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瑞生 陳相銀 張露露
旋覆花為常用的一味中藥,不同史料對其有不同的記載,名稱也不盡相同,如《本草圖經(jīng)》中稱之為金錢花,《本草綱目》中稱之為夏菊,其他資料中又有六月菊、金沸花等不同名稱。
據(jù)現(xiàn)行《中國藥典》中記述,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干燥頭狀花序。夏、秋二季花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陰干或曬干。作為常用臨床用藥,具有很好的降氣、消痰、行水、止嘔的功效。一般用于風(fēng)寒咳嗽,痰飲蓄結(jié),胸膈痞悶,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等氣滯痰積水滯病證。
旋覆花古代被稱為金錢花,唐代詩人皮日休有“金錢花”詩云:“陰陽為炭底為爐,鑄出金錢不用模?!薄痘ㄊ贰酚涊d:有個詩人外出郊游,見旋覆花大開,就以金錢花為題吟詩。不覺入夢,夢中一女子拋給他許多錢,并笑曰:“為君潤筆”詩人醒來,只摸得懷中一把金錢花。自此,人們又稱旋覆花為潤筆花。
旋覆花為多年生草本。莖單生,直立,被長柔毛,高30~70cm;葉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3cm,寬1.5~3.5cm,基部多少狹窄,常有圓形半抱莖的小耳,無柄,頂端尖,邊緣有疏齒或全緣,上面有疏毛或近無毛,下面有疏伏毛和腺點;中脈和側(cè)脈有較密的長毛;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徑3~4cm,多數(shù)或少數(shù)排列成疏散的傘房狀;花序梗細(xì)長。總苞半球形,徑13~17mm;總苞片約5層,線狀披針形,但最外層常葉質(zhì)而較長;外層基部革質(zhì),上部葉質(zhì);內(nèi)層除綠色中脈外干膜質(zhì)。舌狀花黃色,較總苞長2~2.5倍;舌片線形,長10~13mm;管狀花冠長約5mm,有三角披針形裂片;冠毛1輪,白色有20余個粗糙毛。瘦果長1~1.2mm,圓柱形,有10條溝,頂端截形,被疏短毛。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旋覆花常生長于山坡、路旁、田邊和水旁濕地,在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廣西等地均有分布。
旋覆花原藥須經(jīng)加工成飲片方可應(yīng)用于臨床,經(jīng)加工后的旋覆花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1~2cm??偘啥鄶?shù)苞片組成,呈覆瓦狀排列,苞片披針形或條形,灰黃色,長4~11mm;總苞基部有時殘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狀花1列,黃色,長約1cm,多卷曲,常脫落,先端3齒裂;管狀花多數(shù),棕黃色,長約5mm,先端5齒裂;子房頂端有多數(shù)白色冠毛,長5~6mm。有的可見橢圓形小瘦果。體輕,易散碎。氣微,味微苦。
根據(jù)古今醫(yī)藥經(jīng)驗及臨床研究,旋覆花性味苦、辛、咸,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降氣,消痰,行水,止嘔之功效。臨床常用于風(fēng)寒咳嗽,痰飲蓄結(jié),胸膈痞悶,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病證的治療。
旋覆花可用來治療咳喘痰多,痰飲蓄結(jié),胸膈痞滿等病癥。旋覆花性苦,辛開,降氣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滿。治寒痰咳喘,常配蘇子、半夏;若屬痰熱者,則須配桑白皮、瓜蔞以清熱化痰;若頑痰膠結(jié),胸中滿悶者,則配海浮石、海蛤殼等以化痰軟堅。
中藥名 來源及藥用部位 性味 功效旋覆花 旋覆花、歐亞旋覆花的頭狀花序入藥 苦、辛、咸,微溫 降氣,消痰,行水,止嘔旋覆花根 旋覆花、歐亞旋覆花的根入藥 味咸,性溫 祛風(fēng)濕,平喘咳,解毒生肌金沸草 條葉旋覆花、旋覆花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辛、咸,溫 降氣,消痰,行水
對于噫氣,嘔吐,旋覆花也有很好的效果。旋覆花善降胃氣而止嘔噫。治痰濁中阻,胃氣上逆而噫氣嘔吐,胃脘痞滿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此外,該品配香附等,還可治氣血不和之胸脅痛,如香附旋覆花湯(《溫病條辨》)。
▲旋覆花植物
臨床中常用的藥物為旋覆花,旋覆花根、金沸草也可藥用,由于同屬于一個屬,因此有關(guān)的臨床用藥區(qū)分不可忽略,其主要區(qū)別在于來源及用藥部位的不同,功效也有區(qū)別,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