句描繪出了一位絕世豐神的麗人。明王嗣奭《杜臆》:“……‘如此富麗,而一片清明之氣行乎其中’……‘態(tài)濃意遠’、‘骨肉勻’,畫出一個國色。狀姿色曰‘骨肉勻’,狀服飾曰‘穩(wěn)稱身’,可謂善于形容?!雹?/p>
六句描寫裝飾,分為三層。前面二句描寫服飾之精美奢華?!袄C羅”是衣裳的質地,“蹙金”、“蹙銀”是刺繡的工藝,“孔雀”、“麒麟”是衣裳的圖案。中間二句描寫首飾?!按洹敝甘罪椀拇淝囝伾?,“葉”是指頭上的花飾,是說翠青色的彩葉一直垂到鬢邊。后面二句描寫腰飾?!把w”是指裙帶,珠壓腰衱是說裙帶由唐代特別的織錦聯(lián)珠紋織成,遠看非常鮮明,也非常合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二句引出楊氏姊妹?!敖贩俊北臼菨h代的椒房殿,是后妃的居處?!稘h書·車千秋傳》:“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房?!鳖亷煿抛ⅲ骸敖贩?,殿名,皇后所居也?!雹夂笠喾褐负箦?,《后漢書·延篤傳》:“大將軍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應陳進醫(yī)方,豈當使客千里求利乎?”⑩這里的“椒房親”即指楊貴妃的姊妹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韓國夫人?!顿Y治通鑒》玄宗天寶七載(1748):“十一月癸未,以貴妃姊適崔氏者為韓國夫人,適裴氏者為虢國夫人,適柳氏者為秦國夫人。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并承恩澤,勢傾天下。每命婦入見,玉真公主等皆讓不敢就位。三姊與铦、锜五家,凡有請托,府縣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賂遺,輻湊其門,惟恐居后,朝夕如市。十宅諸王及百孫院昏嫁,皆先以錢千緡賂韓、虢使請,無不如志。上所賜與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競開第舍,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它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詩中的“云幕”是指在曲江水邊架起帳幕,這也是唐代長安士人游春時經(jīng)常做的事?!堕_元天寶遺事》卷下《油幕》條記載:“長安貴家子弟,每至春時,游宴供帳于園圃中,隨行載以油幕,或遇陰雨,以幕覆之,盡歡而歸?!?劉駕《上巳日》詩“日光去此遠,翠幕張如霧”,也是對云幕的描繪。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四句描寫宴飲的奢華。前面二句描寫肴饌之精美豐盛,器皿的雅致豪華,是就客體而言的;后二句描寫主人暴殄珍物,廚師空自勞碌,是就主體而言的?!白像劇保嗬跎橊?。自杜甫《麗人行》后,常用駝峰比喻珍貴菜肴,如宋蘇軾《送碧香酒與趙明叔教授》詩:“不羨紫駝分御食,自遣赤腳沽村釀?!薄按涓奔淬~釜,翠指銅的翠綠色?!八P”即水晶盤,指精美的盤子。(按,水精盤之典與趙飛燕有關,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漢成帝獲飛燕,身輕欲不勝風??制滹h翥,帝為造水晶盤,令宮人掌之而歌舞?!?)“素鱗”,白色之魚,亦為魚的泛稱。典出晉王廙《笙賦》:“厭瑤口之陸離,舞靈蛟之素鱗?!薄跋纭?,犀角制成的筷子。“鸞刀”,刀環(huán)有鈴的刀?!对姟ば⊙拧ば拍仙健罚骸皥?zhí)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毛傳:“鸞刀,刀有鸞者,言割中節(jié)也?!笨追f達疏:“鸞即鈴也。謂刀環(huán)有鈴,其聲中節(jié)?!?/p>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管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此四句描寫宴飲的排場。前面二句描寫中官報信,御廚急送山珍海味,這是就云幕之外而言的。后面二句描寫簫管音樂,動天地泣鬼神,賓客隨從緊密聚集,都是朝廷中占據(jù)顯要職位之人,這是從云幕之內(nèi)而言的。“黃門”,宦官,太監(jiān)。因東漢黃門令、中黃門諸官,皆為宦者充任,故稱?!段倪x·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李周翰注:“黃門,閹人也?!薄鞍苏洹?,《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記載周天子進膳時,“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编嵭ⅲ骸罢洌^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膋也?!币喾褐刚湫呙牢?。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這四句專寫楊國忠,遠處來了騎乘鞍馬之人逡巡而來,當軒下馬直接進入云幕。這時的曲江岸邊,楊花如雪飄落,覆蓋在白蘋之上,傳情的青鳥銜走了夫人的紅巾。從字面上看,這是寫景,春日楊花如雪,飛落白蘋之上,青鳥銜著紅巾而飛去;進一步分析,則是語含比興,因其氣焰薰灼,似乎花亦觸之而落,鳥亦避之而飛;更是用楊白花的典故,富有政治諷喻的深意?!杜f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fā),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國忠私于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lián)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妝盈巷,蠟炬如晝??梢詤⒆C。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最后二句通過游人的警戒,以表現(xiàn)楊國忠炙手可熱、權勢傾天的氣焰。清人黃生《杜詩說》云:“要留‘丞相’二字煞韻,使讀者得諷刺之意于言外。先時丞相未至,觀者猶得近前。及其既至,則呵禁赫然,遠近皆為辟易。此段具文見意,隱然可想。”?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杜甫之后,宋代蘇軾作了一首《續(xù)麗人行》,用了杜甫之詩題,詩前有序:“李仲謀家有周昉畫背面欠伸內(nèi)人,極精,戲作此詩?!眲t是有感于周昉的畫而作,詩云:“深宮無人春日長,沉香亭北百花香。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鶯啼空斷腸。畫工欲畫無窮意,背立東風初破睡。若教回首卻嫣然,陽城下蔡俱風靡。杜陵饑客眼長寒,蹇驢破帽隨金鞍。隔花臨水時一見,只許腰肢背后看。心醉歸來茅屋底,方信人間有西子。君不見孟光舉案與眉齊,何曾背面?zhèn)禾??!迸c杜甫詩相較,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這首詩的主旨是說深宮的女子不如梁鴻、孟光那樣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平常夫婦,與杜甫諷刺楊氏兄妹之旨大相徑庭;二是“杜陵饑客”四句,是對杜甫及其詩的評價,而這幾句評價太刻薄,有失杜詩“溫柔敦厚”之旨,雖序稱“戲作”,然所戲太過,既失底蘊,更欠蘊藉。
《麗人行》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一大特點,是通過名物意象來表現(xiàn)特定的場景和人物。有關該詩名物的研究,胡可先、武曉紅有《“蹙金”考:一個唐五代詩詞名物的文化史解讀》?,武曉紅《杜甫〈麗人行〉詩名物考釋圖證》?,已經(jīng)作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這里在此基礎上再從意象表現(xiàn)的層面,選取三個名物意象加以闡釋。
“蹙金孔雀銀麒麟”這一句非常著名,唐代詩詞當中常常見到“蹙金”這一名物,唐代以前的文獻當中也常常見到有關蹙金的記載,但是唐以前蹙金繡實物卻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直至1987年法門寺地宮的發(fā)掘,才使得唐代蹙金繡的實物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實物中,絲綢服飾堪稱一大宗,這些實物大都是皇帝后妃、諸王公主等皇室帝胄和衣冠貴族供奉的用品。出土遺物中,共有五件蹙金繡,即紫紅羅地蹙金繡半臂、紫紅羅地蹙金繡案裙、紫紅羅地蹙金繡袈裟、紫紅羅地蹙金繡裙、紫紅羅地蹙金繡拜墊。杜甫的這句詩,“銀麒麟”承前省了“蹙”字,也就是說,麗人的服飾是“蹙金”的孔雀和“蹙銀”的麒麟。法門寺出土的蹙金繡實物中,半臂和繡裙屬于服飾,尤其是半臂,就其形制而言,衣長僅過胸部,工藝精湛,與杜甫 “蹙金孔雀銀麒麟” 詩參證,從中也反映出唐代仕女豪奢的生活情狀,以及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圖1)
圖1:法門寺出土唐紫紅羅地蹙金繡半臂
我們這里進一步考察“金孔雀”和“銀麒麟”之圖案紋樣所蘊涵的意象?!抖旁娫斪ⅰ方猓骸氨R肇《柘枝舞賦》:‘靴瑞錦以云匝,袍蹙金而雁欹?!w曰:‘杜甫自謂其詩“蹙金結繡”,知“蹙金”乃唐人常語?!茏ⅲ骸兹?,奇禽,麒麟,瑞獸,衣上所繡物色?!目驮唬骸菩趪L語大臣曰:玄宗時內(nèi)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自御,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家有之矣?!?衣服上繡有孔雀和麒麟是為了納福,同時這也象征著一個人的家世背景和社會地位。《簪花仕女圖》中最左邊的貴婦人所著衣服上布滿了仙鶴就是取長壽之意,而其胸部只露半頭,似有羽冠和喙的動物是否是孔雀則有待考證?!尔惾诵小访鑼戦L安麗人服飾上“金”、“銀”、“孔雀”、“麒麟”四種因素相呼應,使得前一句的“繡羅衣裳”之上又平添了富貴之氣。
《麗人行》描寫宴飲部分,突出了“八珍”、“紫駝之峰”等佳肴的名貴?!抖旁娫斪ⅰ吩疲骸啊吨芏Y·膳夫》:‘珍用八物。’注:‘珍用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膋也?!?其實歷代“八珍”所指紛繁,說法也不統(tǒng)一,故我們可以理解為其泛指精美罕見的名貴食品。至于“素鱗”和“紫駝之峰”,無論是否列于八珍,至少是和“八珍”同等珍貴的實物。這里專門考釋“駝峰”的名貴及其與“八珍”的關系。駝峰產(chǎn)于駱駝身上?!抖旁娫斪ⅰ吩疲骸颁ㄔ唬骸稘h書》:‘大月氏,本西域國,出一對橐駝’。注云:脊上有一封,高也,如封土然。今俗呼為幫?!队详栯s俎》:‘衣冠家名食,有將軍曲良翰作駝峰炙,味甚美?!?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中寫道:“又有野駝,止一峰,臠之極肥美。杜甫《麗人行》所謂‘紫駝之峰出翠釜’,當即指此。今人以雙峰之駝為八珍之一,失其實矣。”[21]由上面的引證可看出,古人確實有以駝峰作為“八珍”之一的。至于唐代貴族的宴飲,確實非常精致與豪奢,五代陶谷《清異錄》卷下所載韋巨源所上“燒尾食”食單,所列五十八種菜肴,也是唐代上層貴族豪華奢侈的見證,與杜甫《麗人行》詩描繪的宴飲場面相比照,可以加深對詩歌深層意蘊的理解?,F(xiàn)將《清異錄》所載燒尾食單品種抄錄于下:1.單籠金乳酥;2.曼陀樣夾餅;3.巨勝奴;4.婆羅門輕高面;5.貴妃紅;6.七返膏;7.金鈴炙;8.御黃王母飯;9.通花軟牛腸;10.光明蝦炙;11.生進二十四氣混沌;12.生進鴨花湯餅;13.同心生結脯;14.見風消;15.金銀夾花平截;16.火焰盞口;17.冷蟾兒羹;18.唐安餤;19.水晶龍鳳糕;20.雙拌方破餅;21.玉露團;22.漢宮棋;23.長生粥;24.天花鏎鑼;25.賜緋含香糭子;26.甜雪;27.八方寒食餅;28.素糕音聲部;29.白龍臛;30.金粟平;31.鳳凰胎;32.羊皮花絲;33.逡巡醬;34.乳釀魚;35.丁子香淋膾;36.蔥酣雞;37.吳興連帶??;38.西江料;39.紅羊枝杖;40.升平炙;41.八仙盤;42.雪嬰兒;43.仙人臠;44.小天酥;45.分裝蒸臘熊;46.卯羹;47.青涼臛碎;48.箸頭春;49.暖寒花釀驢蒸;50.水煉犢炙;51.五生盤;52.格食;53.過門香;54.纏花云夢肉;55.紅羅饤;56.遍地錦裝鱉;57.蕃體間縷寶相肝;58.湯浴繡丸。[22]
圖2:宴飲圖(長安縣南里王村唐韋氏墓出土)
此外,長安縣南里王村唐韋氏家族墓出土《宴飲圖》,可以與杜甫詩“御廚絡繹送八珍”相參證。(圖2)
《麗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從字面上看,寫的是三月三日曲江水邊的景物,而在寫景的同時巧妙地化用典故,以蘊涵深刻的政治意義。
就寫景而言,曲江三月確實是楊花漫天的,據(jù)唐康駢《劇談錄》記載:“曲江池。本秦世隑州。開元中疏鑿遂為勝境。其南有紫云樓芙蓉苑。其南有杏園慈恩寺?;ɑ墉h(huán)周。煙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節(jié)。綵幄翠幬。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上巳即賜宴臣僚。”[23]唐代詩人詠曲江之詩,經(jīng)常描繪其柳絮紛飛、花繁葉茂、啼鳥繞樹的情況。如王涯《游春詞》:“鳥度時時沖絮起,花繁衰衰壓枝低?!碧拼马俚摹肚吩娒鑼懫鋾r的景象說:“日照香塵逐馬蹄,風吹浪濺幾回堤。無窮羅綺填花徑,大半笙歌占麥畦。落絮卻籠他樹白,嬌鶯更學別禽啼。只緣頻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落絮卻籠他樹白”與杜甫詩句在寫景方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用典而言,楊花用的是楊白花事。據(jù)《樂府詩集》卷七三載《楊白花》:“楊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苯忸}稱:“《梁書》曰:‘楊華,武都仇池人也。少有勇力,容貌雄偉,魏胡太后逼通之。華懼及禍,乃率其部曲來降。胡太后追思不能已,為作《楊白華》歌辭,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聲甚凄婉?!省赌鲜贰吩唬骸畻钊A本名白花,奔梁后名華,魏名將楊大眼之子也。’”[24]此歌之“秋去春來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杜甫用之,引入“青鳥飛去銜紅巾”句。而“青鳥”又用西王母的典故,舊題漢班固《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许?,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25]參以《舊唐書·楊貴妃傳》載:“國忠私于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lián)鑣方駕,不施帷幔?!盵26]“雄狐”用《詩·齊風·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shù)烙惺帲R子由歸”,以諷齊襄公與其妹文姜私通。讀到這里,我們就知道,杜詩的寫景是如何的巧妙而生動,杜詩的諷刺是如何的婉轉而深刻了。
杜甫《麗人行》詩,描述長安豪貴三月三日踏青的情景,尤其突出楊國忠、楊貴妃兄妹恃寵的嬌態(tài),故而這一題材自唐以后就被畫家所熱衷,因而《麗人行》的詩畫關系,也就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這方面,臺灣學者衣若芬女士作了《美感與諷喻——杜甫〈麗人行〉的圖像演繹》[27],研究視角非常獨到,現(xiàn)參考衣若芬女士的成果,綜合相關文獻和圖錄,對這一問題略作闡述。
圖3: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最早與《麗人行》相關的繪畫,是唐人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圖3)。對于這幅畫,宋代的《宣和書譜》有記載。但原畫已佚,現(xiàn)在留存于世者,相傳是宋徽宗的摹本,雖是摹本,猶存唐人風貌,真跡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該圖為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8厘米。圖中人物共有九人,其中一人懷抱嬰兒。
圖4:宋李公麟《麗人行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后于張萱的是宋代李公麟直接命名為“麗人行圖”的圖畫(圖4)?!尔惾诵袌D》為絹本設色畫,寬112.63厘米,高33.4厘米?,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臨江軍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熙寧三年(1070)中進士,官至朝奉郎。他是北宋最著名的畫家,《宣和畫譜》稱其“尤工人物,能分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荻、占輿、皂隸。至于動作態(tài)度、顰伸俯仰、大小善惡、與夫東西南北之人才分點畫、尊卑貴賤、咸有區(qū)別,非若世俗畫工混為一律”[28]。李公麟所繪《麗人行圖》,所描人物亦為九人,其從左至右三個部分,最前段一人騎馬,中間則集中了五人,最后段有騎馬二人。而《虢國夫人游春圖》則后兩段與《麗人行圖》顛倒。也就是說《麗人行圖》是著意模仿《虢國夫人游春圖》而又有所變化的。
傅抱石《麗人行》圖,是近現(xiàn)代杜甫詩意畫中最具特點的作品,而且這幅畫將歷史與當下的現(xiàn)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融合于繪畫當中。其作畫的緣起與契機,“此幅創(chuàng)作于1944年的《麗人行》,是傅抱石人物畫中少有的宏幅長卷之一,亦是其代表力作。其題材取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名詩《麗人行》,至于創(chuàng)作的直接動機則要追溯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當時,正是傅抱石寓居重慶的時候,一日他返回寓所,適逢宋子文、宋美齡、宋靄齡等宋氏家族出游南溫泉,那一帶全境戒嚴,許多人都被阻于車站。目睹達官貴婦的凌人氣勢,使傅抱石猛然想起杜甫《麗人行》中的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回到家后,傅抱石便開始著手準備,不久創(chuàng)作了《麗人行》。此畫完成后曾請郭沫若看過,得到贊許。第二年,傅抱石根據(jù)郭沫若的意見,重又畫了一幅(即本文所介紹的這幅《麗人行》),內(nèi)容相同,人物占畫面的比例大大減小,作品尺寸也有所改變。這幅畫后來分別請徐悲鴻和張大千作題跋,并于1953年贈送給郭沫若,以后一直珍藏在郭沫若紀念館直至送到拍賣行參拍”[29]。該畫中,“唐代宮廷仕女與官員出行,走在參天密林之下。樹木只畫枝干,以渲染表現(xiàn)蔥蓊綠意,一派‘三月三日天氣新’的盎然春景。林間空隙可見五個群體,仿佛被光彩照亮般突出,熙熙攘攘,由畫面左方朝右方前進”[30]。這幅畫后來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1996年10月18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昆侖飯店拍賣大會上,傅抱石作品《麗人行》以人民幣1078萬元成交,一舉打破現(xiàn)代中國畫拍賣價的最高紀錄,震驚藝術界”[31]。
近代著名畫家中,傅抱石以外,陸儼少和程十發(fā)都有《麗人行圖》?!瓣憙吧僖詶顕抑卯嬅嬷醒?,作為主角,強調(diào)的是杜詩‘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的含義。程十發(fā)的《麗人行》圖,則全無男性,中央占近二分之一面積的,是一株盛放的桃樹,花朵鮮艷奪目,與樹下的美人相互輝映。三位貴婦,一調(diào)鸚鵡,一嗅花,一摘花,旁邊服侍的少女也沐浴在躍動的春情之中。這是杜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寫照。”[32]
杜甫《麗人行》詩,之所以得到古往今來諸多名畫家的青睞,其主要原因在于該詩的視覺沖擊力。暮春時節(jié),春暖花繁的風景,又值上巳佳節(jié),曲江水邊,麗人群體,真是風景如畫。作者由遠及近地描寫,目光由春景聚集到麗人。其繡羅服飾與暮春相映,然后從上到下,從正面到背面進行描繪,頭上翠彩葉,背后珠壓腰衱。接著具體描寫云幕中的宴飲場面,食品的精致,器皿的珍貴,都達到了極致。最后寫到楊國忠的到來,也是通過當軒下馬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其炙手可熱的權勢。
因為詩中除了視覺以外,還有聽覺、味覺、觸覺等,這些都是通過視覺來表現(xiàn)的。其感觀世界是由視覺進行統(tǒng)籌與推動聽覺、味覺和觸覺的,也就是說這些都要在視覺的范圍之內(nèi),在視覺不能繼續(xù)的時候,詩歌也就結束了。因此,《麗人行》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敘述,都是由視覺主導的,這符合作畫的條件,其他方面如按照時序流動的情節(jié)安排,也適合于繪畫。[33]
但繪畫也不能完全表達詩的主題,最主要是詩的諷喻方面,在繪畫中很難表現(xiàn)出來。我們想,傅抱石的《麗人行》圖,如果不是自己說出其作畫契機的話,人們是看不出來與宋美齡姊妹有關的。就詩與畫的關系而言,詩往往側重表現(xiàn)事物的內(nèi)在意涵,畫往往側重表現(xiàn)事物的外在美感。因此,杜甫的《麗人行》詩和后代的《麗人行》畫,在共同賞讀時,有些方面是可以相互補充的,但總體而言,詩是主體,畫是無法完全代替對詩的理解的。由此我們也聯(lián)想到蘇東坡評價王維的詩畫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詩與畫各自的特點。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上都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這是杜甫《虢國夫人》詩,與《麗人行》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作者歸屬一直是有爭議的問題。張祜的文集也收入此詩,為《集靈臺二首》之二。我們選取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的說法,暫歸為杜甫之作。麗人行》寫的是楊氏三姊妹,而《虢國夫人》寫的是虢國夫人一人。這是因為虢國夫人在三姊妹中更為特殊。因而在盛唐之后,虢國夫人不僅是詩人所重視的人物,也是畫家所重視的人物。傳為張萱所作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是典型的例證?!按嗽娭S刺微婉,曰虢國,濫封號也;曰承恩,寵女謁也;曰平明上馬,不避人見也;曰淡掃蛾眉,妖姿取媚也;曰入門朝尊,出入無度也。當時濁亂宮闈如此,已兆陳倉之禍矣?!盵34]
就這首詩的名物而言,重點是妝飾方面。“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在盛唐時期是特殊的妝飾。之所以“淡掃蛾眉”,是因為當時的時尚是畫濃妝,重涂脂粉,而虢國夫人因嫌脂粉污染了面容,沒有敷抹脂粉,只是淡掃蛾眉,這是迥異于時的清淡妝飾;聯(lián)系到上句的“承主恩”,這種舉止也是她得寵而放肆輕狂的表現(xiàn),而她又不是后妃,承主恩而放肆,就揭示了唐玄宗和虢國夫人之間不正常的關系。盡管素面朝天,但眉還是要掃的,說明畫眉在妝飾當中的重要程度。同時,虢國夫人出行直接朝見皇帝,不按任何程序,也與唐代婦女出行時的禮儀相背離。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唐紀三十二》:
(天寶十二載)冬,十月,戊寅,上幸華清宮。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居第相鄰,晝夜往來,無復期度,或并轡走馬入朝,不施障幕,道路為之掩目。三夫人將從車駕幸華清宮,會于國忠第,車馬仆從,充溢數(shù)坊,錦繡珠玉,鮮華奪目。國忠謂客曰:“吾本寒家,一旦緣椒房至此,未知稅駕之所。然念終不能致令名,不若且極樂耳?!睏钍衔寮遥牳鳛橐簧乱韵鄤e,五家合隊,粲若云錦。
胡三省注:
虢國居宣陽坊,國忠居第在其西。婦人出必有障幕以自蔽。[35]
所謂“婦人出必有障幕以自蔽”的方式,唐時應有兩種,一是蔽面,一是蔽身。如果騎馬,則以蔽面為主,如果乘車,則設障幕以蔽身。蔽面的方式,初唐時用“幕羅”,到盛唐則多用胡帽。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載:
武德、貞觀之代,宮人騎馬者,依《周禮》舊儀多著幕羅,雖發(fā)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頸為淺露。顯慶中,詔曰:“百家家口,咸廁士流。至于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比來多著帷帽,遂棄幕羅;曾不乘車,只坐檐子。過于輕率,深失禮容。自今以后,勿使如此。”神龍之末,幕羅始絕。開元初,宮人馬上始著胡帽,就妝露面,士庶咸傚之。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內(nèi)外一貫矣。[36]
圖5:新疆阿斯塔那墓彩繪泥俑
這樣看來,唐時貴族婦人出行時,要以障幕蔽面,或戴帷帽,或著胡帽,而虢國夫人則“不施障幕”,故而“道路為之掩目”。唐代婦女出行障幕遮面的情況,現(xiàn)在還可以找到不少出土文獻的圖證。如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戴帷帽的騎馬的婦女就是典型的實例。帷帽是遮面的用具(圖5)?!顿Y治通鑒》及胡三省注所言有障幕以自蔽,蓋即類似此類的妝飾。但我們又查找了相關材料,開元十九年(731)玄宗詔書:“婦女服飾,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盵37]到玄宗朝,婦女服飾大為開放,就此而言,虢國夫人的舉動,應該是頗合唐玄宗之意的。而《資治通鑒》所載“不施障幕,道路為之掩目”事,則言其所乘之車不設障幕,而過于招搖過市。而杜甫的詩,言虢國夫人既騎馬朝天,又淡掃蛾眉,則說明其既迎合玄宗,又自我放肆。
唐玄宗時最盛畫眉,唐張泌《妝樓記·十眉圖》:“明皇幸蜀,令畫工作《十眉圖》,橫云、斜月,皆其名?!盵38]明楊慎《丹鉛續(xù)錄·十眉圖》:“唐明皇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逐煙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盵39]虢國夫人“淡掃蛾眉”的做法則與時尚相左。因為唐玄宗重視畫眉,故宋初陶谷《清異錄》“妝飾”記載了多條畫眉材料,其中有一條為《開元御愛眉》:“五代宮中畫開元御愛眉、小山眉、五岳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煙眉。國初,小山尚行,得之宦者竇季明?!盵40]說明開元年間的一些眉式,至五代時尚且流行。
蛾眉妝飾是唐時甚為流行的眉妝。因為蠶蛾觸須較長,故而古人將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稱為“蛾眉”。唐代女詩人劉媛《長門怨》詩:“學畫蛾眉獨出群,當時人道便承恩。經(jīng)年不見君王面,花落黃昏空掩門?!闭f明宮中還是盛行畫蛾眉妝的。唐玄宗《好時光》詩:“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闭f明唐玄宗提倡畫長眉,故而蛾眉作為一種細長而彎曲的眉飾,盛行于玄宗朝時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李白也有《怨情》詩:“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常建《古興》詩:“石榴裙裾蛺蝶飛,見人不語顰蛾眉。”劉方平《京兆眉》詩:“新作蛾眉樣,誰將同里來。有來凡幾日,相效滿城中?!闭f明同樣是“蛾眉”,眉式也會在不同時候產(chǎn)生變化,以形成新的時尚。中唐李賀《房中思》:“新桂如蛾眉,秋風吹水綠?!痹 逗迠y成》詩:“凝翠暈蛾眉,新紅拂花臉?!卑拙右住秼D為苦》詩:“蟬鬢如意梳,蛾眉用心掃?!眲⒃怼堕L門怨》詩:“蟬鬢慵梳倚帳門,蛾眉不掃慣承恩。”晚唐羅隱《宮詞》:“巧畫蛾眉獨出群,當時人道便承恩。”溫庭筠的著名詞作《菩薩蠻》,也還有“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名句。實際上,中唐以后雖有畫蛾眉之人,但已不是時尚。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詩:“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闭f明天寶時的長眉到了元和時就不時尚了。
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眉飾,是盛唐時期典型的“蛾眉”妝,說明盛唐時期婦女對眉飾是極為重視的,在化妝過程中,眉飾置于首位。杜甫詩說“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盡管淡掃,還是要掃的。當然,據(jù)史載,虢國夫人也有素面朝天的時候。宋人樂史《楊太真外傳》云:“虢國不施妝粉,自炫美艷,常素面朝天?!盵41]傳世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都出于張萱之手,而眉式卻迥異,這說明在盛唐時期,貴族婦女的眉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唐玄宗偏好女性畫眉,而有《十眉圖》,因而造成了時代風氣。當然,蛾眉的樣式有時也會受到文人的非議,也就是說,當文人要非議某位女子時,即以蛾眉代之。最典型的事例是駱賓王《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42]這里的蛾眉不一定就是指的具體蛾眉式樣,而是借蛾眉代指武則天的美色,與“狐媚”對讀,也暗含貶義。
虢國夫人的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引起了歷代文人的不斷關注。蘇軾《虢國夫人夜游圖》:“佳人自鞚玉花驄,翩如驚燕踏飛龍。金鞭爭道寶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宮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貴人,走馬來看不動塵。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余淚痕。人間俯仰成今古,吳公臺下雷塘路。當時亦笑張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43]可以作為讀杜甫詩的參照。
最后談一下虢國夫人之死,虢國夫人之死與其他女性并不一樣,《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虢國夫人在安史之亂中自刎的過程:“馬嵬之誅國忠也,虢國夫人聞難作,奔馬至陳倉??h令薛景仙率人吏追之,走入竹林。先殺其男裴徽及一女。國忠妻裴柔曰:‘娘子為我盡命?!创虤⒅?。已而自刎,不死,縣吏載之,閉于獄中。猶謂吏曰:‘國家乎?賊乎?’吏曰:‘互有之?!梁矶洌殳幱诠??!盵44]這位宮中女性,在國家危難之中,完成自己的宿命,也演出了略顯悲壯的一幕。她在自己的一子一女被殺之后,又在國忠妻裴柔的請求下刺死其人,最后自刎,即將死亡時與獄吏的一番對話,顯示出這位女子迥異于人的剛烈個性。安史之亂這一翻天覆地的政治變化,帶給各類婦女以不同的命運,就各種史料和筆記記載的虢國夫人生前的奢侈無度,似乎是避免不了這樣的結果,然而“國家乎?賊乎?”的感嘆,又為其死因增添了難以捉摸的緣由。國家與賊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用何種尺度來衡量,這也是虢國夫人留給后人不斷思考而卻被一直漠視的問題。
①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二之一,中華書局961年版,第239頁。
②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六八,中華書局979年版,第976頁。
③ 〔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唐人選唐詩新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1頁。
④ 郁賢皓:《松浦友久李白研究述評》,載《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43頁。
⑤ 〔唐〕元?。骸对〖罚ㄐ抻啽荆┚砦辶腥A書局2010年版,第601頁。
⑥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979年版,第927—928頁。
⑦ 〔清〕佚名:《杜詩言志》卷二,江蘇人民出版社983年版,第23頁。
⑧ 《后漢書》志第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10—3011頁。
⑨ 〔明〕王嗣奭:《杜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版,第24頁。
⑩ 《漢書》卷六六,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885頁。
? 《后漢書》卷六四,第2104頁。
? [35]《資治通鑒》卷二一六,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891—6892頁,第6919—6920頁。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6—97頁。
? [41]〔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開元天寶遺事十種》,第137頁,第133頁。
? 〔清〕黃生:《杜詩說》卷三,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84頁。
? 《浙江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 《中文學術前沿》第三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125頁。
???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上海古籍出版992年版,第157頁,第159頁,第158頁。
[2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8頁。
[22] 〔五代〕陶谷:《清異錄》卷下,《惜陰軒叢書》,第46—52頁。
[23] 〔唐〕康駢:《劇談錄》卷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頁。
[24]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三,第1039—1040頁。
[25]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7—1578頁。
[26][44] 《舊唐書》卷五一,第2179頁,第2181頁。
[27][30][32][33] 衣若芬:《游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臺灣里仁書局2011年版,第173—197頁,第190—191頁,第193—194頁,第180頁。
[28] 〔宋〕佚名:《宣和畫譜》卷七,《叢書集成初編》,第198頁。
[29] 耶子:《傅抱石的〈麗人行〉及其市場行情簡析》,《美術大觀》1997年第4期。
[31] 沈佐堯:《傅抱石〈麗人行〉及其他》,《收藏家》2001年第2期。
[34] 〔清〕施鴻保:《讀杜詩說》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頁。
[36] 〔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1頁。
[37] 〔宋〕王溥:《唐會要》卷三一,第665頁。
[38] 〔唐〕張泌:《妝樓記·十眉圖》,《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頁。
[39] 〔明〕楊慎《丹鉛續(xù)錄·十眉圖》,《叢書集成初編》本,第95頁。
[40] 〔宋〕陶谷:《清異錄》卷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7冊,第896頁。
[42] 〔清〕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頁。
[43] 〔宋〕蘇軾:《蘇軾詩集》卷二七,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462—14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