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 李紹波 蔣 艷 盧文學
(廣西畜牧研究所乳品廠)
娟姍牛生鮮乳的乳蛋白率可達到4.10%,乳脂率為5.14%,干物質含量為14.5%,由于乳脂高容易造成脂肪上浮,產(chǎn)品穩(wěn)定性不好,影響口感,所以加熱溫度和均質壓力一定要配比得合適,才能生產(chǎn)體系均勻一致、微生物指標含量較低的產(chǎn)品,延長產(chǎn)品的貨架期。
娟姍牛生鮮乳,符合GB 19301—2010規(guī)定,來自廣西畜牧研究所奶牛場。
氨水、乙醚、石油醚、硫酸、平板計數(shù)瓊脂、結晶紫中性紅膽鹽瓊脂、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7.5%氯化鈉肉湯、Baird-Parker瓊脂平板、腦心浸出液肉湯、凍干免血漿、緩沖蛋白胨水、四硫磺酸鈉綠增菌液、亞硒酸鹽胱氨酸增菌液、亞硫酸鉍瓊脂。
GB 5413.3—2010、GB 5009.5—2010、GB 5413.39—2010、GB 4789.2—2010、GB 4789.3—2010、GB 4789.10—2010、GB 4789.4—2010、GB 4789.15—2010。
儲奶缸、凈乳機、預煮鍋、高壓均質機。
1.5.1 對娟姍牛生鮮乳分別采用65、72、80 ℃的溫度進行預煮處理,通過檢測細菌總數(shù)、大腸菌群、霉菌、酵母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的數(shù)量,確定采用哪一種溫度效果比較好。
1.5.2 采用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處理乳樣,然后將乳樣在冰箱中(0~4 ℃)放置48 h,測定樣品的上下層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總固體含量,確定采用哪一種加熱溫度。
1.5.3 采用相同溫度、不同均質壓力處理乳樣,然后將乳樣在冰箱中(0~4 ℃)放置48 h,測定樣品的上下層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總固體含量,確定采用哪一種均質壓力。
2.1.1 溫度對樣品脂肪含量的影響
采用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20 MPa)處理乳樣,并測定和計算其脂肪含量,結果見表1。采用下式計算脂肪含量:X=[(M1-M0)×100]/(M2×V1/V0)。從表1可以看出,脂肪含量變化不大,說明加熱溫度在60~80 ℃之間時,溫度對乳樣脂肪含量的影響不大。
表1 不同溫度、相同壓力下的樣品脂肪含量
表2 不同溫度、相同壓力下樣品上層和下層脂肪含量
表3 相同溫度、不同壓力下樣品上層和下層脂肪含量
2.1.2 溫度對樣品上下層脂肪含量的影響
采用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20 MPa)處理乳樣,樣品放置48 h后,分別測定并計算樣品上下層的脂肪含量(公式同2.1.1),結果如表2所示。然后分別計算上下層脂肪含量比值:A/B=5.3037/3.9003=1.3598;C/D=5.3032/3.6067=1.4703;E/F=5.3111/4.7434=1.1197;G/H=5.3081/4.6964=1.1302。從結果可看出,80 ℃、20 MPa時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脂肪不容易上浮。
2.1.3 均質壓力對樣品上層和下層脂肪含量的影響
采用加熱溫度80 ℃作為預煮處理,均質壓力分別采用18、20、22和24 MPa處理樣品,然后將樣品在冰箱(0~4 ℃)放置48 h后,測定并計算樣品上、下層脂肪含量及其比值(公式同2.1.1),結果如表3所示。各樣品的上、下層的脂肪含量比值分別為:A/B=5.4503/4.8654=1.1202;C/D=5.4092/5.2003=1.0402;E/F=5.4371/4.9897=1.0897;G/H=5.4073/5.1513=1.0497。由此結果推斷出,加熱溫度80 ℃,均質壓力采用20 MPa時的均質效果最好,脂肪穩(wěn)定性最好,不易上浮。
表4 不同溫度、相同壓力下樣品蛋白質含量
表5 不同溫度、相同壓力下樣品上層和下層蛋白質含量
表6 相同溫度、不同壓力下樣品蛋白質含量
2.2.1 溫度對樣品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表4是采用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時樣品的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含量的計算公式為:X=[(V-V0)×N×0.014×A×100]/W,其中0.014為1 mL的HCL的克當量數(shù),A為固定系數(shù)6.25。從表4可以看出,蛋白質含量變化不大,說明加熱溫度在60~80 ℃之間時,溫度的變化對蛋白質含量的影響不大。
2.2.2 溫度對樣品上層和下層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表5是對娟姍牛生鮮乳樣品采用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進行均質處理后,在冰箱(0~4 ℃)放置48 h后,測定并計算樣品上、下層蛋白質含量及其比值(蛋白質含量計算公式同2.2.1)。樣品上下層蛋白質含量比值分別為:A/B=4.3036/3.0929=1.3914;C/D=4.3125/2.8959=1.4892;E/F=4.3069/3.9371=1.0939;G/H=4.3302/3.9378=1.0996。從各樣品蛋白質比值結果可推斷出,采用80 ℃預煮對樣品蛋白質影響不大。
2.2.3 均質壓力對樣品上下層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表6是將相同溫度、不同均質壓力處理后的奶樣放在冰箱中(0~4 ℃)貯存48 h后,測定并計算樣品的上下層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含量計算公式同2.2.1)的結果。樣品上下層蛋白質的比值分別為:A/B=4.2919/3.8277=1.1213;C/D=4.2912/4.1162=1.0425;E/F=4.2888/3.9607=1.0828;G/H=4.2876/4.1011=1.0455。從各樣品的上下層蛋白質比值來可以看出,80 ℃,20 MPa處理的樣品穩(wěn)定性比較好,不易出現(xiàn)蛋白質分層現(xiàn)象。
2.3.1 溫度對樣品總固體含量的影響
表7是采用娟姍牛生鮮乳作為樣品,進行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處理,然后測定并計算樣品總固體含量。計算公式為:X=[(m1-m2)×100]/m。從表7可以看出,總固體含量變化不大,說明加熱溫度在60~80 ℃之間時,溫度對樣品總固體含量影響不大。
2.3.2 溫度對樣品上下層總固體含量的影響
表8是不同溫度、相同均質壓力下,樣品放置48 h后,測定并計算的樣品上下層的總固體含量(計算公式同2.3.1)。各樣品上層下層總固體含量的比值分別為:A/B=14.2573/13.5785=1.0500;C/D=14.2465/12.8354=1.1099;E/F=14.2494/13.9690=1.0201;G/H=14.2503/13.8357=1.0300。從表8可以看出,80 ℃,20 MPa下樣品的總固體含量變化不大。
表9 相同溫度、不同壓力下樣品上層和下層總固體含量
表10 不同預煮溫度處理的樣品在0 h時微生物數(shù)量
表11 不同預煮溫度處理的樣品在48 h時微生物數(shù)量
表12 不同預煮溫度處理的樣品在96 h時微生物數(shù)量
2.3.3 均質壓力對樣品上下層總固體含量的影響
表9是將加熱溫度80 ℃設為預煮處理溫度,分別采用18、20、22和24 MPa均質壓力處理乳樣,將樣品在冰箱(0~4 ℃)放置48 h后,測定并計算樣品的上、下層總固體含量(計算公式同2.3.1)。樣品上下層總固體含量比分別為:A/B=14.3227/14.0397=1.0202;C/D=14.2789/14.1715=1.0055;E/F=14.3226/14.1964=1.0089;G/H=14.3120/14.1805=1.0093。由此推斷出,加熱溫度為80 ℃、均質壓力為20 MPa時的均質效果最好,樣品穩(wěn)定性最好,不易分層。
分別在80、72和65 ℃下對樣品進行預煮處理,然后分別在0、48和96 h時(48和96 h的樣品放置在0~4 ℃的冰箱中保存)對微生物指標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如下:采用GB 4789.2檢測細菌總數(shù),GB 4789.3檢測大腸菌群,GB 4789.10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GB 4789.4檢測沙門氏菌,GB 4789.15檢測霉菌和酵母菌。結果如表10~12所示。
從表10~12的結果對比可以看出,采用80 ℃的預煮方式比較好,且微生物指標符合國家標準,65 ℃、72℃的預煮方式有霉菌和酵母菌存在;同時隨著樣品存放時間的延長,細菌總數(shù)逐漸增加。
采用80 ℃,20 MPa對樣品進行預煮處理,樣品的均質效果最好,穩(wěn)定性好,脂肪不易上浮,蛋白質不易分層,且微生物指標符合國家標準。
[1]謝繼志.液態(tài)乳制品科學與技術.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