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華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杏濱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0
高血壓屬慢性身心性疾病,是導致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全球范圍內廣泛分布。對血壓水平行嚴格控制,是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等并發(fā)癥的關鍵,健康教育指導為改善預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本研究選取12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中心某社區(qū)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門診治療患者,隨機分組就常規(guī)干預 (對照組)與加強社區(qū)健康教育指導管理 (觀察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現(xiàn)回顧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0例高血壓患者作研究對象,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齡39~88歲,平均 (60.8±2.3)歲。確保研究對象均與WHO制定相關診斷標準 (1999年)符合。同時,依據WHO-ISH分級標準,1級高血壓12例,2級38例,3級70例;平均病程 (4.3±1.4)年。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 (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干預;觀察組加強社區(qū)健康教育指導,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實施高血壓高危人群管理 依據高危人群的存在的生物危險因素及日常行為中暴露的危險因素水平,制定管理制度,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干預,就個體危險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定期監(jiān)測和隨訪,并依據相關結果,對干預指導方案及時調整。
1.2.2 定期體檢 依據患者腎、血脂、心、血壓等指標及病情每3個月或1年需進行檢查,以便及時診療。
1.2.3 心理療法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程牽延,是誘導冠心病、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減少并發(fā)癥、控制血壓水平仍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尚缺乏根治方法,故患者壓力較大,需加強心理疏導,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顧慮心理,以改善臨床癥狀。
1.2.4 基礎知識指導 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組織患者及家屬參加,內容包括高血壓基礎知識、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治療預后等。使患者充分認識疾病,以疏導不良情緒,使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得以緩解,保持樂觀心境,提高配合依從性。
1.2.5 生活指導 對患者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加以糾正,如戒除煙酒,不過度勞累,對體重加以控制等,適度規(guī)律運動,保證有效充足的睡眠。依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水平、學習能力、循序漸進的對相關知識加以掌握,以促進健康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以血壓水平起到控制作用。
1.2.6 運動指導 適度體育運動可改善患者胰島素抵抗,減輕體重,對藥物降壓效果有鞏固作用,可程度不等的降低血壓水平。可依據氣候條件、患者年齡、機體靶器功損害程度、高血壓分級行個體化制定,對有氧運動加以選擇,如體操、慢跑、太極、快步走等,每周3~4次,每次30~60min為宜。
1.2.7 飲食指導 強調清淡、低脂、低鹽飲食,平衡膳食,對膽固醇的攝入加以控制,多食蔬菜、水果,可發(fā)放鹽勺以利患者日常生活中掌握攝入鹽量,體現(xiàn)人性化,以增強依從性,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2]。
1.2.8 用藥指導 藥物是主要的預防并發(fā)癥和控制血壓的措施,依據患者個體特點及血壓水平,強調有效、堅持、長期用藥治療。
1.3 觀察指標 采用醫(yī)院自制問卷,對患者知識知曉率及醫(yī)護依從性展開調查,總分均為100分,大于70分為及格。并觀察兩組血壓控制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計量數據采用 (±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選取病例知識知曉率為96.8%,醫(yī)療依從性為97.3%,顯著高于對照組80%,81.7%,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血壓水平控制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1 兩組血壓水平控制情況比較(±s,mm/Hg)
表1 兩組血壓水平控制情況比較(±s,mm/Hg)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n組別SBP DBP觀察組 60 130±6* 72±3*60 156±9 88±7對照組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向新型整體制轉變,衛(wèi)生保健屬其重要內容之一,健康教育為核心組成部分。加強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為公眾整體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本研究對觀察組加強基礎知識、日常生活、運動、飲食、用藥等多方面健康指導,結果顯示,健康知識知曉率及醫(yī)護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血壓控制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加強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指導管理,是控制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關鍵,可以有效控制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劉寶珍,劉芳.高血壓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J].國際護理雜志,2010,5(29):758-759.
[2]黃麗瓊,李智慧.高血壓患者對飲食干預方法的認知度調查與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17(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