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夫子 郭成立
(山西長治市長治縣八義鎮(zhèn)師莊村,047104)
唐明皇李隆基,“開元盛世“皇帝,廟號為玄宗,謚號明皇,是武則天幼子李旦的三兒子。他27歲登基,執(zhí)政46年,閑居5年,終年78歲。若不是因為安史之亂、馬嵬坡前痛失能歌善舞的知音愛妃楊玉環(huán),郁悶成疾,說不準(zhǔn)能超80歲。這和他的飲食習(xí)慣大有關(guān)系,他一生喜甜食,愛吃蜂蜜,尤為喜好上黨土蜂蜜,這就得從長治市說起。
長治市,古稱上黨,戰(zhàn)國時為上黨郡,唐朝時改為潞州,明朝嘉靖八年(1529)升為潞安府,附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清朝至民國仍為潞安府,解放后為長治專區(qū),市管縣體制后,轄管晉東南上黨地區(qū)13個縣,為長治市。
長治古城,為歷代地方政府機關(guān)駐地。北控幽燕、南瞰中原,西跨堯封丹朱地,東顧太行眺泰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與天為黨”,素有欲得天下、先得上黨之美譽。
時間追溯到大唐景龍元年 (707)4月,22歲的李隆基,以臨淄王的封爵和衛(wèi)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第一次來潞州(今長治市)。在他的府邸后花園內(nèi)筑有36柱飛檐斗栱的“德風(fēng)亭”一幢,傍有一潭清澈的蓮花池塘名喚“雁沼”,更有小橋流水,奇石假山和曲徑通幽的圍欄。在這心曠神怡的府邸,為了從韋后手中奪得權(quán)力,他經(jīng)常招集像苗晉卿這樣的英才,研究治國方略,物色治國人才。為后來登上帝位積蓄了力量。
別駕在長治任職5年期間,駟馬結(jié)伴遍訪城郊周邊的名勝古跡。地處長子縣的紫云山上的崇慶寺和壺關(guān)縣紫團(tuán)山上的真澤宮都是別駕拜會長老,禮佛誦經(jīng),招賢納士的場所,有龜馱勒石碑為記。而尤為別駕經(jīng)常出游的地方卻是距長治城東南60里開外的五龍山。
五龍山下北側(cè),碧波蕩漾的淘清河湖,東淹至西池鄉(xiāng)土橋,西入注八義鎮(zhèn)狗灣,蜿蜒橫渡30里,南北縱水10余里。湖岸四圍,濕地水草,沼澤蘆葦,小蝦水鳥,這在大唐景龍元年到延和元年時期,自然是蕩漾泛舟捕魚的好水域,是北方少有的水鄉(xiāng)澤國。曾有游客到五龍山、五龍廟憑吊,常憩寶地的明皇李隆基即興詩詞這樣寫道:三十里湖水、四十里河灘、五龍嬉碧水、六家戲曲班、七女伴別駕、八音響上黨、九寵楊貴妃、十相皇權(quán)喪,倒一醉梨園、倒二安祿山。磋沱歲月去,功過唐明皇。那五龍山海拔1309.4米,山高林密、云霧繚繞。山頂一處五龍廟院、宮殿富麗、巍蔚壯觀。還有祭祀求雨,祈福禱告的神壇,院內(nèi)碑刻、碣石林立隨處可見。院中道長是明皇的良師益友,明皇更是這里的常客,他們闊論天下,從治國理政到健體養(yǎng)生。交談中,常飲道長侍奉的桂蘭花茶。時間久了,總覺著有點味淡苦薄。明皇喜甜食,差人找來當(dāng)?shù)厥a(chǎn)的土蜂蜜沖兌,口感頓覺甘潤,品茗中似乎還缺點什么,這時明皇想到了組合,便立蜂王漿為君,選蜂蜜為相,封潞黨參(紫團(tuán)參)為臣,賜花粉(松花粉)、蜂膠為佐,野桂花、馬蘭花為伍、賞酸棗仁、辰砂為伴,乳香為引,充分煮沸后,飲時沖兌蜜漿,于是一壺后世稱頌的“明皇蜜茶”兌成了。
明皇蜜茶,色澤鮮黃、氣郁芳香、味爽甘醇、口感滋潤,常飲能提神消燥,具有潤喉津舌、護(hù)膚滋色、養(yǎng)血健體等功效。這道蜜茶,成為當(dāng)時任潞州別駕李隆基在長治府邸“德風(fēng)亭”進(jìn)行道德風(fēng)尚、武德風(fēng)尚及戲曲風(fēng)尚教育,招待賓客所必備的茶水。
在此基礎(chǔ)上,他又把蜜茶推廣到六家戲班,賞他的梨園弟子飲用。重組配方,把花粉、蜂膠、酸棗仁、辰砂、乳香、五味,換薄荷、菊花、連翹、喉嚨草四味入方。煮沸沖兌,供潤喉清嗓,扮演皇上演出。所以民間有五龍山上真皇帝、五龍山下假皇上一說,因為像王坊、李坊、南北王慶、北坡、龍山等周邊村落,唱戲人頗多,千百年前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后世尊他為梨園祖神、圣曲圣人,而梆子戲的故鄉(xiāng)也同現(xiàn)今的淘清河水庫一樣,后繼無人,瀕臨枯竭。
令人欣慰的是,佚錄的而口口相傳的李隆基“游五龍山感言詩”卻有幸躍然紙上,詩中寫道:“馬放南山憩五頂、對飲蜜茶論道深。王欲甘霖九天下、泛舟北湖潛飛龍”。這也是李隆基登基后,將他在長治的舊居改為“飛龍宮”的緣由。
延和元年(712)8月,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改年號“先天”。繼位后,全盤控制了姑母太平公主發(fā)動的宮變,改年號為“開元”盛世,他為上黨免除5年租稅,并將上黨土蜂蜜(龍山)、潞州鮮紅酒(府城)、潞黨參(壺關(guān)縣土門紫團(tuán)山)、潞白麻(長治縣高河)、潞州錦(府城)、貢米(長治縣十八掌子家)、黃梨(高平縣三甲)、銅樂器(長子縣西南呈)列為八大貢品。后來封楊玉環(huán)為妃,結(jié)成戲劇、曲藝、歌舞知音,形影不離。為使寵妃在華清池沐浴,他又將蜜茶配方再組,除原先罷撤的五味,再免薄荷、菊花、連翹、喉嚨草四味,新調(diào)丹參、苦參、苦槐皮、五味子、蛇床子、九里香葉入湯、煮沸,勾兌為湯,并以鮮花為伴,加水供貴妃洗面浴身,俗稱貴妃湯。當(dāng)今牛奶洗澡豈能及?因而,楊貴妃雍容體健、步履輕盈、玉肌嬰膚、澤亮綿彈、童顏不衰,直到安史之亂,吊死馬嵬坡前。唐明皇也因此在他選用的第十位宰相楊國忠任期喪失了皇權(quán),他撫今追昔思玉環(huán),郁悶5年吹笛亡。
相傳五龍山廟院內(nèi)有潞州人對唐明皇“謳謠滿”,他對潞州人的“雨露深”以及“宣風(fēng)問耆艾”、“敦俗勸耕?!?,泛舟捕魚賽馬,沖兌蜜茶,都有記載。1937年日本攻占華北,1938年太原、長治先后淪陷,日寇盤據(jù)五龍山廟,1945年戰(zhàn)敗前掠走文物,縱火焚毀廟院,千年古剎殘亙斷壁、滿目瘡痍。碑紀(jì)石書化為瓦礫,能夠殘留下來的只剩下沿襲不斷的口碑。
那么,讓我們守住時空隧道,去領(lǐng)略、品味、體驗大唐“開元盛世”的風(fēng)騷,繼而再走出歷史的源淵。教我們?nèi)プ鹬?、傳承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養(yǎng)身飲食和戲曲歌舞文化。
后附李隆基(唐朝)、熊戴(元代)、朱德輿(明朝)、張說丞相的詩賦供大家饗讀,摘部分內(nèi)容如下,附簡析。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并序
唐·李隆基
朕昔在初九佐貳此州(2);今日逍遙,乘六龍而問風(fēng)俗(11);爰因(12);巡省途次舊居(13);周游館宇,觸目依然。雖跡異漢皇,而地如豐邑(14);周筑慷慨(15);酌桂留連(16);空想《大風(fēng)》(17);題茲短什(18):
三千初擊浪,九萬欲搏空(19)。
長懷問鼎氣,夙負(fù)拔山雄(23)。
人事一朝異,謳歌四海同(26)。
如何昔朱邸,今此作離宮(27)。
雁沼澄瀾翠,猿巖落照紅(28)。
小山秋桂馥,長坂舊蘭叢(29)。
即是淹留處,乘歡樂無窮(30)。
從這首賦序中我們看到:朕,皇帝我以前是刺史的輔助官,任潞州別駕(2)。今日登基后,到地方視察(11),巡視途中到達(dá)上黨舊居(13),依然完好。雖然我的發(fā)跡和漢高祖劉邦很相象,而潞州此地更如沛縣豐邑(14)。我要到此地宴請故地老友,并用竹尺敲打起十三根弦的琴,高亢地歌唱(15)。因酒對嗓音有損,所以留連忘返地酌飲參桂蘭蜜茶(16)想起漢皇的《大風(fēng)歌》(17),我也作首詩賦(18),言我胸中大志,如同鯤鵬一擊行千里、展翅云飛九萬里長空(19)終于定鼎新朝(20)四海大同(26),怎樣看待我過去的府邸呢?今天把它封為“飛龍宮”,作為離宮(27)??匆娗寰G的“雁沼”池水和夕陽映紅的假山(28),想起了小山上盛開的桂花和郁郁蔥蔥的馬蘭花(29)這就是酌飲蜜茶水,沐浴藥茶湯,我龍?zhí)熳与x不開水(淹)的停留處,乘朕我歡樂無窮(30),因我觸景生情,想起了我創(chuàng)制蜜茶時的情景,今天高興,飽飲。
為使讀者深信明皇厭酒而喜好自制的“參桂蘭蜜茶”,我們穿越到(元代),找來旁證人熊戴。將他瀏覽“飛龍官”品飲“明皇蜜茶”的五言詩作為書證,供大家解讀。摘節(jié)如下,附簡析:
德風(fēng)亭
元·熊戴
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
澤潞伯仲間,上黨天之脊。
瞻彼德風(fēng)亭,巍然峙孤立。
德猶天地風(fēng),風(fēng)猶君子德。
水湍味更甘,雪乳泛玉液(5)。
軒窗瞰危臺,垂云紀(jì)奇石(6)。
我來憩此亭,登臨覽八極(7)。
矯首望太行,太行山自碧(8)。
針對本首詩作者身臨“德風(fēng)亭”的所聞所見所想權(quán)且不論,單就水湍味更甘,雪乳泛玉液(5)來分析,是詩作者的所飲,因為“雁沼”池塘沒有湍急的溪流,只是一潭清澈平靜、蓮花競放的池塘。從李隆基的“雁沼澄瀾翠”可以印證,說明是負(fù)責(zé)招待詩作者的傭人手提大銅壺,內(nèi)用唐明皇配方煮沸的開水沖器皿中的土蜂蜜、蜂王漿而散發(fā)的甘香味,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嗅到甜味的也只有蜂蜜。眼瞅著像乳糕一樣的結(jié)晶塊狀的隔年蜂蜜,在壺嘴倒水的沖擊下像雪融化一樣泛起了瓊漿玉液。倚窗看庭臺,低頭說假山奇石(6),我來憩此亭也是想休息一下,邊飲邊吃。爾后,登高看八方(7),仰起頭眺望太行山,太行山自然掛上綠妝(8),說明詩作者游訪時間是在陽春三月,并非是孟春時節(jié)。況太行山已掛綠妝,雪融應(yīng)該不復(fù)存在。證明詩作者熊戴喝到了地道的正宗的“明皇蜜茶”。
為使讀者心服口服筆者論證,讓我們再穿越時空到達(dá)明朝,找明太祖朱元璋第20子朱模后裔朱德輿,他是永樂六年(1408)就藩潞州,住在前朝唐玄宗行宮“飛龍宮“府邸。他收集唐明皇趣聞軼事,步潞州別駕李隆基后塵。經(jīng)常出游五龍山、拓碑記石刻、抄壁書紀(jì)事,現(xiàn)將他記述明朝時期五龍山的地貌及五龍山的土蜜蜂和喝到的“明皇蜜茶”詩兩首作為佐證,現(xiàn)實錄如下,附簡析:
游五龍山(詩一首)
明·朱德輿
爽氣繞靈景,飛旌一縱觀。
龍歸云欲暝,松合盡生寒。
紀(jì)勝多留碣,呼雩有舊壇。
太行千萬壘,磐石此中安。
游五龍山(詩二首)
明·朱德輿
結(jié)駟探名剎(1),朝霞滿翠微(2)。
郊原望杳靄(3),巖岫轉(zhuǎn)崔巍(4)。
碧樹分丹蓋(5),飛花上錦衣(6)。
稱觴有同氣(7),擬向月中歸(8)。
游詩一首說明晴朗的天氣約在三月,白云縈繞在仙境般五龍山上,飛舞的彩旗插在山頂,從北向南,一眼就看得見。我到山頂后天色驟然變黯淡,風(fēng)起松枝擺,白天也感寒,山中多有石碑、碣石,還有祈雨祭壇。太行山有千萬個堡壘,五龍山更顯堅固安全。這是明朝時五龍山的地貌特征。游詩二首寫的更加直白細(xì)化逼真。結(jié)伴騎馬乘車去探名山古剎(1),清早映滿天的紅霞只能看到微發(fā)翠綠的草木(2),城郊的原野上望不到的靄語碑記(3),行至山中隨著山體巖石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到了山崖的高處(4),只見碧綠的樹冠每棵都蓋著丹紅的蓋頭一樣(5)(寓指開丹紅花的紫荊條樹或香薷樹),飛舞的蜜蜂鉆入花朵花蕊,猶如穿上了錦衣(6),魅影蜂情躍然紙上,爾后至廟中道童捧上地道的“明皇蜜茶”時,同伴都說,杯盅中有相同的香甜氣味(7),品茗著獨特的“明皇蜜茶“,瀏覽著仙境般景致,準(zhǔn)備想到月亮中去邀嫦娥歸來(8)(寓指廣寒宮寂寞,不及五龍山舒適逍遙)。
由此可見,這“明皇蜜茶”出處在五龍山無可非議,李隆基將宮廷音樂傳至上黨八音,演習(xí)梆子戲也不妄虛談。僅從丞相張說開元十六年(728)“奉和圣制賜崔日知往潞州應(yīng)制”一詩中,“川橫八練闊,山帶五龍長”的贊美詩句,印證張說伴駕唐明皇登臨五龍祠,駐足茗蜜茶的典故出處無瑕。
以上綜析先賢詩意,使我們瞻仰了過去,看到了現(xiàn)在。相比之下,喚醒我們崇尚自然、保護(hù)環(huán)境、鐘愛綠色食品,在盡情品嘗這人間的瓊漿玉液時,護(hù)綠愛蜂,保護(hù)漸已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才是筆者初衷。
聲明:本文作者文中茶、水、湯配方屬文化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hù)范疇,歸作者所有。
五龍山廟移門北面鐫刻的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朱德輿游五龍山詩二首中第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