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郢 劉維銀 陳曉美 李麗娜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心理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人類社會已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作為這個時代的新生力量,其崛起尤為突出。青年大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強、接受新鮮事物快、追求刺激、自控能力弱等特點,這些特點在使他們成為網絡極大受益者的同時,也使其成為了網絡成癮的高危人群。他們正處于人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探究其網絡使用動機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對避免大學生網絡成癮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唐山市兩所高校在校大學生206名,剔除無效問卷后,實得有效問卷19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6.12%。其中,獨生子女45名,非獨生子女153名;每周上網少于2個小時的40名,2~4小時的61名,4~6小時的25名,6~8小時的27名,多于8小時的45名。
1.2 方法 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問卷[1]采用孫家紅編制的《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問卷》,包含虛擬成就動機、自我展示動機、娛樂休閑動機、學習求知動機、心理宣泄動機和交友聯(lián)絡動機6個因子。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修訂版[2]經陳偉偉等人在臺灣學者陳淑惠等人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基礎上修訂而成,將其分為強迫與人際健康、時間問題、戒斷成癮和耐受性四個因素。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回收后使用SPSS 11.5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統(tǒng)計方法包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
2.1 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的獨生與否差異比較見表1。
由表1可知,獨生與非獨生大學生在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總分上均有顯著差異。
表1 獨生與非獨生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的差異
2.2 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與周上網時間的差異比較 見表2。
表2 不同上網時間的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的差異
由表2可知,不同上網時間的大學生在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總分上均差異顯著。
2.3 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與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 對大學生的網絡使用動機得分和網絡成癮總分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表明,二者的相關系數 r=0.41,P <0.01,說明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與網絡成癮總分呈呈著正相關。
研究結果表明,獨生大學生在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成癮各因子上得分大部分都高于非獨生大學生,特別在虛擬成就動機、自我展示動機、心理宣泄動機等因子上有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獨生子女由于從小缺少玩伴,性格容易偏向孤獨、緘默。根據姚應水等的研究顯示,網絡成癮者與非成癮者相比,在人格特質上存在廣泛差異。成癮者的性格較緘默、孤獨、抽象思維能力差、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宏大目標和理想、責任感不強、不能嚴于律己、畏卻退縮、自我約束力差;但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了好強固執(zhí)、多疑、憂慮抑郁、沮喪悲觀、緊張困惑等人格特質[3]。
結果表明,每周上網時間長的學生網絡使用動機顯著高于上網時間短的學生。另外虛擬成就動機和自我展示動機越強烈對網絡使用時間越多。原因可能在于,虛擬成就動機越強烈就越希望在網絡中獲得好成績,這就必然要在網絡中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而對于出于自我展示動機,使用網絡的大學生在創(chuàng)建和維護個人的主頁和博客時,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另外,學習求知動機的時間差異方面存在一個有趣現(xiàn)象:適當的上網時間即每周在4~6小時之間的學生的學習求知動機顯著高于過少和過多運用網絡的學生。這一現(xiàn)象也從實證角度驗證了網絡是把“雙刃劍”,在當代信息社會時代不運用或過少利用網絡會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而過多把時間耗費在網絡上也會帶來許多負面后果,對于掌握新知識并沒有更多好處。
從所得結果看出,網絡成癮與網絡使用動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并且網絡成癮各因子在虛擬成就動機、自我展示動機、娛樂休閑動機、心理宣泄動機上都存在著顯著相關。網絡是個豐富多彩的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里,現(xiàn)實生活中種種的規(guī)則和約束不復存在,人們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獲得了極大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這有力地驅動他們更多地使用網絡,這正是形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而處于學習目的和交友目的的學習求知動機和交友聯(lián)絡動機,有一定的現(xiàn)實目的,這種與現(xiàn)實生活接軌的網絡使用動機不易導致網絡成癮問題的出現(xiàn)。通過回歸分析進一步探討相關分析結果,其中虛擬成就動機和心理宣泄動機進入了回歸方程,說明不同網絡使用動機對網絡成癮有預測作用。韓佩凌[4]認為網絡沉迷者在扮演與現(xiàn)實不同角色。周倩認為逃避快感與網絡成癮分數有顯著正相關。他們所說的虛擬社交以及扮演與現(xiàn)實不同的角色體現(xiàn)了虛擬成就動機,而逃避快感則類似網絡使用動機中的心理宣泄動機。一部分人為了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不成功、不開心而在網絡中尋找自身的虛擬價值,從而沉迷于網絡,不可自拔;還有一部分人在生活中個性壓抑、不得志,為了發(fā)泄對生活的不滿、滿足人際渴求,而在網絡上宣泄,并且迷上這種方式,也會造成網絡成癮。因此這兩種網絡使用動機對于網絡成癮傾向的預測性最強。
[1] 孫家紅.大學生網絡使用動機與網絡成癮傾向的關系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6(4):34
[2] 陳偉偉,高亞兵,彭文波.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在浙江省933名大學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7):613
[3] Caplan S E.Problematic Imem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2,18:553
[4] 韓佩凌.臺灣中學生網絡使用者特性、網絡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絡沉迷現(xiàn)象的影響[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