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勁 傅衛(wèi)紅 劉崇霞 王 博 翟雅莉 張榮懷 王 波 王曉明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老年病科,陜西 西安 710032)
國內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抑郁檢出率在15%以上〔1〕,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并且呈現(xiàn)逐年增加的趨勢。抑郁狀況是一種有關生物、環(huán)境、心理壓力和認知因素的綜合問題〔2〕。廣義的老年抑郁癥是指發(fā)生于老年期(60歲)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癥,包括原發(fā)性(含青年或成年期發(fā)病,老年期復發(fā))和各種軀體疾病繼發(fā)的抑郁,狹義的老年抑郁癥特指>60歲首次發(fā)病的原發(fā)性抑郁,抑郁癥狀不能歸于軀體癥狀或腦器質性病〔3〕。老年抑郁癥作為老年期常見的精神障礙已引起醫(yī)學界的重視和注意。本文重點探討西安老人不同的生活行為方式對抑郁發(fā)生的影響及相應的預防措施。
1.1 研究對象 連續(xù)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間我科與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和西安部分社區(qū)符合入選標準的分層抽樣病例。入選標準:西安地區(qū)年齡大于60歲,身體各項實驗室檢查相對健康,思維清晰,對答無障礙的老年人。共收集758例,男425例(56%),女333例(44%)。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包括一般個人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類型)、病史、煙酒嗜好、生活行為諸項因素等。利用美國學者Brink等于1982年編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漢化版〔4,5〕,該量表在中國人群的信度 Cronbach為0.82,效度一致性系數(shù)為0.85。對調查對象進行逐項詢問,記錄每位調查者的近1 w心理感受。
1.2.2 調查步驟 研究人員利用調查表對調查對象一般個人資料、病史、煙酒嗜好、生活行為諸項因素進行評估,并在調查對象自我檢查和糾錯后,由研究人員完成填表工作。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而后對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項目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1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一般人口學特征與抑郁狀況的關系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中抑郁狀況的發(fā)生與老年人的性別、文化程度和工作類型有關(P<0.05)。見表1。
2.2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生活行為與抑郁狀況的關系 分析顯示,西安地區(qū)老年人生活行為中吸二手煙、睡眠習慣和做家務三項與老年人抑郁狀況的發(fā)生有關(P<0.05)。見表2。
2.3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抑郁狀況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3。將抑郁狀況與否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的性別、文化程度、工作類型、是否吸二手煙、睡眠習慣、做家務情況6項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吸二手煙和做家務情況是老年人抑郁狀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OR>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腦力勞動和每天睡眠8 h以上是西安地區(qū)老年人抑郁狀況發(fā)生的保護因素(OR<1)。
表1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抑郁狀況和一般人口學特征間的關系(n=758)
表2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抑郁狀況和生活行為的關系(n=758)
表3 西安地區(qū)老年人抑郁狀況Logistic回歸分析
本調查顯示,一般人口學特征中性別、文化程度和工作類型三項內容對西安地區(qū)老年人抑郁狀況有一定影響。其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狀況。國外資料顯示,女性的高抑郁現(xiàn)象來源于她們的負向自我認知,而當一些正向的社會因素參與其中時,女性抑郁狀況明顯降低〔6〕;低學歷的人群相較于擁有較高學歷的人群患抑郁狀況的可能性顯著較高,并認為此種現(xiàn)象的產生與不同人群間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早期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相關性。Ross等〔7〕在通過對性別、教育程度和抑郁狀況三者之間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育在減低兩性間抑郁狀況發(fā)生的同時對于女性的減低尤為顯著,認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的工作創(chuàng)造力,從而減低了抑郁狀況的發(fā)生。
本研究顯示,老年抑郁狀況和曾有二手煙吸煙史呈正相關。老年人做家務情況也和抑郁狀況呈正相關。和抑郁狀況呈負相關的有:性別、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和睡眠習慣。而對老年人抑郁狀況影響大小順序為:是否吸二手煙、做家務情況、工作類型、文化程度、性別、睡眠習慣。
在吸二手煙方面,Bandiera等〔8〕在對有禁煙令和未有禁煙令地點的人群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那些未有二手煙經(jīng)歷的人群患抑郁的可能性低于有吸二手煙的人群。這與我們的調查結果相一致。在睡眠習慣方面,睡眠少于6 h的老年人較睡眠時長較長的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狀況。李建民等〔9〕研究認為,睡眠質量差不但會引起精神萎靡、心情煩躁,還可影響人的記憶力,進而加重負性情緒。Leonard等〔10〕研究顯示,睡眠習慣的不同甚至可以決定患者是否有抑郁狀況發(fā)生的條件。Mezick等〔11〕認為,抑郁狀況的發(fā)生和睡眠的持續(xù)性、睡眠的連續(xù)性等均相關,并且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甚至有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疾病的發(fā)生。我國在對養(yǎng)老院老年人研究顯示,部分養(yǎng)老院老年人存在睡眠問題和抑郁情緒,二者相互影響,并且,抑郁能解釋睡眠質量總變異的16.4%〔12〕。在做家務情況方面,不做家務的老人年人較做家務的老人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提示適當?shù)募覄談趧佑兄趲椭靼驳貐^(qū)老年人預防抑郁狀況的發(fā)生。
1 李曉敏,韓布新.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代的變化趨勢〔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6):3496-9.
2 Yeh YC,Tsang HY,Lin PY,et al.Subtype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the elderly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remission〔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11;19(11):923-31.
3 白淑英,趙賢芳,賽音朝克圖.老年期抑郁癥的診斷及治療新進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27(2):234-6.
4 岳 勁,沈明志,王 博,等.西安地區(qū)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3(1):11-4.
5 Yesavage JA,Brink TL,Rose TL,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riatric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a pre-liminary report〔J〕.J Psychiatric Res,1982;17(1):37-49.
6 Eberhart NK,Shih JH,Hammen CL,et al.Understanding the sex difference in vulnerability to adolescent depression:an examination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J〕.Abnormal Child Psychol,2006;34:493-506.
7 Ross CE,Mirowsky J.Sex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depression:resource multiplication or resource substitution〔J〕.Soc Sci Med,2006;63(5):1400-13.
8 Bandiera FC,Caban-Martinez AJ,Arheart KL,et al.Secondhand smoke policy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J〕.Ann Behav Med,2010;39(2):198-203.
9 李建民,陳長香,趙雅寧,等.社區(qū)老年人睡眠與記憶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592-5.
10 Leonard DM,Steer RA,Rissmiller DJ,et al.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by changes in sleeping patterns and appetites for outpatients with 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2009;31(1):67-73.
11 Mezick EJ,Hall M,Matthews KA.Are sleep and depression independent or overlapping risk factors for cardiometabolic disease〔J〕?Sleep Med Rev,2011;15(1):51-63.
12 李穎坌,王志穩(wěn),尹 學.養(yǎng)老院老年人睡眠質量及其與抑郁情緒的關系〔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0):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