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玲,陳羅霞
(湖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翻譯過程是一種認知加工過程?!罢J知”即知識的獲得和使用,其中“獲得”指知識是如何在記憶中存貯的,以及貯存什么樣的內(nèi)容,強調(diào)“心理結(jié)構(gòu)”;“使用”指知識如何被使用和處理的歷程問題,強調(diào)“心理歷程”,兩者結(jié)合起來可以概括為認知加工[1]。要揭示翻譯過程中譯者大腦這個“黑匣子”的秘密,譯者“心理結(jié)構(gòu)”和“心理歷程”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基于認知信息加工理論與翻譯認知過程的研究,擬證明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在翻譯過程中的存在性,解釋其內(nèi)涵;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構(gòu)建譯者自動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的認知模型并闡述其相互關(guān)系。了解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的關(guān)系及其與記憶系統(tǒng)的互動,有助于對譯者語言認知心理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對提高翻譯質(zhì)量,培養(yǎng)翻譯人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國內(nèi)外翻譯研究者將認知心理學中的三組信息加工方式,即自上而下加工與自下而上加工、平行加工與序列加工、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2][3][4],應(yīng)用到翻譯過程研究中,但他們較多關(guān)注的是前兩組加工方式,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強調(diào)信息加工的方向性,而后者關(guān)注的是信息加工的語言媒介[1]。目前對于翻譯過程中的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研究較少,對其定義也欠清晰的解釋。因此本文將結(jié)合翻譯過程的研究成果與認知心理學理論,證明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在翻譯過程中的存在性,并嘗試闡述翻譯中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內(nèi)涵。
劉紹龍[5](2007)對比 Bell[6][7]的翻譯過程,在肯定其基本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對Gagne(1977)、Carroll(1999)和 Reed(2000)三位學者針對信息加工的分析和理解,構(gòu)建了口筆譯信息加工過程與方式。該模型與Bell的翻譯過程模型認為:在翻譯過程以原語文本為始,譯語文本為終這一信息循環(huán)加工的心理過程中,譯者通過自身的認知機制對原語文本信息進行解碼、語義轉(zhuǎn)換及編碼,需調(diào)用大腦中已有的先知識和先經(jīng)驗,該過程離不開記憶系統(tǒng)的參與者。但劉紹龍模型與Bell模型也存在差異,其中最明顯的是劉紹龍模型以記憶系統(tǒng)為核心機制,明確記憶系統(tǒng)的分工,加強長時記憶的作用,突出工作記憶的功能[8][9]。筆者比較劉紹龍與Bell兩種模型,受劉紹龍的口筆譯過程模型的啟發(fā),發(fā)現(xiàn)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不能完全概括翻譯的認知過程,因此認為有進一步研究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兩種方式的必要性。
研究學者也借用認知心理學方法對翻譯認知過程進行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策略、翻譯單位及自動化(automaticity)等方面[10][11][12]。回顧前人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譯者需借助各種翻譯策略,從而耗費大量認知資源。相反,對于某些相對譯者本人而言屬常用詞匯或常用結(jié)構(gòu),譯者能夠迅速搜索到目的語表達,而無需或只需使用少量認知資源。據(jù)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翻譯單位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譯者無需利用認知資源的翻譯單位;一類是譯者需利用大量認知資源的翻譯單位(即需解決的翻譯問題)。
此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長時記憶中的“常用結(jié)構(gòu)存儲”及“常用詞匯存儲”[6]為譯者自動化加工提供了可能。劉紹龍[2]翻譯過程模型在工作記憶加工方式中增加了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也為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加工提供了理論支持。在前人實證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譯者的TAPs(出聲思維)報告中既包含其利用翻譯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存在流暢說出目的語文本的現(xiàn)象,如 Tirkkonen-Condit[13]實驗中譯者的自動化處理現(xiàn)象(automatic processing phenomenon),Kiraly[14]通過實證研究構(gòu)建的翻譯過程模型中的譯者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與非控制加工(uncontrolled processing)。綜上可見,前人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較好地證明了這兩種譯者加工方式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的存在性,為本文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chǔ)。
根據(jù)Carroll(1994)[15]對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的心理學定義,結(jié)合翻譯認知過程研究的成果,筆者認為控制加工即譯者在長時記憶中搜索不到與原語相匹配的目的語信息時,通過各種翻譯策略解決問題的翻譯過程,該過程需要譯者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譯者自動化加工即譯者能夠快速地在長時記憶中提取與原語相匹配的目的語信息、完成原語的理解及目的語表達的翻譯過程,在該過程中譯者無需消耗或只需少量消耗認知資源,是直覺式的加工。兩者發(fā)生于長時記憶與工作記憶互動之中。
翻譯理解的過程本身就是加工的過程,是譯者經(jīng)歷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譯者加工的信息既包括來自原語文本中詞匯、句子、語篇三層面信息,也包括從長時記憶中激活提取的信息。譯者的長時記憶為原語的解碼提供知識和經(jīng)驗,其中豐富的詞匯知識使常用詞匯的搜索提取及加工非常迅速,其速度之快幾乎可自動化。除常用詞匯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會遇到生僻詞、難詞,這時需先將其信息暫存入工作記憶,利用長時記憶中的先知識和先經(jīng)驗對其進行加工,此過程中譯者消耗的認知資源由加工難度而定。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加工的詞匯信息可分為三類:常用詞匯,生僻詞匯及語境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意義的詞匯,詳見表1)。對于常用詞匯的信息加工,譯者無需或只需消耗極少的認知資源,屬自動化加工;而后兩者需譯者結(jié)合語境利用翻譯策略進行解碼加工,從而譯者需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屬控制加工。[16]
在句子層面上,理解簡單句時,譯者能夠很快地識別其結(jié)構(gòu)獲得信息;對于常用結(jié)構(gòu)句型,譯者亦能在記憶中快速提取相關(guān)知識對其進行解碼;兩種加工過程無需或只需很少的認知資源,是自動化加工。而在加工長難句型時,譯者則需使用大量的認知資源,是控制加工??聪旅嫒齻€例句(來自筆者任教高校中MTI一年級學生的翻譯練習):
例1.Consciousnessisoneofthehardestthings todefine.
例2.Althoughmostindustrializednations manufacturedairplanes,theUnitedStatesisthe majorsuppliertoworldmarket.
例3.Individuals,sectors,andindustrieswho aresuccessfulwillbethosewhoinnovate,develop newideas,employnewtechnology,manufacture newproductsanddelivernewservices.
表1 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層次范例(依據(jù)筆者MTI學生譯者的翻譯練習)
例1是一般主謂賓結(jié)構(gòu)的簡單句,其中形容詞最高級用法也是較常見的;例2是常見的表轉(zhuǎn)折句型;譯者理解該兩類句子結(jié)構(gòu)時,能夠利用長時記憶中的常用結(jié)構(gòu)儲存迅速獲得其意義,無需或僅需少量使用認知資源;例3是比較復雜的長句,譯者在加工這類句型時,需分析其結(jié)構(gòu),找出句子主干,不斷地回顧前文,需占用大量工作記憶資源。
語篇理解主要是針對語篇的主題及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獲得語篇意圖。譯者在理解詞匯、句子意義后,需利用自己的先知識和先經(jīng)驗理解語篇邏輯關(guān)系,對語篇的主題與整體意圖進行解碼,存入工作記憶,制約詞匯和句子選擇,筆者認為其加工過程較難自動化。
翻譯表達是譯者對原語信息編碼,并產(chǎn)出目的語的認知加工過程,其過程需調(diào)用記憶中的目的語知識。表達過程同樣經(jīng)歷了從詞匯到句子再到語篇三個層次。
譯者L1和L2知識儲存量的不同,導致L1和L2生成過程中的控制加工和自動化加工存在差異。當L1的詞匯量多于L2的詞匯量時,譯者在生成L2過程中發(fā)現(xiàn)諸如在記憶中搜索不到恰當?shù)脑~來表達某些概念等困難,就會采用釋義、借用上下文語境等策略;L2語法知識的不全面在很大程度也會影響加工的速度,譯者在生成L2時既要考慮時態(tài)、語態(tài)等語法問題,還要避免受L1的干擾。因此,譯者的L2表達中自動化加工較少,控制加工較多。譯者的L1表達更為熟練,雖也會遇到生詞、長難句等困難,但與L2表達過程相比,其過程中的自動化加工較多,尤其是針對常用詞匯及結(jié)構(gòu)的加工。如:
例1.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門;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廠。(老舍2002:33)
譯文:SowhenXiangziwashiredbythemonth,hemovedtothehouseofhisnewemployer;andwhen helostthejobandwaspullingoddfares,helivedin HarmonyYard.(ShiXiaojing2001)
例2.Thedaywashotandthefliescamein theopenwindowsinswarms,fatlazyfliesthat brokethespiritsofthemenaspaincouldnot.(Gonewiththewind2008:132)
譯文:天氣很熱,蒼蠅成群飛進敞開的窗戶,傷痛不能摧毀這些人的精神,這些又肥又懶的蒼蠅卻能。(張錦2008)
例1是譯者的L2表達過程。以筆者所教學生譯者為例,發(fā)現(xiàn)他們對原句中“包月”、“宅門”、“掉了事”、“拉散座”等幾個短語,很難在記憶中搜索到對應(yīng)的英文表達,需根據(jù)語境利用先知識進行釋義獲得其概念,再根據(jù)意義搜索類似英文表達;在句子表達時亦需注意時態(tài)、語態(tài)及邏輯關(guān)系,其過程占用了譯者大量工作記憶等認知資源,多為控制加工。例2是譯者L1的表達過程,對該句中大部分詞匯,譯者能夠在記憶中提取到相應(yīng)概念及目的語表達,無需消耗較多的認知資源,自動化加工較多。但在L2、L1的語篇表達過程中,譯者都需考慮翻譯意圖,根據(jù)翻譯意圖選擇合適的語篇類型和風格,其過程一般是控制加工。
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強調(diào)記憶系統(tǒng)的分工與合作[17]。根據(jù)Saul Sternberg(1985)[18],信息在進入感覺記憶后先在長時記憶進行,當長時記憶中搜索提取不到相符合的信息時,則信息進入工作記憶進行加工。前者是自動化加工,后者是控制加工。結(jié)合前文研究,筆者擬構(gòu)建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模型(見圖1)。
圖1 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模型
如圖1所示,譯者自動化加工主要用在詞匯層面及常用結(jié)構(gòu)上,控制加工則貫穿于翻譯詞匯、句子結(jié)構(gòu)與語篇(見表1)各層次;自動化加工是譯者的直覺性加工過程,控制加工則是譯者運用翻譯策略解決翻譯問題的過程;自動化加工為控制加工提供可能和輔助,是控制加工的基礎(chǔ);控制化加工是翻譯質(zhì)量的保證,可修正和彌補自動化加工的缺漏,兩者并行互補。筆者在常年的翻譯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針對學生譯者的信息控制加工實施高頻率訓練,可使其經(jīng)過工作記憶的精細復述儲存于長時記憶中,成為先知識和先經(jīng)驗,再加工此類信息時易變?yōu)樽詣踊庸ぁ7g的能力是悟出來,練出來的[19],譯者需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自動化加工層面及控制加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保證翻譯速度與質(zhì)量。
本文依據(jù)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及翻譯認知過程研究,從理論到實證上均證明了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在翻譯過程中的存在性,并進一步解釋了其內(nèi)涵,構(gòu)建了譯者自動化加工和控制加工模型。譯者控制加工是譯者確定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譯者自動化加工是譯者快速理解表達的過程。研究表明,譯者控制加工的信息主要是生詞,語境詞,長難句及語篇等信息,而譯者自動化加工的信息是常用詞匯及簡單句型等信息;后者為前者提供可能,是其基礎(chǔ),前者可修正和彌補后者的缺漏,兩者并行互補。[20]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模型以記憶系統(tǒng)為中心,強調(diào)長時記憶與工作記憶的互動,即翻譯時,譯者感覺記憶接收到信息后,先在長時記憶中搜索提取與原語信息相匹配的目的語信息,無法搜到匹配信息時,再進入工作記憶加工。[21]
本文嘗試性地探討譯者控制加工與自動化加工的心理機制,揭示譯者語言認知心理活動及其規(guī)律,旨在促進對翻譯過程中譯者認知加工方式更全面的認識,豐富翻譯過程理論,對翻譯教學提供參考。
[1] 顏林海.翻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艾森克,基恩.認知心理學[M].高定國,肖曉云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0.
[3] 杜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劉紹龍.翻譯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6] 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1.
[7] 吳義誠,李英垣.貝爾的翻譯與翻譯過程:理論與實踐評價[J].中國翻譯,1998(5):55-56.
[8] 王柳琪,劉紹龍.翻譯信息加工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研究——基于認知心理學聯(lián)結(jié)主義范式的思考與構(gòu)建[J].中國外語,2008(5):82-88.
[9] 王柳琪,劉紹龍.翻譯信息轉(zhuǎn)換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基于符號加工范式的思考與構(gòu)建[J].中國翻譯,2009(6):20-24.
[10]李德超.TAPs翻譯過程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2005(1):29-34.
[11]苗菊.西方翻譯實證研究二十年 (1986-2006)[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45-48.
[12]鄭冰寒,譚慧敏.英譯漢過程中翻譯單位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7(2):145-154.
[13]Sonja Tirkkonen-Condit.Uncertainty in Translation Processes[A].In Sonja Tirkkonen-Condit,Riitta J??skel?inen.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Outlooks on Empirical Research[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14]Donald C.Kiraly.Think-Aloud Protoco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Self-Concept[A].In Joseph H.Danks,Gregory M.Shreve,Stephen B.Fountain,Michael k.McBeath.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
[15]蔣鳳霞.漢英翻譯與寫作中負遷移現(xiàn)象的實證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101-104.
[16]David 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17] Tina P.Christensen.Studies on the Mental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Memory-assisted Translation-the State of the Art[J].Trans-kom,2011,4(2):137-160.
[18]王克友.翻譯過程與譯文的演生——翻譯的認知、語言交際和意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9]王克非.翻譯與翻譯過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0]王建平.英漢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模式轉(zhuǎn)換[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57-160.
[21]劉連芳.語篇連貫中的文化語境及其翻譯策略[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