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麗
[摘要]近幾年,林業(yè)建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各項造林工程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造幼林,特別是在造林后的前幾年,常常樹體矮小,根系入土淺,生長緩慢,易遭各種不良環(huán)境因子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長均不穩(wěn)定,因此加強幼林撫育管理措施非常重要。本文介紹了幼林撫育管理的重要性,從松土除草、水肥管理、林木撫育、幼林補植與保護等方面總結了其措施,以期提高造林成活率
[關鍵詞]幼林撫育;重要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C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385—01
林木在造林以后至成活、成林這段時間,林木既受到氣候、土壤、植被、病蟲鳥獸危害、人畜破壞等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又受樹木個體或群體之間或樹種之間的影響;加之撫育和保護不及時,不僅導致雜草叢生,奪取幼林所需的水分和營養(yǎng),遮蔽陽光,抑制林木生長,而且還引發(fā)病蟲害,林地也因草根盤結,使土壤變得十分堅實,土壤的結構和通氣保水性能變差,嚴重影響林木生長發(fā)育。
1幼林撫育管理的重要性
按計劃實施造林工作后,幼林撫育管理便成了林木生長好壞以及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關鍵。幼林撫育是在更新造林后至幼樹成林這一期間,通過人為活動改善林木生長發(fā)育、鞏固造林成果、促進林木生長而采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它是更新造林采取的6項基本技術措施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加快林木生長的重要手段。幼林撫育從土壤管理、林木管護、補植等方面人手,為新造林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條件,促使林木健康生長,達到速生豐產(chǎn)的目的。幼林撫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因造林地環(huán)境條件、造林樹種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方法等的不同而異,目的是對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灌木直接進行人為干涉,以改善幼樹成活和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條件。及時進行合理的撫育管理,可清除林地的雜草灌木,減少和林木爭奪水、肥、光,改善土壤條件,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創(chuàng)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狀況,保證造林成活,促使幼樹良好的生長和迅速達到郁蔽。因此,及時采取相應撫育措施,不斷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擾,對提高造林質量、鞏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措施
2.1松土除草
松土可以使板結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強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樹的競爭植物,使苗木順利成活;有時適當保留植穴周圍的植被,為苗木適度庇蔭,減少水分蒸發(fā),降低地溫。在具體作業(yè)時必須做到“三不傷、二盡、一培土”。“三不傷”即不傷根、不傷皮、不傷梢;“二盡”即雜草除盡、石塊撿盡;“一培土”即把鋤松的土壤培到根部,再把除下的雜草覆蓋在種植點,降低地表溫度,保持土壤濕度,抑制雜草生長,腐爛后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松土深度要適當,做到里淺外深,深度一般為5-10cm,干旱地區(qū)可加深至12-150cm,甚至30cm。除草松土應在幼樹生長旺盛期之前,一般從造林年度起連續(xù)3-5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長季的前半期進行。但植苗造林當年的第1次應盡量提早,并結合培土、扶正、踏實等工作進行。造林后,前1 2年的除草松土次數(shù)應多些,以后可減少為1-2次。松土方式可分為穴狀(塊狀)、帶狀和全面除草等,土壤比較干旱的陡坡和地表徑流比較嚴重的地塊,應采取魚鱗坑式的撫育方式。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據(jù)幼樹表層根系的分布情況確定,力求少傷根系,但對長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強的樹種(如楊樹、杉木)可深些。造林地區(qū)越干旱,植被越茂密,撫育的年限應越長,氣候土壤條件良好的地方,當幼樹高度越過草層高不再受壓抑時,撫育即可停止,不必強求達到郁蔽。每年松土除草的次數(shù)可根據(jù)造林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和造林樹種確定。除手工方式外,還可采用各種除草松土機械(如割灌機等)?;瘜W除草也是一種頗有效的方法,但不能達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2.2水肥管理
灌溉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人為補充林地土壤水分的措施。目前主要用于干旱地區(qū)造林培育速生豐產(chǎn)林,大面積造林基本上都灌溉。每次的灌溉量,要依據(jù)樹種、林齡、氣候狀況和土壤濕度而定,要保證林木根系層處于濕潤狀態(tài)。施肥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改善林地肥力狀況的措施。林木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2種。基肥在造林前結合整地施用。用作基肥的主要是有機肥料,有時也加施化學肥料,有機肥料的施肥量應根據(jù)樹種、苗齡、肥料種類以及土壤性質決定。追肥一般用化學肥料,追肥時要注意氮、磷、鉀肥的搭配。追肥方法有2種;一是將肥料直接撒于地表,但效果不好;二是溝施,即在相當于樹冠投影范圍的外緣或在種植行間開溝,溝深20cm、寬20-25cm,將化肥撒人后覆土。
2.3林木撫育
一是除蘗。這是除去植株干基部的萌蘗以促進主干生長的一項撫育措施,在造林后的1~2年內(nèi),應選留健壯、干型通直的主干,把其余的蘗條去掉,除蘗后要培土,以抑制萌芽條再生。二是間苗。采用群狀以及穴播、叢植等方法造林時,由于播種不勻或隨著幼苗的成長,致使苗木密集成叢,營養(yǎng)面積和光照條件不足,引起幼樹生長不良,必須在造林后間苗,間苗時堅持留優(yōu)去劣,控制間距,最好是在雨后或松土除草時進行。三是抹芽。這是為了促進幼林生長、培育好干形而采取一種幼林撫育措施。具體做法是,當幼樹的樹干上萌發(fā)的嫩芽尚未木質化時,將距地面樹高2/3以下嫩芽抹掉??煞乐桂B(yǎng)分分散,有利幼樹高生長;同時還可避免幼林過早修枝。四是修枝。修枝是根據(jù)不同林種的要求,人為修除枯枝或部分活枝的一種撫育措施,是調節(jié)林木內(nèi)部營養(yǎng)的重要手段。最好選擇在晚秋和早春樹木休眠期進行,修枝強度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林木生長為原則,不要過大或過小,避免撕破樹皮或切口粗糙而影響樹木生長。
2.4幼林補植與保護
在造林后1~2年內(nèi),通過造林檢查驗收,對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均立即組織補植,如成活率低于40%則要重新造林。工程造林要求成活率在90%以上為合格,同時保存率不低于85%。補植力求用原樹種的大苗,使其與成活苗木的生長相近,有利將來林相整齊。另外,造林后經(jīng)過3~5年時間,出現(xiàn)幼林生長不良,難于成林成材的“小老樹”或“小老頭林”,林業(yè)上稱此現(xiàn)為低產(chǎn)林分。低產(chǎn)林分的特征是植株彎曲,萌條叢生,主干不明顯,枝葉桔黃呈病態(tài)。形成低產(chǎn)林分的原因很多,如立地不適或樹種選擇不當、粗放管理或撫育不善等。對低產(chǎn)林分進行改造,首先要研究其成因,然后對癥下藥,采用相應措施進行。比如復墾、施肥灌溉、平茬復牡、補植補造,或介入其他樹種等單項或多項措施結合。幼林保護是造林后為保證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護性措施。其內(nèi)容包括防火、病、蟲、鼠、鳥、獸、凍等。特別是北方地區(qū),為了防止冬舂旱風吹襲,造成苗木失水過多,引起葉、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在秋末冬初進行埋土防寒;此外,要對新造林聘請護林員進行專職管護,確保造林成活。
參考文獻
[1]江婷,尉明.淺談幼林的撫育管護[J].陜西林業(yè),2008,(4):38
[2]嚴玉新.幼林撫育應注意的問題[Jll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0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