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鑫 博士生(武漢大學 武漢 430072)
世界經濟共同周期是一種經濟波動現象,是將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作為一個個具有理性的個體而組成的整體,具有階段性特征及協同性特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國家之間存在經濟周期的共振現象,也存在經濟波動的傳播行為。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度的逐步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賴不斷加深,為此有必要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以及不同代表國經濟間的波動關系進行計量分析?;诖?,本文通過多個國家和較長時間跨度的分析證實了中國經濟周期特征,發(fā)現了經濟發(fā)展趨勢的協同性和隱藏于國家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從而為準確地把握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的規(guī)律性和特征性,為做出更好的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圖1 中國與世界經濟波動同步性比較圖(1978-2008)
為了研究分析中國經濟發(fā)展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特征,本文中中國經濟增長率所采用的數據以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為起點,截至2008年,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世界經濟增長率數據來源于歷年《國際統計年鑒》;樣本國選擇不同發(fā)展階層、不同地區(qū)的國家,本文主要選擇美國、日本、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巴西和南非作為樣本國,樣本國家數據除美國外全部來自世界銀行WDI 數據庫,時間跨度從1978到2008年,都以2000年不變美元計算,美國的數據來自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網站。
表1 我國與世界經濟周期分時段平均相關系數表(1978-2008)
針對中國經濟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不同發(fā)展特征,本文利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分別進行計算、比較與分析。
方法一:滾動相關系數法。該方法是基于固定樣本長度的滾動相關系數法來使用分析,本文主要使用該方法計算出滾動相關系數,進而分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周期之間的動態(tài)相關性。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假設i國的經濟共同周期的指標序列是{sik},j國的經濟共同周期的指標序列是{sjk},在樣本范圍內的滾動相關系數定義如公式1所示: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變量。
方法二:交叉相關分析法。該方法是基于兩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本文主要使用該方法計算中國與另一樣本國間的經濟發(fā)展相關系數,分別計算多個不同的樣本國數據,根據交叉相關系數大小進行排序比較進而分析出在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與中國相關度高、中、低的國家類型(規(guī)定交叉相關系數大于0.7的為高相關度國家,交叉相關系數在0.4至0.7之間的為中相關度國家,交叉相關系數在0.4以下的為低相關度國家)。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假設中國經濟變量組為U,樣本國經濟變量組為V,利用數學方法分別對這兩組變量進行線性組合,把這兩組變量化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即令 x=(U1,U2,...,Um),y=(V1,V2,...Vn),計算x和y之間的交叉相關系數r,則標準化U和V的相關系數定義如公式2所示: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變量,R為變量間轉化的常數。
在世界經濟共同周期中,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協同性。所謂協同性,是指世界各國的經濟周期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出現的經濟行為的同步性,表現為一個國家與該整體經濟活動所呈現出來的經濟波動,各個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存在經濟周期的共振現象,還存在經濟波動的傳播行為。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中國與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同性,本文從定量的角度,運用中國與世界經濟相關系數分析,采用滾動相關數法,考察二者間的相關性。
首先,針對特定的數據來源,繪制從1978-2008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率與世界經濟增長率曲線圖,如圖1所示。
通過圖1中的波動振幅變化規(guī)律可知:從宏觀上看,世界經濟周期的波動位勢比中國的穩(wěn)定,這是因為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具有更大更高的提升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資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從微觀上看,中國的波動變化規(guī)律是先動蕩后穩(wěn)定,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還在探索經濟發(fā)展之路,故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具有動蕩性。但發(fā)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逐漸強大并形成自己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故具備穩(wěn)定的經濟發(fā)展趨勢;世界經濟在1994-1998年出現大的波動是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衰退。
圖2 中國與世界經濟周期滾動相關系數圖(1978-2008)
其次,利用方法一的滾動相關數法,計算出中國與世界經濟相關系數值,繪制成表格與圖形如表1和圖2所示。
由圖2 可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滾動相關系數一直在0.5左右波動。在1997-2001年期間相關系數是負值,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當時正是體制轉軌以及國有企業(yè)改革最艱巨的時期,另一方面是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引發(fā)的諸多國家的經濟動蕩,使得這段時期兩者之間的經濟周期的相關程度是負值。進入21 世紀之后,兩者的滾動相關系數又突然升高了。因此,總的來看中國與世界經濟周期的相關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從研究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協同性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經歷了由強到弱,再逐步轉強的過程,中國經濟的持續(xù)性比世界經濟稍強,但中國經濟的波動幅度較大且滯后于世界經濟波動,對世界經濟存在較強的依賴性。
在世界經濟共同周期中,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的第二個特征就是差異性。所謂差異性是指國家之間經濟波動的非同步性,可以用不同國家的發(fā)展經歷的跌宕起伏來理解。通過對差異性的研究可以進行類別的歸類,同時為把握國家今后經濟發(fā)展的方向提供依據。
本文選取的樣本國有針對性的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亞洲國家和非亞洲國家兩大類,分別考察這些國家在我國改革開放推進階段(1978-1992)、改革開方深化階段(1993-2008)的同步相關性。根據特定的數據源,利用文本方法二交叉相關分析法公式依次計算中國與各個樣本國之間的相關系數,具體的數據見表2與圖3。
通過對圖3的觀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表2 中國與樣本國間的經濟發(fā)展相關系數(1978-2008)
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美、英、日)、發(fā)展中國家(馬、新、巴、南)周期的同步相關性呈現不同的類型,在1998年前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周期的相關性高于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周期相關性,總體而言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周期的同步性高于與發(fā)達國家周期的同步相關性,并且在2000 年以后差異性更加明顯。
中國與亞洲國家(日、馬、新)經濟周期的相關性逐漸增強,而與亞洲以外國家(美、英、巴、南)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下降。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政治上重視亞洲國家、經濟上地區(qū)一體化程度提高的事實。中國的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向具有很大的區(qū)域性特點,中國與亞洲地區(qū)經濟周期協同性現象確實是存在的,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的經濟數據,重點研究分析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共同周期下的協同性和差異性兩種特征,并對出現該特征的原因做相關分析,同時也為中國經濟所處于的位置及發(fā)展趨勢做好相關依據。具體結論如下:
第一,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周期高度同步且協同性在增強,與發(fā)達國家周期協同性在減弱。第二,中國經濟周期逐漸從過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過渡,周期持續(xù)時間不斷延長,波動幅度減緩,波峰和波谷的位勢從高位型向中位型轉變。第三,為了避免經濟波動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觀調控仍會以微調為主,調控手段將多樣化,調控重點逐漸從總量調控向結構調整轉變。
圖3 中國與樣本國間的經濟波動相關圖(1978-2008)
1.薛敬孝,張兵.論東亞地區(qū)經濟周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J].南開經濟研究,2001(4)
2.王海紅.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協同性特征的測算[J].統計與決策,2012(11)
3.宋玉華,周陽敏.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同性與非協同性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3(12)
4.劉金全.投資波動性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3(4)
5.蔡莉萍.我國經濟周期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J].科學決策,2005(11)
6.劉恒,陳述云.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態(tài)勢[J].管理世界,2003(3)
7.方明.中國經濟周期的獨特性[J].宏觀經濟,2008(10)
8.賀書鋒,郭羽誕.中國經濟周期的國際協同性與群體差異性— 1960-2007[J].國際貿易問題,2010(3)
9.宋玉華,方建春.中國與世界經濟波動的相關性研究.[J].財貿經濟,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