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山東財經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飛速發(fā)展,我國已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快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收入分配差距相對擴大的現(xiàn)象,尤其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更為突出。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關于兩者關系的研究,學術界主要從以下角度展開:一是研究經濟增長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二是研究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反作用。在此將探析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便于尋求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辦法,促進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西方經濟學中,古典經濟學家早就關注到了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大衛(wèi)·李嘉圖明確指出:“沒有積累的動機就沒有積累?!倍r場主和制造業(yè)者的“積累動機會隨著利潤的每一減少而減少,當利潤低落到不足以補償其用于生產的資本所必然碰到的麻煩和風險時,積累動機就會全然而止”①[英]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3頁。。由此可見,李嘉圖的基本觀點是: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平等。由于收入分配不利于資本家利潤的增長,從而嚴重制約了儲蓄與資本積累,最終影響了經濟增長。西斯蒙第是從總需求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觀點是:政府對收入分配進行干預和調控,有利于實現(xiàn)經濟的增長??茖W的勞動價值論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收入分配兩極化的變化趨勢,他指出資本主義的這種極不平等的財富(收入)分配方式源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源于其特定的所有制形式——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而這種極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方式反過來又必然制約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增長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頁。。
二戰(zhàn)以后,發(fā)展經濟學家一直關注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20世紀50、60年代,對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達到了繁榮時期,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新劍橋學派,該學派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新劍橋模型,把收入分配引入到增長模式中,并主張要實現(xiàn)經濟穩(wěn)定均衡增長的目標,應該重視調整工資與利潤之間的分配關系。庫茲涅茨 (1955)從實證分析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呈現(xiàn)倒U型趨勢變化的規(guī)律和特征,提出了“倒U理論”,將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推向高潮③[美]庫茲涅茨: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page 1-28.。20世紀80年代,新增長理論提出的內生增長模型開始應用于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系問題的研究。Romer(1986)首次論述了與傳統(tǒng)增長模式不同的增長模式,即收益遞增型的增長模式,他強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資本④Romer,P.,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 - run growth,JPE,1986,94,page 1002 -1037.。Alesina and Rodrik(1994)建立了一個考慮公共投資的內生增長模型,由勞動和資本的相對稟賦決定收入分配,這樣就確立了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在這一分析框架下,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越高,經濟增長率就越低⑤Alesina.A and Rodrik D,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page 465 -490.。同期也有一部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正相關。以Li和zou(1998)為代表,他們在短期和中期條件下的研究結果表明,國家總體水平上的收入差距拉大與潛在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種關系在樣本、變量定義和模型設定上得到了強化①L i,H.and Zou,H.Income Inequality is not Harmful for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2,page 318 -334.。Barro(2000)用10年期的面板數據考察兩者的關系,結論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貧窮(人均GDP低于2070美元)的國家會阻礙經濟增長,而在富裕(人均GDP高于2070美元)的國家會促進經濟增長②Barro and Robert,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5.。
我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從國內研究狀況看,趙人偉(1985)是較早開始對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個人收入分配變化趨勢進行研究的,他在《勞動者個人收入分配的若干變化趨勢》一文中,初步探討了我國勞動者收入分配的結構形態(tài)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揭示了個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結構以及相應的消費需求結構變化對我國經濟增長所具有的重要影響③趙人偉:《勞動者個人收入分配的若干變化趨勢》,《經濟研究》,1985年第3期。。陳宗勝(1991)較為系統(tǒng)地提出了公有制經濟發(fā)展條件下收入分配差別的理論,并在《經濟發(fā)展中的收入分配》一書中較為深入地探討了當代中國經濟發(fā)展中收入分配差別的變動趨勢和特點。陳宗勝研究發(fā)現(xiàn),在低收入階段,收入分配差距較小且變動速度不大,這與私有制社會相類似;在中等偏下收入階段,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且變動速度加快;在中等偏上收入階段,收入分配差距開始縮小且變動速度相對緩慢④陳宗勝:《經濟發(fā)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1-50頁。。林毅夫(1999)認為,我國如果推行比較優(yōu)勢發(fā)展戰(zhàn)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勞動力豐富這一優(yōu)勢,并一如既往地實行社會政策來關注收入分配,就可以有效避免倒U結果⑤林毅夫等:《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5頁。。尹恒等(2005)運用一個政治經濟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經濟均衡時,隨著稅率的增加,經濟增長率先升后降,即經濟增長率與稅率呈倒U型關系;在政治均衡時,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實際資本稅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因此,庫茲涅茨倒U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適用于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⑥尹恒等:《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回到庫茲涅茨假說》,《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我國有關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前期研究側重于規(guī)范分析,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劉霖、秦宛順(2005)利用1982-2001年中國GDP增長率與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的數據,對居民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阻礙了經濟增長⑦劉霖,秦宛順:《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增長之因果關系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7期。。鈔小靜等(2009)運用我國1978-2005年間的省級面板數據對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收入分配不平等通過有效需求機制阻礙經濟增長的作用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都非常顯著⑧鈔 小靜等:《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與經濟增長—一個基于中國經濟轉型期的實證研究》,《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第5期。。同時,也有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陳安平(2009)運用1980-2004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估計了一個新古典增長模型。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經濟增長,但只是短期效應⑨陳安平:《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已不存在疑義,但這種差距對于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本文研究與國內外學者的區(qū)別在于兩個方面:(1)我們的研究主題是居民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其中涉及的數量指標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關于我國經濟增長的指標,另一類是收入差距的指標。根據分析的需要,參考有關文獻,本文選用人均GDP衡量經濟增長。我國人口眾多,GDP總量的增長部分是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力而形成的,因而要體現(xiàn)實際的經濟增長效果,人均GDP優(yōu)于GDP總量。對于收入差距指標的選擇,實際解釋居民收入差距可用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東中西部收入差距、省際間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標。結合我國現(xiàn)階段收入分配的實際情況,其中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解釋總體差距,因此選取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作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分析中以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家庭純收入之差來表示城鄉(xiāng)收入差距。(2)選擇的樣本數據與時間跨度有所不同,本文依據我國1978-2010年的數據進行研究。
我國統(tǒng)計部門歷年來多采用城鎮(zhèn)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城鎮(zhèn)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城鎮(zhèn)居民家庭生活費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總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現(xiàn)金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等經濟指標來反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狀況,其中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統(tǒng)計口徑最為接近的一對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長,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4元,翻了55.6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翻了44.3倍,數據表明城鄉(xiāng)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經濟增長所取得的成果。然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絕對數額也從1978年的209.8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90.4元,翻了近62.87倍,高于城鄉(xiāng)居民各自收入增長額度。這說明伴隨經濟增長,城鄉(xiāng)居民的貧富程度發(fā)生較大變化,這與我國收入分配所要達到“共同富?!钡淖罱K目標是相違背的。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差距具體數據見表1、圖1。
表1 1978~2010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統(tǒng)計表
圖1 1978一2010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演化軌跡
由此可見,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先縮小—擴大—再縮小—再擴大”的演變軌跡。
我們運用協(xié)整分析的方法考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時,變量人均GDP與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別用PGDP和URID來表示。數據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計算得到,取值范圍為1978-2010年。為了研究的方便,考慮對各時間序列數據取對數以后并不影響變量之間的關系,且所得到的數據更具平穩(wěn)性,我們對各變量數據作對數處理,處理后的時間序列變量分別記為:LnPGDP,LnURID。
在進行協(xié)整檢驗分析之前,應確保時間序列具有平穩(wěn)性。這里的時間序列平穩(wěn)性是指時間序列的統(tǒng)計規(guī)律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平穩(wěn)性檢驗的方法有多種,如自相關函數檢驗、平穩(wěn)性的非參數檢驗和單位根檢驗,其中單位根檢驗是最常用、較嚴格的檢驗方法。本文采用單位根檢驗中的ADF檢驗方法,利用Eviews6.0軟件,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從表2可判斷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變量LnPGDP和LnURID都接受有單位根的假設,說明原序列是非平穩(wěn)的,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lnPGDP和△lnURID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單位根假設,說明LnPGDP和LnURID都是一階單整的,因此可以進行協(xié)整檢驗。
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協(xié)整理論及其方法說明,一些經濟變量雖然本身不是平穩(wěn)序列,但是它們的線性組合卻有可能是平穩(wěn)的序列。如果經過單位根檢驗后所涉及的時間序列確定為同階平穩(wěn)序列,且時間序列有某種平穩(wěn)的線性組合,則這些時間序列之間有協(xié)整關系存在。只有存在協(xié)整關系時,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的線性回歸才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本文采用EG兩步法對變量進行協(xié)整關系檢驗,對 LnPGDP和LnURID序列進行回歸擬合時,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
一般來講,由于經濟變量常常具有滯后性,經濟時間序列中自相關現(xiàn)象比較常見。由于DW值等于0.537687,所以式1的一階自相關現(xiàn)象較為嚴重。要使方程能很好的反應經濟變量的實際意義,就要解決模型的自相關性問題,這就需要在擬合方程中加入適當的滯后項。選擇各變量的滯后期要根據AIC準則和SC原則,得到回歸擬合方程如下:
從得到的新擬合方程來看,在加入合適的滯后項后,模型擬合方程的自相關性得以消除。同時根據R2,T和F等的數值可以看出,變量參數相對顯著,回歸方程統(tǒng)計性質良好,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令人滿意。最后根據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協(xié)整檢驗方法對殘差序列ut做單位根檢驗。根據AIC和SC原則,利用Eviews6.0軟件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協(xié)整檢驗結果
從表3看出,ut是平穩(wěn)的,殘差序列ADF值小于臨界值,因此,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人均GDP之間有協(xié)整關系存在,可以利用式2將LnURID與LnPGDP之間的長期關系式求出:
方程式3表明,從長期來看,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人均GDP之間的相關是正相關,并且比較顯著,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對人均GDP的彈性系數是0.966213。
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可以通過協(xié)整檢驗說明,但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互的因果關系,其作用方向如何,這需要進一步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法來檢驗。對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因為二者都是一階單整的,且存在協(xié)整關系,根據Eview6.0分析得出的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LNURID與LNPGDP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結果表明,在滯后階數1~4的情況下,LnPGDP不是LnURID的格蘭杰原因的概率很小,說明人均GDP是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階數4的情況下,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雙向的。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加劇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居民收入差距及擴大的趨勢阻礙了經濟增長。
運用協(xié)整分析只能說明變量LnURID和LnPGDP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還需要對人均GDP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之間的短期波動關系做出進一步的分析。根據Granger定理,如果兩個變量之間有協(xié)整關系,則誤差修正模型一定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具體如下:
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通過誤差修正模型的誤差修正項ECM反映出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幅度從估計值來看,我國人均GDP向長期均衡狀態(tài)調整的速度為30.4374%,并且是從反方向開始調整,對下年度收入差距產生影響。人均GDP波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則通過誤差修正模型的差分項反映出來。人均GDP對收入差距的短期彈性為1.1213973,這反映了人均GDP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存在滯后效應。
收入分配不平等影響經濟增長的有效需求,這一思想源于凱恩斯需求管理理論。因為需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直接影響到需求水平,從而影響工業(yè)化和經濟增長。上述實證分析也驗證了這一理論觀點。通過實證研究可以看出,就長期而言我國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因果關系存在。經濟增長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擴大趨勢則阻礙了經濟增長。針對實證分析的結論,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從有利于發(fā)展經濟的角度出發(fā),正確處理好居民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的問題。
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化的戶籍制度基礎上形成的城鄉(xiāng)二元制經濟結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這一經濟結構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因為現(xiàn)實中一系列基于短期目標的政策、措施而被強化,由此加劇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顧海兵、王亞紅指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問題,不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過快,而是鄉(xiāng)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過慢①顧海兵,王亞紅:《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適度”之情景設定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洜I,農村大批居民將承包的土地進行出租或使用權的流轉,因農村土地流轉未市場化,農業(yè)用地價值明顯被低估,農村居民無法從土地流轉中獲得應有的收益。而失地農民涌入城鎮(zhèn)后,多在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就業(yè),工資收入較低,同時不能享受到購房、教育、醫(yī)療等城鎮(zhèn)居民所有的“隱性福利”。在農村居民“雙失”的困境下,必然導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針對這一現(xiàn)狀,可通過構建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統(tǒng)一城鄉(xiāng)勞動力就業(yè)市場和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