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朱國良,《浙江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
楊公井為百姓送“及時雨”、“甘露泉”,楊鏡巖的名字自被后人稱頌,將為不朽;景陽井為帝王尋歡之處,成了國破家亡的茍且之所
泱泱神州,悠悠故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確留下許許多多有特色有特點的東西。比如中國人的造井,以致以后形成的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林林總總的古井和井文化,私下開列起來,這似乎在世界上的排名是篤定可以列前茅、奪魁首的。
這里說的無疑是“從地面往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即水井,而非井的“大家族”中的礦井、油井、鹽井、天井、市井等等。那么早先造井的意圖是最清楚不過了:汲水所用是也。然而,世事難料,這井也竟然會不以人的意志所轉(zhuǎn)移,在不少時候竟發(fā)展到了為“自殺”所用,史料中“投井自殺”這四個字,差不多快收進成語字典中去了,專門愛找井口跳下舍身的事例,這在《紅樓夢》中可找到例子,在《清宮秘史》中亦有一些述實。但你這么不想活了,“悲切切,忘卻身后事”地一跳,會讓很多人傷心,也會使花了不少精力、費了一些財力的水井從此失去用途、沒有前途了,這當使吃水者嘆息、讓掘井人凄楚的。
而井的存在,作為歷史的見證,竟還使其演繹了正義和恥辱的一幕,寫下了善美和荒嬉的一章,這恐怕又是與掘井人的初衷相去甚遠的。謂之不信,讓我言,請聽兩段古井篇——
我曾去過金陵尋覓,見大行宮附近有一處叫楊公井的地方,幽幽地講述著一個故事,傳頌一段佳話:相傳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一年南京大旱,赤野千里,水貴如油,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名叫楊鏡巖的軍官急公好義,憂心如焚,率部就地掘井。楊公身先士卒,揮鍬挖土夜以繼日,數(shù)日后掘成一井,井水甘甜清冽,百姓欣喜異常,而楊公則嘔血累倒了。當?shù)匕傩諡榧o念楊鏡巖,以示“滴水之恩,涌泉難報之意”,便在井邊立了石碑,記載其人其事。后人便將此井稱為“楊公井”。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歷史在冥冥之中昭然,抑或是世事留存的“自石正邪同冰炭”的鮮明比照,我發(fā)現(xiàn)距楊公井并不遠的地方,在雜草深處、亂石殘道之中,還有一處作為勝跡的景陽井。此井名頭不小,名聲在外,據(jù)說南朝風流天子陳后主一味縱情聲色、沉湎犬馬,驕奢淫逸之下,全然置百姓生死于不顧。后來隋兵攻入南京,陳后主被困宮禁,走投無路,帶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入半枯的井中,終被隋兵生擒活捉。因此,后人便把這口井稱之為“辱井”。
因他們?nèi)藦木畠?nèi)爬出來時,脂粉淋漓,灑落井欄,故后來有“胭脂井”之稱。唐代詩人劉禹錫游行至此,曾無限感慨地寫道:“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城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弊掷镄虚g,遣句行文,正是對封建帝王腐敗生活的犀利譏諷。有意思的是,在東南亞和港澳等地,也對這段歷史引為恥辱,在一些佛教廟臺,都將“后主失國,茍且藏井”列為下下簽而喻世警人,常有這樣的詩句曉以利害,曰:“隋滅陳時戟伐紛,都因妖媚閉人君。東奔西走無藏息,井里胭脂隱玉人。”
歷史上,民間中,井的故事可謂多矣。但為民造福,盡為民生的井則讓人銘記。杭州的相國井,是為唐代刺史李泌所造,他引西湖水入井,解決了杭州人的飲水難問題。后李泌官至宰相,故有相國井之稱。而江西瑞金的水井,為紅軍為當?shù)匕傩账?,更留下“飲水不忘掘井人”的追思和后鑒。而楊公井為百姓送“及時雨”、“甘露泉”,楊鏡巖的名字自被后人稱頌,將為不朽;景陽井為帝王尋歡之處,成了國破家亡的茍且之所。
想來歷史最是有情,百姓最是領(lǐng)情,為人做過好事的人,無論春秋代序,歲月更替,歷史將鋼鑄石刻般銘刻他的名字。而歷史又最無情,百姓心最分明,誰置大眾的利益如敝履舊衫,“隔江猶唱后庭花”、“茍且家國事不顧”,就必然要被千夫所指,會被歷史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