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慧萍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近年來,由于性生活年齡的明顯提前,過早懷孕及多次人流術等現(xiàn)象越來越多,許多女性生殖器官受到損傷或發(fā)生感染,因此盆腔炎癥繼發(fā)輸卵管不通暢導致不孕癥率明顯上升。本研究通過與西醫(yī)治療對比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效果較好,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貴州省都勻市市人民醫(yī)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病人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為正常產后或人流/藥流術后繼發(fā)不孕癥患者,經婦科、B超、輸卵管通液術、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等檢查確診為慢性盆腔炎導致輸卵管炎性阻塞且卵泡發(fā)育正常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15例,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4.5歲,體重(53.7±7.6)kg,身高(155.2±4.9)cm;治療組 15 例,年齡 20~42歲,平均年齡 34 歲,體重(50.5±6.6)kg,身高(160.5±5.1)cm。兩組一般情況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生素對癥支持治療(0.9%NaCl 250mL+頭孢曲松鈉3g+替硝唑0.8g或者替硝唑0.8g+左氧氟沙星0.2g),從經期結束后第3d開始至輸卵管通液結束,通液時間為經期結束后第3、7d,在通液期間禁止同房。治療組除上述方法外,加用川芎6g、透骨草10g、紅花10g、絡石藤 10g、乳香10g、沒藥10g、月季花15g、牛膝6g等中藥濕熱外敷,從月經第2d起連敷兩側下腹部半個月,每次敷30min,每晚1次。3~6個月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婦科及B超檢查均提示炎性包塊消失,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檢查提示雙側輸卵管通暢,臨床癥狀消失,且在1年內受孕為痊愈;婦科檢查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B超檢查提示炎性包塊較治療前縮小2/3,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檢查提示雙側輸卵管通暢,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但1年內未受孕為顯效;婦科檢查較治療前有一定改善,B超檢查提示炎性包塊較治療前縮小1/3,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檢查提示雙側輸卵管不通,或有一側通暢,或阻塞病灶面積明顯縮小,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2年內未受孕為有效;治療前后癥狀及各項檢查均無改變?yōu)闊o效[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受孕情況比較 治療6和12個月后,治療組的受孕情況均好于對照組,治療12個月后,共有25人懷孕,1人宮外孕,4人未孕,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后受孕情況比較(例)
盆腔炎引起的輸卵管堵塞是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過早的性生活、因害怕或節(jié)省費用而選擇到小診所進行人工流產術等現(xiàn)象與日俱增,不當的手術操作、多個性伴侶等原因導致女性的生殖器官受到感染,引發(fā)盆腔炎,繼而導致不孕癥[2-3]。盆腔炎是一種婦科多見病,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病情頑固,具有反復性,慢性盆腔炎會引起輸卵管堵塞,繼發(fā)不孕癥,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痛苦[4-5]。目前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常用方法就是西藥治療,即利用廣譜抗生素殺死病原菌,但是機體易產生抗藥性,治療的效果不是很好。本研究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的療法,在西醫(yī)抗菌消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一些活血化瘀、去濕熱的中藥外敷,彌補了西醫(yī)治療的短處,揚長補短,標本兼治,有助于盆腔炎癥的吸收,加快了療效。結果顯示,治療1年后,30例病人中有25人懷孕,1人宮外孕,4人未孕,治療組的受孕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治療效果比較滿意。由此可見,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見效快、副作用少,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1]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243-253.
[2]陳廷貴,楊思澍.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1:946-949.
[3]劉敏如,譚萬信.中醫(y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0.
[4]楊秀芬,肖明翠.中藥外治慢性盆腔炎繼發(fā)性不孕癥50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6,8(11):101-103.
[5]李凡國.中西藥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致不孕癥120例臨床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