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劍橋,高曉清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人類自然地存在著極少數(shù)具有重大創(chuàng)新天賦的人,其潛能要變成現(xiàn)實的重大創(chuàng)新能力并產生重大創(chuàng)新成就,需要合適的教育環(huán)境。以保證公平和推進全民教育為基本職能的我國現(xiàn)行公共教育體系,卻難以關愛到每一位學生。為此,我國重大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在現(xiàn)有體系之外,增設一套以個別教學和學生自由學習為基本特征的面向少數(shù)人的教育系統(tǒng),使那些與眾不同的具有重大創(chuàng)新天賦的人從卓越的個人關懷中而不是在標準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中正常成長。本文所指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人才”是指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獲得重大成果的人,一般意義上的改革者或帶來改變者不屬于本文所指“創(chuàng)新人才”之列。
基于本文對于“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界定,來尋找符合這一概念的人群,那么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了。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fā)至今,共有8位華裔人士榮膺諾貝爾科學獎獎項(以下簡稱“諾獲”)。本文通過對他們受教育經歷的詳細考證,發(fā)現(xiàn)其教育背景具有一些共同特點:第一,大學本科階段或研究生階段就讀于世界頂尖級名校;第二,早期接受過卓越的教會學校教育、私立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國大陸出生的諾獎得主無一不是接受過教會中學的教育,它們在提供先進文化和先進教育方式方面對人產生了正面影響。李遠哲作為唯一沒有教會學校與西化知識精英家庭教育背景的特例,其獲得諾獎,也是得益于教育尚未普及時相對精英化的中小學教育。第三,具有西化知識精英的家庭背景,或者其家庭成員是當?shù)氐馁F族。第四,非常早地接觸了西方語言。
這些共同之處表明:從家庭到學校、從語言到文化、從信仰到知識,華裔諾獎獲得者都接受了充滿人文情懷和個人關懷的卓越教育。列奧·施特勞斯在他的一篇演講《什么是自由教育》中,把教育看成是耕耘與培養(yǎng),就像農民辛勤耕耘他的土地和精心養(yǎng)育他的作物一樣,教師精心選擇適合于學生生長的養(yǎng)分,并提供給學生,使學生身上的好的天性等到保護與發(fā)展①。“卓越人文關懷教育”之所以具有開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的能力與效果,正是因為它具有這樣的特點:
首先,針對每一個個人,其教育宗旨與教育方式以尊重人的自然天性為前提,因而學生容易獲得發(fā)展天賦的教導。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講究“因材施教”,現(xiàn)代教育學中將“因材施教”當成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1],就是因為教育只有尊重人的天性,才能真正喚醒人內在的自我,開發(fā)人蘊藏的潛能,使人成長為他自己。具有創(chuàng)新天賦的人,往往從小就思維獨特,領悟力高強,具有對事物和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心,甚至對某一領域非常癡迷,具有其他種種與眾不同的“怪癖”。對于擁有這些特點的人,只有個別教育才能適合他。卓越的私人教育,要么是由精英化的父母提供,要么是在教會學校、私立學?;蝽敿壒W校里進行。父母對兒女進行因材施教,更有可能尊重他們的自然天性;卓越的教會學校、私立學?;蝽敿壒W校,一般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將人當成真正的人來教育。同時,由于這些學校一般實行小班教學(一個教學班不超過15個學生),生師比非常小,教師就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
其次,“卓越人文關懷教育”提供先進教學內容(包括西方語言),學生早期就開始接觸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掌握西方語言,并形成西方語言與科學的閱讀和思維習慣,這為創(chuàng)新人才后期的進一步開發(fā)潛能和創(chuàng)新奠定了知識和語言的基礎。要在科學領域內有所重大創(chuàng)新,就必須要進入西方的科學領域,掌握科學的研究范式,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美國科學哲學家?guī)於髟谒闹髌贰犊茖W革命的結構》中指出,科學的范式包括這一科學的共同的基本理論、共同的觀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某種自然觀(包括形而上學假定)[2]。一個科學家要進行某一領域的科學研究,首先要掌握這一領域的科學范式。新理論的提出,一定是建立在這一套范式的基礎之上。拋棄了范式就等于不再研究范式所規(guī)定的科學。而這樣的以共同語言、共同理論、共同方法為基礎的科學范式,很顯然是西方化的。所以,中小學階段就為學生奠定西方語言和科學基礎,對科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無疑是必要的。這同樣也解釋了生長于美國的華裔諾獎獲得者不用接受本文所指的“卓越人文關懷教育”就能有所創(chuàng)新的原因。
“卓越人文關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生謀生,其教育目的超越現(xiàn)實功利,學生能由此獲得自由發(fā)展天賦的空間。諾獎獲得者,往往具有良好家庭經濟背景,且往往是西化的知識分子世家,而不僅僅是豪富的商業(yè)家庭。這一背景很重要,因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成長需要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就必然需要厚實的經濟支撐。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世家,恰恰具有這兩個優(yōu)勢:一是具有較強的家庭經濟基礎,可以支持后代接受良好教育;二是正因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并不著急讓其子女謀生。因而相對來說,學生更能自由自在地學習。這樣,在一種缺少壓力的狀態(tài)下,那些資質一般的學生,就未經劇烈競爭而獲得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而那些具有強大創(chuàng)新天賦的人,就能在自然狀態(tài)下如饑似渴地學習,以滿足他們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也是為什么同是接受“卓越人文關懷教育”,大部分人不能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而只有個別人具有重大創(chuàng)新的原因。
基于我國已有研究對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許多反思與批判,本文擬為現(xiàn)有公共教育體系難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進行說明:
第一,政府公共教育的職能在于盡量保證公平和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實現(xiàn)全民教育。政府的這一職能要求它公平地對待每一位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使所有適齡兒童都獲得平等的入學機會,目標是使所有人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權,但造成了事實上對少數(shù)具有重大天賦者的不公平。所謂對所有人的公平就是對少數(shù)人的不公平[3],少數(shù)有創(chuàng)新潛力者不可能在一種全民教育模式中獲得正常成長的機會,尤其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他們的創(chuàng)新天賦還未被證實以前,他們只能得到與所有人同等的教育機會,也就是中國現(xiàn)在的標準化、應試化教育。但是,這些人的成長需要一種更為自然和寬松的環(huán)境,全民統(tǒng)一的標準化教育和劇烈的考試競爭對他們的成長顯然是不利的。然而,政府不能也不應該放棄公平和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來給予這些尚未證實個人能力的受教育者以特殊待遇。
第二,公共教育需要面向眾多的受教育人口,而政府的財力有限,不能對所有受教育者提供與“卓越人文關懷教育”相同的資源配置。政府公共教育體系的教育對象是全國所有適齡兒童,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受教育群體,因而需要政府投入龐大的教育經費。我國雖然號稱GDP全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可支配收入還相當?shù)拖隆倪@個意義上說,我國還是一個窮國。窮國辦大教育,教育所需要的人、財、物等各種資源都會相對緊張。何況我國還存在許多需要政府投資的國民生計的基本領域,因此各個教育機構和受教育者能得到的教育資源與投入就相當有限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無力再擔負中小學的精英教育。即使在英美和日本,中小學的精英教育也主要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
第三,為了保證公平,政府公共教育必須具有統(tǒng)一性和標準性。我國的高考制度是一個體現(xiàn)公平的制度,為了保證人們心中珍視的這種公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回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入學考試由全國統(tǒng)一組織”。統(tǒng)一命題對公平是必要的,但對個別是摧殘的。然而,政府不能為了這個不確定的個別去犧牲公平。
第四,在人口眾多的國家,政府選拔優(yōu)秀人才必然會導致劇烈競爭。在我國,競爭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試,然而由考試產生的劇烈競爭會磨滅學生的興趣與精力。最大規(guī)模的高考和中考的競爭激烈程度自必不說,為了應付這兩大考試進行的其他考試更是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以至于學校教育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應試教育。學生為了應付這些考試,在中小學時代就已耗盡了精力、磨滅了興趣,于是在本應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的大學階段就再也提不起興趣,也沒有精力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了。這種大范圍的激烈競爭既是現(xiàn)階段政府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謀求生存的最好的方式。說到底,是中國人太多,而機會相對有限。通過統(tǒng)一考試來競爭大學入學機會的高考制度固然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但沒有高考的競爭可能會導致更壞的結果。這是目前中國教育的遺憾,也是廣大受教育者的無奈。
第五,政府公共教育追求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難以選拔出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天賦者。在參加全面競爭的學生中,有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天賦的,有的是天賦平平的,但由于衡量學生水平的標準是統(tǒng)一的考試,后者可以通過過度強化訓練達到甚至超過前者的考試成績,這時,公共教育的選拔系統(tǒng)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最優(yōu)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公共教育體系想要通過全面競爭的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假設所有受教育者都擁有相同的天賦,通過教育都可以獲得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但是,這一假設本身存在很大問題。有研究顯示,在大范圍中,不同地區(qū)的人種的平均智商并不一樣。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東亞人的平均IQ測試值最高,其次是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白種人[4]。即使人種相同,人和人的天賦才能都千差萬別,根據統(tǒng)計學原理,人群中天然的正態(tài)分布著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天賦的天才。相比整個人類族群,這類人雖屬少數(shù),但其絕對數(shù)量并不稀有。如果公共教育能夠將他們都培養(yǎng)成創(chuàng)新人才的話,那么,在普及教育推行了這么多年后的今天,這些絕對量不在少數(shù)的具有創(chuàng)新天賦者中,成為取得推動人類進步的重大成果的創(chuàng)新人才應該不會如此之少吧。
以上五點,說明了我國現(xiàn)行公共教育體系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處境困難。那么民辦教育怎樣?我國的民辦教育,與西方的私立教育有本質區(qū)別。傳統(tǒng)的西方私立教育,一般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并且是非營利的;我國的民辦教育,則是為了彌補政府財力不足,又要滿足社會需要而確立的一種教育體系,其管理方式、教學內容、考試方式和內容等,都與公立學校并無不同之處,因此實質上還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而且,相當多的民辦教育具有營利目的,這使它的教育環(huán)境更加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成長。
在我國現(xiàn)有教育體系無法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的嚴酷事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谇拔牡姆治?,我國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需要一套全新的教育體系。新體系不是對現(xiàn)有公共教育體系的否認。公共教育體系的存在是為了保證全民教育與教育公平,而新體系的基本構想是:在現(xiàn)有體系之外,增設一套以學生自由學習為基本特質的、面向少數(shù)人的教育系統(tǒng)。新增體系根據自行確立的標準獨立招生和獨立教學,旨在營造相對寬松和良性競爭的教育環(huán)境,開放個人天性、發(fā)展個人興趣,使人成為人。這一新增的體系中,硬性的作業(yè)很少,考試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其基本構架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圖1 新增教育體系的基本構架
一是辦學主體:非政府非營利組織。新的體系中,辦學主體不能是政府,政府進行的是全民教育,如果它拿納稅人的錢辦貴族學校,為少數(shù)人服務,就有失它的公共性,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當然大學是另一回事,政府可以向高水平大學多投入經費,那是因為高水平大學本身就能夠產出重大社會價值,而且其學生是經過公平競爭后獲得入學資格的,政府需要這些經過層層選拔后被證明是有高水平和出色能力的人為國家服務。新體系的辦學主體也不能是私人企業(yè)或別的營利性組織和個人,因為他們很可能將學校辦成營利性機構。而且,新中國的民辦學校的社會地位比公立學校低,要讓現(xiàn)有的民辦教育成為精英教育,各種條件都不允許。正因為如此,新的教育體系中的學校需要非政府非營利性機構來主辦。作為非政府機構,它不必承擔全民教育的責任,也不需要標準化與模式化;作為非營利機構,它可以克服現(xiàn)有民辦教育的功利化。作為非政府的一個非營利的組織,它只為自己的理念負責。
二是辦學層次:中小學。世界頂尖大學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催生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的搖籃,我國的大學也正朝世界一流大學努力,所以就目前而言,大學并非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系統(tǒng)中最缺失的環(huán)節(jié)。中國的學生中學畢業(yè)后,既可以進入那些世界名校,也可以進入我國正在努力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學,學習深造。問題在于,新中國成立已有60余年,我們的學生進入歐美名校的不可謂不多,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去歐美讀名牌大學的學子更是層出不窮,但是,迄今為止卻沒有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也無一人獲得各自所在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如數(shù)學菲爾斯獎、計算機圖靈獎等。所以,我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中,不在大學,而在中小學。我們已經沒有了華裔諾獎獲得者在青少年時代的那種中小學校。在目前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有限的情況下,我國現(xiàn)有的中小學只能是按考試標準進行批量生產式的教育,所以我們的學生即使升入世界名校,也無法成為真正的創(chuàng)新人才。只有中小學真正辦好了,辦對了,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礎才能奠定起來。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最迫切的任務是辦好優(yōu)質中小學。
三是招生方式與錄取標準:學校自主設置。學校按自行獨立設置的錄取標準進行招生,更加廣泛全面與多元靈活。廣泛全面是指在品德、行為、天賦、閱讀量等更多的方面考察學生,而不是以考試方式確定學生的入學資格;多元靈活是指學生如果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其他能力不夠優(yōu)秀的話,學校也可以選擇錄取。當然,高額學費是一道入學的門檻。家庭經濟的相對富裕與學校的高經費投入,可以更好地讓這些孩子在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下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學習。只有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下,“人身上天賦存在的種子胚芽”[5]才能“實現(xiàn)自身屬人的獨特價值與發(fā)展,真正成人”[6],那些創(chuàng)新天賦高的學生,才會自然展示出他們的與眾不同。這樣,學校和教師才有可能進行符合他們特點的教育,他們才更有可能成為杰出的科學家和其他各類創(chuàng)新型人才。
四是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式:小班教學制與個別教學。有了教育的高投入,15個學生一個班級的理想就可以變成現(xiàn)實。在這種學校的班級里,學生不再是考試的工具,而是與教師親密交往中的活生生的個人。
五是教學內容與教學語言:學校自主確定。既可以選擇中國教材,也可以選擇外國教材。具體而言,教學內容中,除中小學生必要的游戲、體育、藝術外,其知識體系主要由西方的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知識和中國的人文社會知識兩部分構成。教學語言采用特殊的雙語教學,即關于西方知識的部分,就全部用西方語言;關于中國知識的部分,就全部用中文。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我們相信,只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在一個更加開放的背景下,就不難找到能勝任這種教學要求的優(yōu)秀教師。
這一套新增的教育體系,可以叫它自由教育體系,或者精英教育體系,或者非政府非營利教育體系??傊?,它的目標定位于彌補現(xiàn)有教育體系不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大缺陷。新增教育體系遵行的或許是“用不平等的辦法增加實質平等”[7]的原理。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以往的實踐看,這樣的教育體系至少能更好地保證一部分創(chuàng)新人才正常成長,增加取得創(chuàng)新成果的可能性。另外,這一體系的現(xiàn)實可行性還有待國家教育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
注 釋:
① Leo Strauss.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D].An 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Tenth Annual Graduation Exercises of the Basic Program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June 6,1959.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Thomas S.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3]David Miller.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Washington:DC,2005.
[5]張楚廷.教育學是人文科學[J].教育研究,2011,(8):25-30.
[6]趙荷花.人的教育學立場[J].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3):30-35.
[7]石中英.教育均等的內涵及其政策意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