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嵐 楊利媚 Xu Lan & Yang Limei
(1.2.廣州美術學院工業(yè)設計學院,廣東廣州 510260)
目前,中國大陸地區(qū)的高等學校關于家具設計專業(yè)的教學情況大多是重理論而缺實踐,重圖紙而缺實際操作的知識學習,缺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驗式教學系統(tǒng)做支撐。廣州美術學院于2008年在工業(yè)設計學院下成立了家具藝術設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至今,各門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都旨在通過體驗式的教學系統(tǒng)使學生于實踐的過程中開拓思維、激發(fā)靈感,并培養(yǎng)出真正懂設計、會設計的,能服務于社會的家具設計師。筆者看來,這種強調學生是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是進行實木家具教學的最有效保障。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愉快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瓦解作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正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使課堂上的實踐活動催生學生的積極情緒為目標。在傳統(tǒng)的實木家具專題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會為學生講解不同木材所擁有的不同特性,然而,單純通過講解,學生在腦海里形成的知識記憶極易錯亂或模糊。與之相反,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在實際操作環(huán)境中對既定木材進行切割、打磨、組裝等一系列的制作體驗(圖1),卻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正面情緒并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心理活動的多向展開和深入進行,使學習成為學生自主進行的活動。筆者看來,學生情感高漲飽滿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在廣州美術學院工業(yè)設計學院的家具設計教學中,尤其是實木家具專題課程中,教師規(guī)定學生自選家具設計大師的作品進行臨摹制作,避免了學生在對木材零接觸的情況下盲目設計。這種方法使學生通過體驗制作的過程理解經(jīng)典產(chǎn)品的設計緣由,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了學習效率。
據(jù)腦科學研究,大腦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tǒng)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向練習或者流失性的知識填充等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情感的左半腦活動。而體驗式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左右兩半腦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xié)同工作,學生能力將在這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對選定產(chǎn)品進行前期的材料分析和數(shù)據(jù)建模正是進行大腦的交替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左腦演示整個制作流程,同時,右腦將左腦的演示進行視覺表達,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考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設計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這個過程的學習也是隨后的實際操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維建模階段是上一階段成果的精準化過程(圖2)。這個階段的學習需要學生嚴謹?shù)赝魄卯a(chǎn)品的每一個結構、工藝及尺寸,通過這個階段的體驗學習,能使學生對產(chǎn)品有更深、更全面的理性認識,并為隨后的實際動手制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在三維建模階段之后,就是放樣(包括放紙樣和放木樣)階段。教師會帶領學生在此階段學習如何合理分配木材毛料,使之達到最理想的使用狀態(tài),避免不合理的分配帶來的浪費。這個階段的學習也是對學生規(guī)劃能力的鍛煉(圖3)。值得一提的是,放木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作程序,其作用一是精確界定每一條木料的尺寸與外形,二是有助于后期的拼接、固定,因為靠紙樣是沒有“力氣”去修正產(chǎn)品造型的。
哲學認為,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體驗式教學正是利用這種反映的原理,根據(jù)客觀存在對學生主觀意識的作用而開展、進行的教學模式。研究表明,客觀存在是通過形象進入意識的。體驗式教學又是如何巧妙地使學生通過形象思維的過程而將客觀存在的物質與科學原理深深地印在心里的呢。在動手制作的體驗過程中,當木材毛料得到合理規(guī)劃后,學生需要對其構成家具各個部位的組件進行精細加工,一般情況下,學生當然能從使用說明書上得到這些加工設備的使用說明,但是,直觀的使用體驗與使用說明學習的有效結合能更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啟動記憶,用最直觀的方式使學生身體力行地提升實際操作的經(jīng)驗。如圖4中左側設備為電動切割機,它適用于直線走向的部件切割,可被用來直接進行開料及截取。右側設備是手提切割機,它適用于曲線切割,可以靈活地控制切割走向。然而手提切割機不方便固定,所以所開料件的邊線不易整齊,學生就須考慮預留料件后期調整的空間和位置,俗話說“寧多一分不差一毫”。學生如果了解、掌握了各類木材加工設備如:銑床(圖5)、鉆孔機(圖6)、導角機(圖7)的使用經(jīng)驗,便能為加工制作提供極大的方便。這些看似普通卻又寶貴的經(jīng)驗只有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的體驗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生印象深刻。
有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它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體驗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正是結合有意識心理活動,誘發(fā)并利用無意識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tǒng)一。它拒絕其所不能“把握”的信息而只接受與其狀態(tài)相符合的信息。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對客體的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例如學生在臨摹大師作品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在每個部件的加工成型上,包括前期的切割、刨削、打磨、鉆孔等和后期的榫接、拼裝及調整。結果表明,有意識的注意集中會為后面的組裝提供保障。比如有意識地在給部件鉆孔的時候加深幾毫米,是為后期組裝失誤時提供調整的可能性。這種有意識的注意集中在無意識中增強了學生的統(tǒng)籌能力和手工作業(yè)的精確度。二是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將直接作用于人的認知過程:其一,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xiàn)實的必要形式;其二,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梢?,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們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體驗式教學旨在充分調用無意識心理的這些功能,強調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tǒng)一。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tǒng)一即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統(tǒng)一的過程,是由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活動構成的,其中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知識信息交流回路與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識信息交流回路以教學形式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以師生言語表情、面部表情、動作表情等作為載體帶來情感的變化,兩者彼此依存并相互作用,從各個側面共同作用于整個教學過程,只當兩條回路都暢通、高效地共同運作時,教學才能收獲理想的效果。
筆者看來,只有真正做到了理論結合實踐的實木家具教學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情緒,訓練學生思維,使其從形象認知上真正掌握實木家具的結構、工藝及材料的各項知識和經(jīng)驗,并合理運用。體驗式教學便是實現(xiàn)“理論結合實踐”的最有效方式。經(jīng)過體驗式教學過程,學生更容易通過思考、分析獲得知識,通過實踐、操作提高綜合能力,并因此收獲教學的最理想效果。
[1]劉松,王蕾.我是設計師[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9.
[2]杰克·特勞斯,艾·里斯.定位[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1.
[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1.
[4]彭亮.家具設計專業(yè)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6,5.
[5]于再君.家具專業(yè)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