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肯
【近日,復(fù)旦大學舉行了寧肯作品學術(shù)研討會,京滬兩地學者批評家針對寧肯新世紀來創(chuàng)作的四部長篇小說《蒙面之城》《沉默之門》《環(huán)形山》《天·藏》,就獨特性、城市、感性與智性等一些話題進行了研討。寧肯早年在“朦朧詩”影響下寫詩,1982年上大學期間在上海發(fā)表了處女作,后轉(zhuǎn)入散文創(chuàng)作,系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新世紀以來,寧肯一系列長篇小說的問世,給強大的“鄉(xiāng)土文學”占主導(dǎo)的文壇吹來一股都市與異域交互寫作的異質(zhì)之風。
討論會上所有批評家都談到了寧肯的獨特性,認為寧肯的創(chuàng)作雖然一直在文學主潮之外,但內(nèi)在氣質(zhì)與異質(zhì)風格讓人感到他越來越強大地存在。復(fù)旦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稱寧肯是一個介入精神痛苦的作家,“小說里的人物對歷史的劇痛守口如瓶,卻五內(nèi)俱焚。正是這種難以言說的痛苦,導(dǎo)致了整個小說敘事十分特別,與眾不同,讀起來就像是一場巨大的夢魘,似真似幻,閃爍其詞,構(gòu)成猜謎似的敘事特點?!北本┐髮W教授陳曉明則用了“文壇的刺客”形容寧肯,“他的小說太特殊了,和誰都不一樣,他的東西都有鮮明的自己的印記,就像刺客一樣。他用刀雕刻了我們這一代人骨髓的感覺,那種痛感,為漢語小說提供了高度和境界,提供了很多前衛(wèi)的經(jīng)驗,同時留給我們很多的問題,城市怎么書寫?刺客式的寫法無疑是一種?!薄度嗣裎膶W》主編施戰(zhàn)軍用“孤島寫作”一詞形容寧肯,“他的寫作太特殊了,他的每一部作品讀過之后還想再讀第二遍,讀完感覺還很不同,是一種典型的智性寫作。通過寫作他構(gòu)成了自己的巨大的建筑,某種意義,他在孤島上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立他的瑪雅預(yù)言?!睆?fù)旦大學教授郜元寶驚異于寧肯把北京話寫得像詩一樣,“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寧肯其實還是一個詩人,不過是一個躲在小說背后的詩人。這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主體的東西、語言的東西、作家和時代的東西?!睆?fù)旦大學教授張新穎發(fā)現(xiàn),“寧肯的小說世界總是大于他自己,因此他的小說空間顯得特別的大,《天·藏》沒有開頭,沒有結(jié)尾,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無限的小說。敘述上既使你要讀下去,又使你要停下來,這是讀別的小說所沒有的,這也是智性寫作的特征之一?!?/p>
批評家也有交鋒,復(fù)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提醒寧肯,精神體的長篇小說往往具有危險性,會沉溺于理性。而同濟大學教授王鴻生則認為寧肯智性得還不夠,在字里行間可以呼吸到,但還不夠強大,不夠飽滿,還有現(xiàn)實泥濘的糾纏。
按照復(fù)旦大學的傳統(tǒng),研討前一天寧肯做了《文學與遠方》的講演?!?/p>
詩人楊煉寫過一首詩,在大海停止之處,眺望自己出海。這兩句詩很有意思,什么是大海停止之處?大海會停止嗎?毫無疑問,世界任何一個海邊,哪怕是一個伸向內(nèi)陸的小小的港灣,都可看作是大海的停止之處。為什么不說海邊,非說停止之處,這就是詩的表達。詩歌的語言是一種增殖的語言,停止一詞使海邊這個詞動起來,同時也包含了一種反向的意義,即開始。也就是說,當它說出大海停止之處的時候,也說出大海開始之處。這就是語言的增殖。那么一個人為什么要站在“大海開始之處”呢?當然是為了眺望。
眺望自己出海,雖然只有六個字,含義卻越發(fā)豐富。眺望是一個很普通的詞,眺望遠方,眺望大海,這都很好理解,很常見,但眺望自己,而且還眺望自己出海,這可能嗎?眺望是主體,自己也是主體,一個人能眺望自己嗎?當然能,當你把自己當成一個客體的時候,一個他者的時候。把自己當成一個客體是心理常有的現(xiàn)象,這時自己和大海都成了客體,同時大海也就有了主體的意義。這里的海當然不僅僅是實有的海,它還指代了遠方,象征了希望、未來。它是想象與幻想的平臺,詩與白日夢的平臺。某種意義你站在大海邊上,當你意識到大海既是結(jié)束也是開始時,當你把自己當作他者的時候,就是在書寫,就是在敘事,就是講述自己。
就像停止就是開始一樣,眺望自己出海實際也隱含眺望自己歸來。當你是一個少年,你眺望的是自己出海,憧憬自己人生的開始,走向遠方,這時未來什么樣只能幻想,一切都還未知,但是當你眺望自己歸來,你已經(jīng)歷了許多,你年近中年,百感交集,這時你再站在大海邊上是什么心情?這時你雖然還不是作家,但已是一個隱含的作家,這就是文學與遠方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下面我就講講我的出發(fā)與我的歸來,從中你們可以看出文學與遠方有著怎樣復(fù)雜的關(guān)系。我是何時出發(fā)的?或者說一個人是何時出發(fā)?某種意義,人從他一降生就是一種出發(fā),所以我有一個觀點,童年也是一個人的遠方,當你回憶你就是在眺望遠方。因此即使你從未離開過故土,你同樣也有一個遠方,這個我后面可能還要講到。我出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北京,生活在胡同里,我記得很小的時候,要想走出我們的那條胡同都是一件不容易事,我記得那條胡同的盡頭是琉璃廠胡同,琉璃廠胡同又分為西琉璃廠與東琉璃廠,中間隔著一條南北方向的新華街,東琉璃廠胡同的盡頭是大柵欄,大柵欄的盡頭是另一條南北向的前門大街,這一連串的胡同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是相當漫長而又迷人的,我記得大概是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才第一次走完了它。
我的整個少年時代對胡同遠方的穿越有多少次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記得每次歸來我都像是一個從遠方歸來的人。我看熟悉的街巷越來越近,就像游泳者看到了桅桿,船上的人看到陸地,那種激動深深沉淀在我的記憶里,讓我從小就對遠方有一種特別的快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遠方越來越近,那事實上很近的遠方已遠遠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我記得就在我剛上初中不久的某個寒假,我專門打了一張月票,開始了我獨自的乘公共汽車的旅行。那是一種美妙的心理活動異常豐富的旅程,首先因為免除買票,想坐到哪兒就坐到哪兒,我有一種特別的驕傲與放松,快到總站查票時我甚至裝作是一個逃票者,結(jié)果最后我神奇地變出了一張月票,我喜歡售票員大媽那惱火的一瞪,我覺得特別滿足。另外,相對于以往徒步穿越胡同,汽車帶給我的遠方完全不同,胡同消失了,我到了寬廣的大街上,看到高大陌生的建筑,穿過市中心,到了這個城真正的遠方。那時北京出了二環(huán)路差不多就是郊外景象,我看到了河流、莊稼地、地平線上的遠山,我非??謶?,盡管理智上知道是安全的,我坐到頭后也就是坐到總站后可以再坐回來,我有月票,這毫無問題。這是理智,但情感決不會因為理智存在就不滋生恐懼或恐懼性的想象,我不知道公共汽車會把我?guī)蚝畏?,它有沒有盡頭,它的盡頭也許是懸崖,也許是一條大河,也許一下開到地底下去。恐懼的戰(zhàn)栗讓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場本來是好奇的旅行變成了一場越來越驚恐的旅行,但是售票員一查票我的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我知道要到站了,我要返回了,立刻裝作沒票,上演惡作劇,轉(zhuǎn)換之快如同故事、戲劇。
這是七十年代一個十五歲少年真實的故事,這個乘公共汽車旅行的故事說明了什么?說明旅行的過程是一個強烈地意識到自己與他者關(guān)系的過程,而這種關(guān)系正是文學的誕生地。西班牙哲學家奧德嘉·嘉塞曾經(jīng)說過:“告訴我你關(guān)注的地方,我就會告訴你你是誰。”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往往是通過自己關(guān)注的東西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不論我們將注意力投向何方,我們都會被它塑造。你關(guān)注遠方,遠方必定會塑造你;你關(guān)注旅行,旅行必定會塑造你。在這個意義上,奧德嘉·嘉塞進一步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有詩意的工作,人是他自己的小說家,因此生命事實上就是一種文學形式?!?/p>
然而,旅行和遠方還是有些差別,遠方不僅僅是行走,還是停下,是居住在一個你想居住的地方,或者你想探索的地方,甚至是被迫居住的地方。這時的變化就不再僅僅是空間的,更是時間的。這時候,你在一個陌生之地一住就是幾個月,幾年,甚至一生都是可能的。故鄉(xiāng)是怎么產(chǎn)生的?就是由遠方產(chǎn)生的。沒有遠方就沒有故鄉(xiāng),而故鄉(xiāng)一旦產(chǎn)生,便也產(chǎn)生了雙方面的遠方,即:你去的地方是遠方,當你到了那里,住下來,一住就是幾年,甚至一生,你的故鄉(xiāng)也變成了遠方。故鄉(xiāng)對寫作者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強大的鄉(xiāng)土文學中的鄉(xiāng)土作家,像魯迅,像莫言、賈平凹、閻連科、劉震云,哪一個不是在異地寫作的鄉(xiāng)土作家?哪一個不是在遠方抒寫故鄉(xiāng)?還有被迫走向遠方的知青文學,像韓少功、王安憶、張承志;還有右派作家,像王蒙、張賢亮、從維熙,寫了獄中,寫了流放地;還有因求學由小城鎮(zhèn)來到大城市的作家,像余華、蘇童、格非,數(shù)不勝數(shù)。
我的遠方和上述這些我尊敬的同行還不盡相同,我沒有一個生活上的理由,也沒有一個求學的理由,也沒工作上的理由,更沒時代的理由。我只有一個個人的理由,就是想離開。我那時渴望遠方,渴望陌生,渴望一個不同的自己,渴望一個故鄉(xiāng),但我知道如果不離開我就是一個沒有故鄉(xiāng)的人。沒有故鄉(xiāng)的人我覺得是一個單一的人,一個從不知道鏡子為何物的人。我覺得故鄉(xiāng)是一面人生的鏡子,故鄉(xiāng)與遠方互為鏡子,在這樣的鏡子中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你,還有世界;不僅僅是世界,還有你。你和世界隔著遙遠的距離,但你和世界又是同一的。這是我當時想到的,所以我必須離開。這時已到了1984年,這種內(nèi)心需求終于導(dǎo)致了行動。
這一年我在北京近郊的一所中學已任教了一年,學校宿舍后面是一條鐵道,每個夜晚都有火車經(jīng)過的聲音,每次經(jīng)過都提示著遠方。我開始給遠方寫信,最遠考慮到了新疆,正當我費盡周折,與新疆奎屯農(nóng)屯建設(shè)兵團一所中學取得了工作上的聯(lián)系,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北京組建援藏教師隊,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就在這年我跳出了牢籠般的北京,飛向了無比陌生的青藏高原。這樣的遠方,這樣的空間,超出了我的想象。巨大的陌生,巨大的遙遠,可以說是登峰造極。那么,巨大的陌生,巨大的遙遠,會不會創(chuàng)造一個巨大的我呢?或“他”呢?我當時憧憬著自己,也眺望著自己,我那時已知道了高更,知道塔希堤島,知道高更一到陌生的塔希堤島便畫出了驚人之作。此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非?;钴S,他們?yōu)槭裁闯晒??很顯然就因為他們曾有一個遠方。他們的經(jīng)歷令人羨慕,他們的作品盡管描寫的是苦難,但當苦難一旦化為文學的詩意,無形中再次讓遠方成為了召喚。那時我雖然已發(fā)表了一點詩歌,但感到自己生活貧瘠,我覺得到了西藏會完全不同。我覺得既然西藏不同凡響,也會讓我寫出不同凡響的作品,甚至是一鳴驚人的作品。我的想法應(yīng)該說不錯,是一個年輕人正常的想法,并且從現(xiàn)在來看我也確實得到了這個結(jié)果,但當初讓我絕沒想到的是,這一結(jié)果將要延遲了差不多二十年之久。
二十年是個什么概念?是一個由少年變成中年,甚至走向老年的概念,是個眺望自己歸來的概念。有人確實在出海之初,也就是一到西藏,就寫出了不同凡響作品,像馬麗華、馬原,但我不行。藝術(shù)面對生活往往不是正面進攻,但我卻是一個接受正面挑戰(zhàn)的人。我覺得西藏高原既然是以正面的全景的方式震撼了我,我就要表達這種震撼。我希望自己像鏡子那樣映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持久的震撼,結(jié)果我完全消失在自己的震撼中。有時候我一時激動寫出了什么,表達的只是心靈的震撼,我好像一切都寫出了,但就在我落筆的時候,就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一切又都神奇地消失了。文字,剛剛還像蜜蜂一樣飛舞,落在紙上卻像是尸橫遍野,全成了死的,干的。我不明白這是為什么,直到許多年后當我聽到朱哲琴的《阿姐鼓》時才明白了一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西藏給人的震撼很像音樂給人的震憾,我們知道音樂是抽象的,訴諸感覺的,模糊的,心靈的,隱秘的,非敘事的,而西藏恰好全部有這些特征。然而,當時我不明白這個道理,我非常固執(zhí),我認為是西藏的難度導(dǎo)致了我內(nèi)心的巨大的難度,而我又是一個不習慣繞過困難的人。我寫得少,非常困難,完全停頓了,我對困難有一種執(zhí)迷不悟畫地為牢的精神,我非要走通困難不可,非常固執(zhí),固執(zhí)到了愚笨程度。我到西藏是為寫作,結(jié)果西藏反而制約了我的寫作,我差不多被西藏囚禁起來。
這一囚禁就是許多年,差不多有十年,我?guī)缀醴艞壛藢懽?,放棄了西藏,但西藏卻沒放棄我。我記得奇跡發(fā)生在1997年的一天,那時我在北京中央一家部委報紙所辦的廣告公司任總經(jīng)理,這家公司叫北京綠廣告公司,你們上網(wǎng)查查現(xiàn)在還能查到這家公司。那天我驅(qū)車去一家飯店與一家企業(yè)老板談一筆廣告生意,車堵在了東單的銀街,北京最繁華之地。我駕駛的是一輛法國雪鐵龍,原是為越野的,現(xiàn)在卻陷入泥淖。飯店已近在咫尺,可我卻無法抵達。事情就發(fā)生在這最后的幾分鐘里,我的車經(jīng)過一家裝潢考究的音像店,附近還有一兩家,同時放著嚎叫混亂的歌唱。正在這時,我在交通噪聲和混亂歌唱中聽到了一脈高原的清音,我當時不知是《阿姐鼓》,但是非常親切,感到恍惚,感到一種迷失——我的阿姐從小不會說話/在我記事的那年她離開了家/從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一直想到阿姐那樣大/我突然間懂得了她。這歌當時聽得我可以說魂飛魄散,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我覺得遙遠的我要呼喚我。西藏,我曾經(jīng)為了詩歌一直追尋到那里,在西藏高原整整隱居了兩年。那兒的巨大的孤獨和自然界的偉岸曾經(jīng)塑造過我,那兒的雪山和河流磨洗過我的眼睛,二十五歲的我像淬火一樣身體發(fā)藍定型在那里,十幾年來雖在商海人潮中,一切卻都不曾忘記,事實上一切都魂牽夢縈?!栋⒔愎摹反┰綍r空,十分偶然地在商海人潮中一舉照亮我,我覺得身體透明,閃閃發(fā)光。
我決定回到文學上來,我像夢游一樣辭去了令人羨慕的廣告公司的職務(wù),將賬目、車鑰匙以及一切的方便全部放棄。我在文字中重新回到遠方,這時候再寫西藏我發(fā)現(xiàn)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當年的寫作困難奇跡般的消失了,往事紛至沓來,西藏紛至沓來。這時我再次眺望自己,已不是眺望自己出海而歸來,這時大海已不再單純,而是像3D一般有無限豐富變幻的空間。所有的魚都向我游來,一切都身臨其境,一切都信筆拈來?!栋⒔愎摹穼]嬘衅咧?,我用感覺對位寫出了七篇散文。我把它命名為《沉默的彼岸》,發(fā)表在1998年《大家》雜志的“新散文”欄目上,此前我已有六年沒發(fā)表一字作品。這組散文我是親手交給《大家》雜志編輯海男的,我清楚地記得這位另類的女詩人、小說家只是翻了翻,聞了聞,當即拍板,立刻編發(fā)。這里我把這組散文的開頭幾段讀讀,你們聽聽是一種什么感覺,是否我有一種刑滿釋放的感覺,一種歸來的感覺。
這篇散文叫《漂泊》:
從無雨之河開始的漂泊與沉思,到了雪線之上突然中止了,鼓聲從那里傳來。正午時分,火山灰還在紛揚,鼓聲已穿透陽光,布滿天空,沿著所有可能的河流進入了牧場,村莊。所有的陰影都消失了,鷹從不在這時候出現(xiàn),一群野鴿子正沿著河流飛翔。閉上眼,靜靜地躺在濕地和沼澤之中,面對天空,鼓聲,陽光的羽毛。大片的鷗群從你身體上掠過,你擺著手,示意它們不要離你太近。但你的周圍還是站滿了鳥群,它們看著你,看著湖水,看著湖水流線型從草叢和你的身體上滑過。
一個人,躺在隆起的天地之間,有時也在刺破青天的山峰上,就像雪豹那樣。那時積雪在你的體溫下融化,陽光普照,原野的亮草彌漫了雪水。這些淺淺的像無數(shù)面小鏡子的雪水匯成了網(wǎng)狀的溪流,它們打著旋兒,流向不同,不斷重復(fù),隨便指認一條,都可能是某條大江的源頭。
不,不是所有的源頭都荒涼,沒有人煙。
在我的行跡中,生長著巖石,冰川,咕咕的泉水,同樣,也生長出了帳篷,村莊,正午的炊煙。村莊或石頭房子幾乎是從巖石上發(fā)育出來的,經(jīng)幡在屋脊上飄揚,風塵久遠,昭示著時間之外的生命與神話,存在與昂揚。村子太曠遠了,以致溪水擇地而出,從許多方向穿過村莊,流向遠方。桑尼的弟弟,一個三歲的男孩,站在時間之外,在沒有姐姐的牽引下,那時候正走在正午的陽光里。
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孩子,只是走著,時而注視一會太陽。
后面我就不讀了,我簡單講一下這個三歲的男孩。來到門前一條小溪旁,小溪不過一尺寬,但自然界的提示還是不能過去,他站住了,他一無所有,于是蹲下來玩水。他沒有任何玩具,手伸到小溪里,小溪流速很快,水就順胳膊涌上身來,自然界的力量一下讓他跌倒了。他的鞋濕了,他脫下了鞋,于是發(fā)現(xiàn)了鞋。他用小鞋舀水,站起來,倒下,就像他的姐姐汲水的情景。玩了一會或許是累了,小鞋不慎落入水中,一下順流而下漂走了。他沒有追,只是望著,眼睛里充滿了好奇,待小鞋子漂遠看不見了,他蹲下來拿起另一只再次放到水上。小鞋再次漂浮,像船一樣行,男孩跟著跑了幾步摔倒了,再爬起來小鞋已遠去。男孩看看地面,再沒什么了,又看看遠方,這時他簡直就像一尊小銅像。男孩眼里沒有迷茫,只是直瞪著,只是不解,并且無法越過的不解。他還不能思考,但思考已經(jīng)孕育。
這是我住的西藏那個村子發(fā)生的一件真事,這個村子與我教書的學校一墻之隔,那所學校在拉薩的西郊,有一個傾斜的操場,幾排石頭房子構(gòu)成的教室,周邊有田野、牧場、沼澤,穿過村子和一大片山腳下的卵石灘,就到了山上的哲蚌寺。站在村子的高處或卵石灘一塊高大的飛來石上可以看見拉薩河天空一樣的波光。我經(jīng)常在村子在寺院里面散步,遠一點我會走到拉薩河的幾個小支流上,或者干脆走到拉薩河邊,河邊有許多大大小小像浴盆一樣的水灣,有時我會脫光衣服躺到里面,任水鳥鳴叫著圍繞著我飛翔。
在這樣的回憶中,或者說在這樣的眺望中,一個漂泊者流浪者的形象已在我心中孕育成熟,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呢?什么樣的人才能承載我感覺到的西藏?我心中的西藏?我想到了羅丹著名的雕塑作品《青銅時代》,一個走向原野瞻望未來的形象,一個人類意識初醒的形象,或者像老子所說的赤子,即嬰兒之心,我覺得只有這些具有人類學形象的人才能承載我心目中的西藏。西藏是開始的地方,這個人要有開始的味道。我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我塑造了一個叫馬格的人,一個來自大城市的人,一個從中心走向邊緣的人,一個家境殷實卻選擇了流浪的人,一個拒絕一切現(xiàn)存秩序的人。這里我想讀一下馬格剛剛來到拉薩對拉薩的印象,你們看看是否和別人描述的拉薩有什么不同。這是馬格經(jīng)過多年流浪,初到拉薩看到拉薩的情景:
馬格站在拉薩河橋上。四月,流域沉落,殘雪如鏡。城市在右岸上,白色的石頭建筑反射著高原的強光,一直抵達北部山脈。布達拉宮幻影一樣至高無上,神秘的排窗整齊而深邃,仿佛陽光中整齊的黑鍵,而它水中的幻影更接音樂性,更像一架管風琴的倒影。窗洞被風穿過,陽光潮水般波動,能聽到它內(nèi)部幽深而恢弘的蜂鳴。拉薩河靜靜流淌,波光瀲影如一張印象派的海報。是的,這是個音樂般的城市,靜物般的城市。
除了一些寺院呈出著絳紅色調(diào)子,這個城市幾乎是白色的,高音般的白,但細部,比如雕窗則是鮮明的黑,整個看上去明快,抒情,單純,單純色構(gòu)成不同的色塊,簡單,迷人。在馬格看來,這是個童年的城市,積木般的城市,他想起小時曾搭建的那些好看的城堡,想起他在鋼琴上幻想的一個積木城市。但那時他無論如何沒考慮過這么亮的陽光,因此這甚至是一個孩子也無法想象的城市。但白色的拉薩,又的確是一個孩子的城市,多漂亮的陽光,全世界的孩子都應(yīng)在這里與陽光相聚,與河流相聚,以決定他們的城市和未來??梢杂幸恍┌装l(fā)老人,比如輪椅上的老人,推嬰兒車的母親,然后全是孩子。
西藏需要一顆赤子之心、嬰兒之心呈現(xiàn)。因為兩者都是干凈的,我覺得只有干凈才能呈現(xiàn)干凈,只有水才能呈現(xiàn)水。這部小說叫《蒙面之城》,問世于2001年,2002年獲得了老舍文學獎。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會上,我在簡短的獲獎感言上說,除了這部《蒙面之城》,我所有發(fā)表的作品加起來不過幾萬字。會后記者采訪,為什么寫得那么少?我講了我被西藏囚禁的情況。我說我得感謝這種囚禁,沒這種囚禁我不會獲得一顆赤子之心,一個羅丹雕塑那樣的形象。
《蒙面之城》問世五年之后,我又投入了另一場大規(guī)模的有關(guān)西藏的寫作,再次眺望自己,眺望西藏,這就是2010年問世的長篇小說《天·藏》,這部小說為我第二次獲得了老舍文學獎、首屆施耐庵文學獎。如果說《蒙面之城》中的西藏還是一個局部的印象的西藏,那么《天·藏》就是一個全景式的西藏,一個音樂般的西藏,就像我剛到西藏被震撼當時卻無法言說的西藏?,F(xiàn)在我把這個小說的開頭讀一讀,你們聽聽是否有全景的效果,是否有類似音樂的效果?在這個演講即將結(jié)束之際,是否接近了西藏的本體?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開頭是這樣的:
我的朋友王摩看到馬丁格的時候,雪已飄過那個午后。那時漫山皆白,視野干凈,空無一物。在高原,我的朋友王摩說,你不知道一場雪的面積究竟有多大,也許整個拉薩河都在雪中,也許還包括了部分的雅魯藏布江,但不會再大了。一場雪覆蓋不了整個高原,我的朋友王摩說,就算陽光也做不到這點,馬丁格那會兒或許正看著遠方或山后更遠的陽光呢。事實好像的確如此,馬丁格的紅氆氌盡管那會兒已為大雪覆蓋,盡管褶皺深處也覆滿了雪,可看上去他并不在雪中。
從不同角度看,馬丁格是雕塑,沉思者,他的背后是浩瀚的白色的寺院,雪,仿佛就是從那里源源不斷涌出。寺院年代久遠,曾盛極一時,它如此龐大地存在于同樣龐大的自身的廢墟中,并與廢墟一同退居為色調(diào)單純的背景。不,不是歷史背景,甚至不是時間背景,僅僅是背景,正如山峰隨時成為鳥兒的背景。
馬丁格沉思的東西不涉及過去,或者也不指向未來,他因靜止甚至使時間的鐘擺停下來。他從不擁有時間,卻也因此獲得了無限的時間。他坐在一塊凸兀的王摩曾過的飛來石上,面對山下的雪,谷地,冬天沉降的河流,草,沙洲,對岸應(yīng)有的群山,山后或更遠處的陽光,他在那所有的地方。
這部小說長達近四十萬字,有興趣的同學可找來讀一讀。
以上是我離開西藏許多年所描繪的西藏,當年我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時間。我剛才前面也提到了時間的參與,許多處也都談到了時間。這里我想說,遠方,絕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概念,還是一個時間概念。沒有時間參與的遠方是一個沒有生命沉淀的遠方,一個走馬觀花的遠方。為什么旅游文字通常寫不好?也是因為這點。所以,我前面說我是被西藏囚禁起來,某種意義不如說是被時間囚禁起來。囚禁的意義我前面也說了,它使我的西藏變成了一個3D的西藏,立體的西藏,變成西藏本身,使我獲得了一顆西藏之心,赤子之心,嬰兒之心。我為遠方所塑造,為時間所塑造。當年,在大海停止之處,眺望自己出海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少年,當我眺望自己歸來時,我已是一個中年,這里時間與空間是不可分割的,而時間與空間,毫無疑問是文學永恒的對象,是最終要抵達的那個地方。
關(guān)于我所描寫的西藏,是否和別人不同,我想引用一下上海著名的批評家程德培先生一段話,他在評論《天·藏》時曾這樣說道:“《天·藏》的敘述者是一位形而上的思考者。他聰明而饒舌,但給我們講述的卻是沉默的內(nèi)涵;他處理過去仿佛它就是現(xiàn)在,處理那些遠離我們?nèi)粘I畹墓适拢孟袼驮谘矍?。對寧肯來說‘空間’總是慷慨和仁慈的,而‘時間’總是一種不祥的情況。小說力圖向我們展示一種文化的全貌,這種展示既面向我們,也面向與世隔絕的人。無論如何,《天·藏》讓涉足西藏這塊土地的其他作品顯得頗為小家子氣。”程先生這段話有兩個關(guān)鍵詞,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這也正是我所要表現(xiàn)的,我覺得表現(xiàn)西藏必須把它放在一個慷慨的空間和一個不詳?shù)臅r間之中。至于說到別人的“小家子氣”,我覺得似乎不該這么說,別人有別人的特點,但我理解我所追求的那種正面地全景地表達西藏的努力,程先生體會到了,我也覺得特別欣慰。我想,我得特別感謝時間,感謝時間對遠方的參與,沒有時間遠方難以成為文學的表達。
最后我想再次提到楊煉的詩,并把這首詩送給大家:
在大海停止之處,眺望自己出海
在大海開始之處,眺望自己歸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