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斌,程 亮
(瓊海市消防支隊,海南瓊海 5714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化的急速推進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消防機構服務社會的職能隨之增多,除增加了搶險救援和社會救助的職能外,還要從事繁重的防火檢查、建審驗收、執(zhí)法處罰、火災調查、消防宣傳、培訓教育和重大活動安保等工作。這么多的工作量,導致消防監(jiān)督管理明顯滯后于社會發(fā)展,社會群眾日益增加的消防安全需求與消防警力不足的矛盾,迫使我國消防工作必須進行改革。
2009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對建筑工程消防監(jiān)督管理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縮小了消防行政許可范圍,將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對“按照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需要進行消防設計的建筑工程”的全面審核、驗收,改為僅對大型的人員密集場所和特殊建設工程實施消防設計審核和消防驗收,對除住宅室內裝修、村民自建住宅、救災和其他臨時性建筑外的其他建設工程實施備案抽查。
公安部令第119號第29條規(guī)定“建設工程消防設計與竣工驗收消防備案的抽查比例由省級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結合轄區(qū)內施工圖審查機構的審查質量、消防設計和施工質量情況確定并向社會公告。對設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的抽查比例不應低于百分之五十”。
全國各地建設工程消防設計、竣工消防驗收備案抽查比例如表1。
從表1可看出,建設工程雖已進行消防備案,但未被抽查到的情況還比較突出。如北京、上海、天津、寧夏、浙江、廣東、西藏、廣西等地人員密集場所及所在建設工程的抽查比例在50% ~60%之間,上海、重慶、廣東、遼寧、廣西等地對其他建設工程的抽查比例在10% ~30%之間。如果未抽查到的建筑投入使用后發(fā)生特大人員傷亡火災事故,法律上講消防機構沒有責任,應依法追究建設、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單位的責任,但作為政府仍要處理善后事故。如果到時政府再重新修改法律規(guī)定,是否付出的代價太過慘痛。
從表1可看出,青海、四川、貴州、黑龍江、海南、陜西等地所有建設工程的備案抽查比例達到或接近100%,這與原《消防法》規(guī)定的對建設工程進行審核驗收制度無異,制度改革又回到了原地,只是換了稱謂而已。
一幢依法須經消防機構備案抽查的建筑在投入使用前,須經消防機構的設計備案抽查、在建設過程中消防人員開展的施工檢查、最后還要進行竣工驗收備案抽查三個階段,若是人員密集場所還要辦理開業(yè)前消防安全檢查。由于環(huán)節(jié)較多,增加了消防人員的工作量,再多警力也不夠用。為較好解決實施備案抽查與失控漏管的矛盾,筆者建議減少消防審批環(huán)節(jié),將所有備案抽查用竣工驗收代替。即省去設計階段的備案抽查,直接對依法應備案抽查的建筑僅進行竣工驗收把關,這不僅解決了警力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失控漏管的問題,是消防機構從事前監(jiān)督中脫離出來至事后監(jiān)督的最好途徑和手段。
表1 全國各地建設工程消防設計、竣工消防驗收備案抽查比例表
《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建筑管理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建設、設計、施工、監(jiān)理單位是建設工程的主體,對建設工程質量承擔主體責任,有關各方應對其本身工作成果負責。正是基于質量責任制的原則,筆者認為,建筑工程消防監(jiān)督管理制度改革的步子可以再大一些,在縮小消防行政許可范圍的基礎上,減少消防審批環(huán)節(jié),用竣工驗收代替所有備案抽查。
依筆者多年基層工作實踐和經驗看,只要設計單位嚴格依照消防技術規(guī)范、標準設計圖紙,施工單位就會建出符合消防安全的建筑。目前絕大多數設計單位基本能依照消防技術規(guī)范、標準設計圖紙,出現嚴重違反消防技術規(guī)范、標準的原則性問題并不多。因此,實施竣工驗收代替?zhèn)浒赋椴橹贫群?,對因設計缺陷導致消防驗收不合格的建筑工程,消防機構要嚴格依法加大對設計單位的處罰力度,會有效杜絕建筑先天性火災隱患的滋生。
改革過程中出臺的新政策、新制度,肯定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和適應期。隨著責任追究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類建筑工程企業(yè)的責任意識不斷加強,同時結合社會的發(fā)展、企業(yè)的進步和誠信體系的逐步建立完善等因素,筆者認為,用竣工驗收代替所有備案抽查制度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后最終會被社會接受,達到執(zhí)法者、被執(zhí)法者和社會群眾三者共贏的局面。此外,為保證竣工驗收代替所有備案抽查制度運行的成功,還需要有關立法人員、消防工作人員等建立完備的配套制度,在工作中不斷調整完善。
[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公安部消防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釋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白麗明.消防監(jiān)督工作效益論[J].武警學院學報,2009,25(4):92-96.
[3]周善華.法規(guī)的力量在于落實——新《消防法》三項落實措施之解讀[J].現代職業(yè)安全,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