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亞軍 魏書軍 康總江 石寶才
二斑葉螨的識別與防治
□ 宮亞軍 魏書軍 康總江 石寶才
二斑葉螨20世紀80年代初在北京地區(qū)部分果園曾有發(fā)生的報道,而后主要在果園發(fā)展蔓延,隨著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該螨已經進入保護地蔬菜中為害。
宮亞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huán)境保護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區(qū)曙光花園中路9號,100097
魏書軍,康總江,石寶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huán)境保護研究所
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又名白蜘蛛,是一種世界性害螨,曾在歐洲、美洲普遍發(fā)生,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我國南方發(fā)生為害,逐漸擴散至全國各地。20世紀80年代初在北京地區(qū)部分果園曾有發(fā)生的報道,而后主要在果園發(fā)展蔓延,隨著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該螨已經進入保護地蔬菜中為害。
二斑葉螨和朱砂葉螨〔T .cinnabarinus (Boisduval)〕作為復合種群(Tetranychus telarius L.),直到1971年才被廢除,成了兩個近似種。如何區(qū)別這兩個近似種國內外有很大爭議??锖T吹?990年通過系統(tǒng)研究,雜交試驗明確了二斑葉螨和朱砂葉螨屬于兩個種,對非越冬型從形態(tài)上給出了鑒別特征,從分子上明確了同工酶的基因型不同,從物理上明確了過冷卻點不同。
二斑葉螨寄主植物廣泛,達50余科800多種,是許多地區(qū)果樹、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螨。尤其保護地的發(fā)展,為作物提供優(yōu)越生長環(huán)境的同時,也為該螨的繁殖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致使其數量長期處于無限制的增加狀態(tài),對作物造成的為害越來越嚴重。長期大量多次使用農藥防治,使得本來抗藥性就很強的種群,在保護地的環(huán)境中得以迅速提升,以至于目前常用的殺螨劑和較新型農藥均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迫使生產者逐漸加大劑量和次數,以至于多種藥劑混合使用,造成害螨一再猖獗,食品安全受到威脅,環(huán)境污染嚴重的局面。針對這種狀況,筆者開展了包括種類鑒定,發(fā)生為害及抗藥性等的系統(tǒng)研究。
卵,圓球形,直徑約0.1mm,有光澤,初產為無色透明,后變?yōu)榈S色(彩色圖版1)。
幼螨,近半球形,初孵時無色透明,眼紅色,足3對,取食后逐漸變?yōu)榈S綠色,體兩側出現深色斑塊(彩色圖版2)。
若螨, 體橢圓形,淡橙黃色或深綠色,眼紅色,足4對,體背兩側各有一個深綠色或暗紅色圓形斑(彩色圖版3),后期與成螨相似。
成螨,體色多變,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所表現的體色有所不同,有濃綠、褐綠、橙紅、銹紅、橙黃色,一般常為橙黃和褐綠色。雌成螨橢圓形,體長0.45~0.55mm,寬0.30~0.35mm,前端近圓形(彩色圖版4),腹末較尖。雄成螨近卵圓形,比雌成螨小,體長0.35~0.40mm,寬0.20~0.25mm(彩色圖版5)。成螨體背兩側各具有一塊暗紅色或暗綠色長斑,有時斑中部色淡分成前后兩塊,足4對。
二斑葉螨生育期包括卵、幼螨、第1若螨、第2若螨和成螨5個時期,在幼螨和每個若螨之后都有一個靜止期(彩色圖版6)。其發(fā)育歷期、成螨壽命、產卵量及種群動態(tài)參數等與溫度、寄主種類和寄主葉片的營養(yǎng)狀況密切相關。用不同寄主植物來飼養(yǎng),其發(fā)育歷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各階段發(fā)育歷期主要是受熱量積累的影響,在不引起其滯育的溫度范圍內,發(fā)育歷期的長短與溫度的高低成反比。
繁殖方式主要為兩性生殖,即有性生殖,但也營孤雌生殖。在兩性生殖中,雌雄交配的后代為兩性,性比有差異,其雌雄性比趨于3∶1。孤雌生殖后代全部為雄性。產卵前期的時間長短受成螨的營養(yǎng)水平以及溫度等因子的影響。產卵量受溫度影響,溫度適宜時,產卵量多。在變溫條件下,更利于二斑葉螨的生活。在變溫范圍24.4~28.1℃,日平均溫度26.7℃條件下,單雌產卵量為33.21粒,比30℃恒溫下的31.08粒略多,比25℃恒溫下的卵量多66%。
二斑葉螨露地以受精越冬型成螨在樹皮裂縫、雜草根部及落葉覆蓋處群集越冬,保護地內可周年繁殖為害。雌成螨一般將卵散產在葉背面和網絲上,每頭成螨產卵量高達百粒以上,卵孵化后在葉背面取食為害。二斑葉螨習性活潑,爬行迅速,并有明顯的趨嫩性和結網習性(彩色圖版7),當蟲量大時,堆集在葉片邊緣或葉中央,數量可達萬頭(彩色圖版8),并在葉面、葉柄及枝條間拉網穿行,借風力擴散。
二斑葉螨年發(fā)生代數因地理緯度和寄主不同而異。在美國維吉尼亞果樹上一年可發(fā)生9~10代;在韓國一年發(fā)生8~10代;在日本青森縣該螨在除蘋果樹外的果樹上一年發(fā)生9~10代,而在蘋果樹上只發(fā)生5~7代;在我國南方一年發(fā)生20代以上,北方12~15代。
二斑葉螨的發(fā)生與溫濕度有關,其適生溫度為24~30℃,干旱無雨且氣溫高時為害嚴重。在露地,每年6~7月是為害盛期,在保護地以春秋季為害嚴重。成、若螨均可產生為害,受害葉片被害初期為許多細小失綠斑點,隨著螨量的增加和為害程度的加劇,葉片很快失綠,漸變?yōu)楹稚ú噬珗D版9),葉片逐漸變硬變脆,最后枯黃脫落。
短日照和低溫是誘導滯育的主要因子。在15℃條件下,誘導其滯育的臨界日照長度為9 h(小時)42min(分),在每天8 h(小時)光照條件下,誘導其滯育的臨界溫度為15.5℃。在每天13 h(小時)的光照條件下,溫度越高,解除越冬雌成螨滯育的速度越快;低溫處理滯育雌成螨的時間越長,解除其滯育的速度也越快。
二斑葉螨的形態(tài)與朱砂葉螨和截形葉螨形態(tài)相似,田間多種葉螨?;旌习l(fā)生,但不同葉螨種類對農藥的抗性差異很大,對其他葉螨有效的藥劑對二斑葉螨往往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防治二斑葉螨應統(tǒng)籌兼顧、綜合防治,才能達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4.1 農業(yè)措施 清除田園,徹底鏟除雜草、殘株并集中燒毀、深埋處理,以減少田內蟲口基數。
4.2 物理防治 保護地蔬菜種植通常在每年夏季進行換茬,利用夏季高溫進行悶棚處理,可有效降低害螨的種群數量。悶棚方法是將棚內所有殘株、雜草連根拔出,晾曬在棚內,再將棚室密閉7~10d(天),陰雨天較多時要適當延長悶棚時間。而其他季節(jié)換茬時一定要將殘株、雜草清理出來,集中燒毀或深埋。
4.3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加強生物防治。二斑葉螨天敵種類很多,可分為捕食性和寄生性兩大類。寄生性天敵主要是菌類和病毒,捕食性天敵有塔六點薊馬(彩色圖版10-a)、小花蝽(彩色圖版10-b)、捕食螨、瓢蟲、草蛉、食螨癭蚊(彩色圖版11)等,目前對捕食螨的研究和利用較多,主要包括智利小植綏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lo)(彩色圖版12)和胡瓜鈍綏螨(Neoseiulus cucumeri Oudemans),在田間釋放可有效控制葉螨為害,因此,要注意合理使用農藥,適當增加地面植被,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化和復雜化,為天敵的生存繁衍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保護和利用天敵。
4.4 化學防治 二斑葉螨對目前常用殺蟲劑,如阿維菌素、噠螨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唑螨酯、噻螨特等多種藥劑均產生較高抗性,推薦劑量在田間使用基本無效,筆者進行的室內毒力和田間試驗表明,43%聯(lián)苯肼酯(愛卡螨)懸浮液3000倍液、240g·L-1螺螨酯懸浮劑3000倍液均可有效防治該螨為害,但在使用這些藥劑時要做到均勻細致,在一個生長季連續(xù)使用不要超過2次,并且與其他藥劑交替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2012-12-1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09CB119004),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Z090605006000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