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勇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滑坡(俗稱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坡面順坡向下滑動的地質現(xiàn)象?;赂鶕?jù)地質特征可以分為土質滑坡和巖質滑坡兩大類;按照滑坡的構造特征、滑動面的出露位置,巖質滑坡可分為坡上滑坡、坡腳滑坡和坡底滑坡;根據(jù)滑坡的滑動面與巖土面的相對位置又可劃分為切層滑坡、順層滑坡和均質滑坡。
廈蓉高速公路貴州境水口(桂黔界)至榕江格龍段第AT2合同段水口互通立交LK3+034.721~BK0+065左側邊坡,2010年5月邊坡開挖及防護施工完成后,由于連續(xù)強降雨,2010年6月發(fā)現(xiàn)第六級邊坡坡面級坡口以外的機耕道附近發(fā)生開裂,坡面防護的框架錨桿、錨索被破壞,裂縫在發(fā)展中。
根據(jù)地質勘探報告,場區(qū)內地層主要為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粘土,下伏基巖為板溪群清水江組(Ptbnbq)板巖。巖層產狀210°∠5°。
覆蓋層:(1)粘土(1-1層):褐黃色、褐紅色,可塑狀,該層厚0~7 m,場區(qū)均有分布;(2)人工回填土(1-2層):褐色、褐紅色,該層厚0~4 m,位于匝道路基內,反壓回填體,主要為強風化板巖碎石組成。
基巖:出露基巖為板溪群清水江組(Ptbnbq)板巖。
(1)全風化層(2層):褐黃、褐紅色,巖石風化強烈,已泥化,巖質極軟,鉆進快,厚5~15 m,取芯呈土狀,夾少量塊狀,場區(qū)均有分布。
(2)強風化層(3-1層):灰黃、褐黃色,薄—中厚層狀,構造節(jié)理、風化裂隙發(fā)育,風化強烈,巖體破碎,厚5~18 m,取芯呈砂狀、塊狀,局部呈砂狀,巖質極軟,鉆進較快,孔壁穩(wěn)定性較差,易掉塊,卡鉆。
(3)強風化層(3-2層):灰黃、褐黃色,節(jié)理及風化裂隙較發(fā)育,巖體較破碎,巖質極軟—軟,厚1~11 m,取芯呈短柱狀、塊狀及砂狀。
(4)弱風化層(4層):灰綠色,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巖體較破碎,巖芯呈短柱狀、塊狀及砂狀。
滑坡區(qū)坡體植被發(fā)育,主要為灌木叢。通過地表地質調繪、坑探及鉆探揭露,滑坡周界明顯,兩側錯落壁高0.30~4 m,后緣錯落壁高2.30~5 m,貫通包圍整個滑坡體。坡體上出現(xiàn)多處裂縫,裂縫寬0.1~1.5 m,可見深度為 0.1~1 m。
滑動帶主要物質成分為板巖強風化層,厚度15~32 m之間,滑坡體主要成分為板巖強風化層。滑坡范圍為LK3+015~BK0+065,最大縱向約165 m,測得滑坡體面積約18 975 m2,最大埋深32 m,體積約44.5萬m3,為大型滑坡。
滑動面主要位于全、強風化板巖內,深度受路塹高程控制,目前滑體最大厚度約為32 m,通過深層位移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根據(jù)深層位移監(jiān)測結果,結合滑坡后緣裂縫及前緣剪除口的實際位置、高程得到滑動面的準確形態(tài)如表1。
表1 滑動面的準確形態(tài)
通過綜合反算并結合工程類比法,推薦物理力學指標如下:強風化板巖:γ=22 kN/m3;滑動面:C=18 kPa,φ =23.7°。
結合滑坡成因的影響因素,軟弱地層為滑坡提供了滑面,土體里的裂縫和巖體里的裂縫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動提供了條件,連續(xù)降雨,地表水滲入滑體和滑床,使滑坡的抗減強度降低,下滑力增大,滑坡前緣臨空,使得抗滑力不足以抵抗下滑力,于是滑坡發(fā)生滑動。
根據(jù)滑坡的地質地形情況,分別布設了小清方強支擋方案、清方+支擋方案、全清方+坡面防護方案進行比選,通過方案論證比選,經(jīng)向業(yè)主單位匯報決定采用全清方案+坡面防護方案對該滑坡進行綜合治理。
由于滑坡體中后部滑面陡,滑坡前緣采用緩坡清方,中后部采用相對較陡的邊坡即倒坡對滑坡進行清方。第1至3級邊坡為1∶2,第4至10級邊坡采用1∶1.25的邊坡,最后一級邊坡按1∶1.5放坡。除第2、3級邊坡按5 m一級放坡外,其余均按10 m一級放坡,第1至3級設置清方平臺,平臺寬分別為5 m、7.5 m、11 m,其余平臺為2 m。邊坡最高達97.69 m,為保證邊坡的穩(wěn)定,第4、5級邊坡和局部第6級和8級邊坡坡面設置錨索框架梁進行加固,第6至9級邊坡設置錨桿框架進行防護,其余坡面設置噴薄草籽進行綠化。另由于滑坡將坡面上的機耕道破壞,必須進行恢復,為減少占地,節(jié)省工程造價,將機耕道布設在邊坡平臺上通過。本次滑坡治理變更產生的主要工程量有錨索4 176 m,鋼筋186 173 kg,錨桿22 735 m,土石方369 769 m3,C25混凝土890 m3,C30混凝土571 m3,拉伸網(wǎng)植草6 919 m2。
:
[1]王平.滑坡治理方案的優(yōu)化[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2):22-24.
[2]周維鈺.紅土山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治理[J].山西建筑,2007,(2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