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_文師華
作 者: 文師華,字啟秀,室名禾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江西省楹聯(lián)學會會長兼中國楹聯(lián)學會常務(wù)理事及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文學博士,南昌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十七帖》墨寶本
在草書領(lǐng)域,王羲之是繼東漢張芝之后又一位偉大的草書大家。其草書作品,今日所見,只有一件《豹奴帖》是用標準的章草書寫的,而大量的草書作品是成名之后的今草,其中代表作有《初月帖》(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行穰帖》(現(xiàn)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遠宦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十七帖》等。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書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中,把《十七帖》列為壓卷第一帖,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數(shù)相從,綴成卷?!薄榜液幽媳O(jiān)裝背”,“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二王書,后人亦有取帖內(nèi)一句語稍異者標為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
所謂“以數(shù)相從”,是指所書內(nèi)容和書體為相同類型?!妒咛钒豸酥旁欧?,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長達十四年之久。《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札,內(nèi)容多言蜀中風情人物。周撫是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曾經(jīng)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這些帖中,可見王羲之對蜀中人物、歷史的濃厚興趣。如其中的《十七帖》感嘆光陰易逝,前路無多,迫切想到蜀中汶嶺一游?!妒穸继氛f看到周撫的一封信,了解到蜀中山川奇異之景,產(chǎn)生前往蜀中游玩的欲望,認為如果能“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尔}井帖》向周撫詢問蜀中是否有鹽井、火井?!吨v堂帖》述及漢代建立的蜀中講堂,并希望有人能摹寫講堂中三皇五帝的畫像。《成都城池帖》述及秦代司馬錯建造的成都城池門屋樓觀?!妒咛分械挠行┬旁€記錄了王羲之晚年的思想、生活和家庭情況,如其中的《逸民帖》表示自己早就想辭官做“逸民”。《服食帖》說自己長期服食丹藥(即五石散一類的藥物),身體越來越差。《省別帖》說家人分散在各地,“老婦頃疾篤”,正在搶救,令人擔憂?!秲号氛f自己“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可見王羲之因兒孫滿堂感到很欣慰。《十七帖》中二十九封信札的書體也基本一致,屬于典型的今草(其中一封四行二十字為楷書)。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第一封信的起首有“十七”兩字。
《十七帖》真跡一般認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臨本也只能見到零星單本,甚至殘本,如《遠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談《十七帖》者多以傳世刻本立論。宋黃庭堅《題右軍十七帖后》說“十七帖,必多臨本”。而影響后世最大者則是北宋黃伯思,他在《東觀余論》卷下《跋十七帖后》中記載,在宋代傳世《十七帖》有三種版本:其一是“先唐石刻本”,“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即傳世的唐摹館本系統(tǒng);其二是,南唐后主李煜“得唐賀知章臨寫本勒石置澄堂者”,即所謂賀知章臨本系統(tǒng);其三是“敘次顛舛”、“摹刻亦瘦弱失真”,“亦似南唐刻者”??梢?,《十七帖》流傳到宋代時,版本情況就較為復(fù)雜。
關(guān)于《十七帖》版本流傳的情況,曹大民在《王羲之〈十七帖〉解析前言》中進行過闡述,王玉池撰有《〈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書評》的考證文章。王玉池認為,“敕”字本《十七帖》系北宋人托名唐刻唐拓,并偽造了“敕”字、褚遂良等題名和“僧權(quán)”的押署。但王羲之的字卻并非向壁虛造,而應(yīng)是王羲之原帖比較忠實的勾摹本。
關(guān)于《十七帖》的版本系統(tǒng),曹大民與王玉池兩人的看法不盡一致。相比較而言,王玉池對《十七帖》版本的考證梳理比曹大民更加細致,他認為世傳諸本,大致可以從這三個系統(tǒng)中找到依據(jù)。
1.“館本”系統(tǒng):包括“僧權(quán)”全本、“僧權(quán)”不全本和缺十七行本 。
(1)“僧權(quán)”全本有兩種: 香港中文大學本,或稱“南??资显姥潜尽保蝗?,上有明末祁豸佳印記,后傳入日本,因曾藏三井氏聽冰閣而得名。
(2)“僧權(quán)”不全本,指“僧權(quán)”二字左邊偏旁皆不存,“敕”字鉤與左邊豎畫連接,褚遂良等字比“全本”規(guī)整。此系統(tǒng)善本較多,其中著名的有四種:
其一,開封本,又稱馮氏快雪堂本,現(xiàn)藏河南開封市博物館;
其二,上圖本,此本明代曾為吳寬、項墨林等遞藏,清代曾入內(nèi)府,清末為銅山張伯英收藏,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
其三,朱釋本,全名“文徵明朱釋本”,現(xiàn)由美國安思遠收藏。
其四,上野本,曾經(jīng)姜西溟收藏,故又稱“姜西溟藏本”。后由羅振玉帶往日本,歸上野竹齋收藏,故現(xiàn)在一般稱“上野本”。
(3)缺十七行本
此系統(tǒng)的原本來自所謂的唐硬黃雙鉤本。原唐硬黃本初顯于北宋,曾為魏泰(道輔)收藏。據(jù)硬黃本刻帖的有明代的《來禽館帖》《余清齋帖》《郁岡齋帖》。
2.河南本、陜本系統(tǒng):此本的特點之一是,《郗司馬帖》之“十七”的“七”字,橫筆右側(cè)出鋒較鈍,不像其他本那樣尖鋒。
3.《淳化閣》《大觀帖》系統(tǒng):《淳化閣》及《大觀帖》共收《十七帖》之草書十五帖,由于臨本已與原本不同,再加刻工欠佳和善本難得,使它們遠不如“館本”受人歡迎。
此外還有孫退谷本《祖拓澄清堂帖》收《十七帖》單帖八種,主要以閣帖為底本,而又酌取“館本”。單帖佳本有:《省別帖》(《遠宦帖》)墨跡本(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希堂》所刻之《瞻近帖》和《龍保帖》等。
王玉池在詳細考證的基礎(chǔ)上得出結(jié)論:《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書法藝術(shù)最輝煌時期數(shù)量最大、成就最高、內(nèi)容最可靠,也是最早取得共識的一組刻帖。其中館本系統(tǒng)的“香港本”、“上圖本”和“開封本”以及少數(shù)優(yōu)秀墨本如《遠宦帖》等代表了這一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于館本系統(tǒng)不同版本的風格問題,曹大民認為,館本《十七帖》,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風貌:其一,點畫厚重,氣勢充沛,有金石氣息。有上圖本、開封本、文徵明朱釋本。其二,追求細節(jié),線條稍有細弱感,缺乏雄強之勢,與王字精神尚有距離。有上野本、江川本(現(xiàn)由日本江川吟舟藏)、王穉登舊藏本(現(xiàn)藏日本書道博物館)。其三,字口清晰,斬釘截鐵,有雄強之勢,微傷含蓄。有三井本。曹大民還認為,館本《十七帖》第一、第三種風貌是值得借鑒學習的最佳范本。
從書法藝術(shù)角度看,《十七帖》下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表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連,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來的大草、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tài)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妒咛凤L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跋十七帖》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p>
臨習《十七帖》,須用彈性強的狼毫或紫毫筆。運筆時,特別應(yīng)當注意字勢、形勢和線條的貫通,字與字以及行間的呼應(yīng),而不是表面上線條的連貫和牽絲的糾纏。在臨寫時千萬注意不能一筆一畫地臨寫,注意力應(yīng)當放在線條的質(zhì)量上,放在書寫的節(jié)奏和字勢的流動上。由于《十七帖》難度較高,必須注意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的密切關(guān)系?!妒咛分暗恼虏菔撬梢匝葑兌傻哪阁w,欣賞和學習漢末魏晉時代的章草,諸如皇象、索靖、陸機和王羲之本人的一些帶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對學習《十七帖》都十分有益。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于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王羲之的草書,字形由章草的橫張形態(tài)變?yōu)榭v斂形態(tài),婉轉(zhuǎn)流貫,筆勢雄勁,筆短意長,從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為草書體立下新的法門;其“字群結(jié)構(gòu)”的創(chuàng)樹,又是唐朝連綿大草的淵藪。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中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晉書·王羲之傳論》,稱王羲之的字“盡善盡美”,“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于是首開獨尊王字的先河,并廣收王書,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書品后》稱王羲之為“書之圣”、“草之圣”、“飛白之仙”。
唐代以后,北宋“蘇、黃、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趙構(gòu),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響的人物都是王羲之書法的愛好者和提倡者?,F(xiàn)當代書法大師沈尹默、吳玉如、林散之、啟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寫碑聞名的書法大師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從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養(yǎng)分,以增強筆墨的韻致。王羲之書法就像孔孟、老莊思想那樣深入人心,其影響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