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禮
(貴州省遵義市交通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在城市道路或公路隧道的施工過程中,當施工地段的地質條件比較差時,常常因為地勘勘察資料的不完善或設計深度不夠,常會遇到側壁滑動、洞頂圍巖下塌等現象,甚至會發(fā)生冒頂等危險事故,在施工中出現的這些現象就稱之為塌方。塌方的發(fā)生會嚴重威脅著施工人員的安全、造成施工工期的延誤,同時對圍巖的穩(wěn)定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故在施工過程中對塌方的治理應以預防為主,在塌方發(fā)生后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減少由于塌方造成的危害。
(1)開挖隧道后,首層混凝土的噴射沒能及時完成,導致圍巖無法及時封閉,或沒能及時實施格柵鋼架、噴混凝土、錨桿、鋼筋網等支護措施,導致圍巖裸露時間過久,進一步導致圍巖的風化,加劇了圍巖的收斂變形,從而增大了圍巖出現局部失穩(wěn)的可能性,最終導致塌方的發(fā)生。
(2)由于錨桿安裝方向沒有適應節(jié)理或裂隙的走向,錨桿安裝工藝不正確,砂漿或錨固劑充填不實,錨桿間距不合理等原因,造成錨桿的抗拔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懸吊能力降低,大大減弱了其對層狀巖體的連接作用和對有節(jié)理、裂隙軟弱巖體的加固能力。
(3)格柵鋼架加工質量不合格,尤其在安裝時,鋼架支撐構件的連接不牢固、未安裝底板、鋼架周邊與圍巖沒有貼緊,只有局部接觸,使得鋼架局部受力超強,這些原因造成格柵鋼架受力后發(fā)生嚴重變形或下沉,甚至發(fā)生傾倒、扭曲等現象,從而起不到應有的加固預防作用。
(4)在施工過程中,遇到軟弱圍巖、不良地質地段,隨著爆破震動次數增多、地下水侵蝕加劇,當圍巖變形達到一定限度時,即使不應塌方地段,也會因巖體失穩(wěn)而坍塌。
工程地質本身就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有的地質構造能夠滿足圍巖的穩(wěn)定性要求,而有的地質構造則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1)由于不合理的巖體構造組合,如當隧道通過褶皺、斷層和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地帶,或通過兩種物理力學性質不同的巖層交界處時,由于圍巖本身不穩(wěn)定或已切割成碎塊而強度降低,很容易引起塌方。
(2)當隧道通過較大的斷層帶,或斷層雖不大但有較寬斷層破碎帶處,或數條斷層的交匯處時,由于斷層附近的巖石一般比較破碎,且風化嚴重,斷層又多夾有糜棱巖、斷層泥、角礫巖等充填物,圍巖整體性極差,因此也容易產生塌方。
(3)地下水是隧道施工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地質問題,也是影響圍巖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隧道的施工過程中,應隨時對現場圍巖收斂變形程度及工程地質的變化進行測量和觀察,對圍巖的穩(wěn)定情況及時預報,當圍巖產生異常收斂,或出現其他塌方預兆時,應馬上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襯砌或加強支護。察看并描述開挖工作面周圍的裂縫情況和支護狀況,這對圍巖的穩(wěn)定性判斷較為有利。而在開挖支護施工完成后對圍巖的位移測量,直接反應了隧道各項動態(tài)指標的變化,這些量測數據為圍巖安全穩(wěn)定的判定提供了有效的依據。通常采用五點量測法對圍巖位移進行測量,五點為兩側邊墻中部、兩側拱腳、拱頂,嚴格根據規(guī)范的要求確定測量的頻率,并由專人進行操作,及時處理測量數據,保證其可靠、及時、準確,為隧道的安全施工,防治塌方提供依據。量測頻率按每天位移速度和量測斷面距開挖面距離確定,具體見表1。
表1 凈空位移和拱頂下沉的量測頻率表
(1)增設掛網噴混凝土、錨桿、鋼拱架進行加固,從而適應于變形明顯的狀況。
(2)也可以采用徑向注漿加固措施,其范圍為開挖輪廓線以外5 m,采用梅花形布置的注漿孔同時與開挖輪廓線相垂直,開孔的縱向間隔為1.5 m,環(huán)向間隔為1 m,選用普通水泥單液漿作為注漿材料。當局部滲漏水較為嚴重時可選用水玻璃-水泥雙液漿,對變形不顯著但存在滲水的情況比較適用。
(1)當樁號初期襯砌區(qū)域產生裂縫時,應該采取相應的初期支護處理,通常選用Φ50 mm×5 mm規(guī)格的小導管來進行,采用梅花形將小導管排開,并且其相互之間的間距大約保持在100 cm×100 cm左右,布置完成后應及時對圍巖進行注漿加固處理,以避免洞室周圍的巖塑性區(qū)進一步延伸。經由大量的施工經驗確定,這種措施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圍巖的變形,并且具有比較好的效果(見圖1)。
圖1 坍塌影響段上部處理
(2)采用打底梁的措施來作為支撐,以進一步進行加固處理。首先要在各個鋼拱腳底部的每測都打入長度約為3.5 m、向下約為45°的兩根用來注漿的導管鎖腳來固定,然后再選用工字型鋼作為臨時的支架,用工字鋼、槽鋼作為底梁。完成這些鋼支撐之后,還應設置水平橫向支架或支撐,使它們構成一個環(huán)狀結構,工字鋼的縱向連接應選用Φ25鋼筋,在環(huán)形設置時,應保持其間距在100 mm左右(見圖2)。
圖2 坍塌影響段下部處理
發(fā)生塌方事故后,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較大,在事故的處理過程中應滿足安全、徹底、快速的要求。首先要對塌方地段做好密切的監(jiān)控工作,并且滿足一定的監(jiān)控頻率,一般要求每班監(jiān)控一次或者更多,等到變形基本穩(wěn)定之后,每天監(jiān)控一次即可滿足要求,但應及時將監(jiān)控結果向監(jiān)管部門和工程設計部門上報,以及時進行分析。在塌方事故的處理過程中,當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一定要迅速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案,在施工的整個過程中,應保證施工人員具有足夠的安全性,雖然在事故處理過程中時間比較緊迫,但也要注意避免施工人員疲勞作業(yè),具體調節(jié)方式可以采用三班工作制,同時還要安排專門的安全人員對塌方周圍的圍巖穩(wěn)定情況進行觀察,一旦出現安全隱患時,應在最短時間內通知并撤離現場人員。
在隧道的施工過程中,對塌方的預防非常關鍵,這不僅關系到企業(yè)的信譽,而且對施工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證也至關重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除按以上經驗進行處理外,還應注意觀察,發(fā)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對于塌方的處理措施應以預防為主,施工前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對設計文件進行仔細核對,開挖過程中對圍巖變化情況進行監(jiān)測,從而保證隧道施工的安全進行。
:
[1]王國強,丘保芳.樂昌峽水利樞紐導流隧洞塌方處理淺探[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3):11-15.
[2]邢國起,杜曉紅,林明華.濰坊市引渠入白夏家溝隧洞工程施工技術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1,(2):5-9.
[3]文愛明,任習祥.輸水隧洞流砂層施工過程中塌方及涌水處理措施探討[J].廣東建材,2009,(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