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摘 要:好畫的標準: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形神兼?zhèn)洹?;藝術作品應該是大眾化的。
關鍵詞:好畫;標準;內容與形式
什么樣的畫才堪稱是好畫呢?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三個
標準。
一、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
形式是指作品的結構方式和藝術語言,諸如線、形、光、色、媒介材料等。藝術語言有抽象和具象之別。內容是指作者選取提煉或虛構進入藝術作品的客觀現(xiàn)實生活及作者對它的主觀評價。即內容包括題材和主題兩個方面。形式和內容統(tǒng)一于美術作品中,沒有缺少形式而只有內容的作品,也不存在沒有內容只有形式的繪畫作品。就像寫文章一樣,如果只知道怎么寫(形式),卻不知道寫什么(內容),或者只知道寫什么,卻不知道怎么寫,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的,畫畫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形式和內容達到完美統(tǒng)一的畫才是一幅好畫??v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都做到了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成為具有永恒魅力的優(yōu)秀經典之作。中國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是形式和內容相統(tǒng)一的作品。該畫從內容上看是反映唐代宮廷貴婦悠閑自逸的生活。同時暗示出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為了進一步表達出這一主題,作者在形式上做了巧妙的處理:全畫共有6個人物,5個貴婦和1個侍女,這5個貴婦雍容華貴,穿絲披綢,“薄羅凝脂透肌膚”,她們有的提一下衣領,有的在逗猧子狗,臉形都顯得豐碩,突出唐代宮廷貴婦的富足生活,反映唐人對婦女“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為了不使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間斷,作者又用猧子狗、辛荑花把人物聯(lián)系起來。這一巧妙的處理,不能不使人對作者的別具匠心驚嘆不已。
任何一種藝術作品都具有內容和形式,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體,但這并不是說二者在作品中平均分配。相反,內容和形式在作品中應該根據(jù)作品表達的需要各有側重。一般來說,具象的、歷史題材的風俗畫等側重于內容的表達,形式為內容而服務;而一些抽象的作品則注重于形式的表現(xiàn),如:作品《江流》《怒濤》(初中美術教材第二冊第1課《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等。這時內容依據(jù)形式而存在。
二、“形神兼?zhèn)洹笔瞧吩u美術作品的標準
“形”:是指作品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諸如相貌、形體、表情、動作等。
“神”:是指形象的內在精神氣質。如:精神、性格、氣質等。
一個平時勤奮好學、活潑開朗的同學在打瞌睡時被老師拿相機拍下來,這時教師拿著相片問其他同學:照片上的人物形象到底像不像生活中的那個同學。這時一定會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部分人說像,當然也會有人說不像。說像者是從形的角度出發(fā),說不像者,是從神的角度考慮。這樣一來,這個同學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只有達到形和神的高度統(tǒng)一,即“形神兼?zhèn)洹保攀且粋€完整的人,才是美的。推而廣之,美術作品中的形象也只有達到形和神的統(tǒng)一才是美的。
三、藝術作品應該是大眾化的,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其目的應該是讓欣賞者通過欣賞作品,達到和自己心靈上的溝通,從而引起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心靈上的共鳴,正所謂以高尚的情操鼓舞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感染人。美國畫家馬格里特認為,如果你對他的作品感到好奇卻又說不出是什么意思時,他便成功了。因為連他自己也說不出自己畫的是什么意思。其實我并不欣賞這種觀點,我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是為大眾服務的,應該考慮普通大眾的接受能力,過多地玩什么新花樣,只能讓人感到莫名其妙,故弄玄虛。美國20世紀以來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新潮藝術,比如,波普藝術、行為藝術、偶發(fā)藝術等,其中就有許多荒誕無聊的因素,比如,偶發(fā)藝術,導致了一批盲目追新的年輕人流于形式,誤入歧途,讓人貽笑大方。
總之,實踐是檢驗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只有經得起檢驗的作品,其優(yōu)秀的魅力才越發(fā)光彩照人。
(作者單位 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