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兵
勝金店墓地位于吐魯番市勝金鄉(xiāng)勝金店村南郊、勝金鄉(xiāng)水庫與火焰山之間的坡地上。墓地南面為火焰山,北面被舊的東西向312 國道切斷。2007 年春夏之際,312 國道吐魯番—鄯善段復線工程隊在修路施工時,挖掘機在山坡上無意間挖出人骨和器物。墓葬保存相當完好,沒有發(fā)現(xiàn)盜墓痕跡。由于墓地有坡度,歷年洪水沖刷所夾帶的泥沙在墓地上積滯,等于每次洪水都給墓地留下新的保護層,所以墓葬完好無損的保存了下來。第二年,由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開始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保護。
墓地所處火焰山一帶,沙質(zhì)的土層,干燥少雨的氣候,使難以保存的木質(zhì)品、毛皮制品等有機物均完好無損地悉數(shù)保存下來。發(fā)現(xiàn)了大量完整而新鮮的小麥,世界上最早的假肢,奇異的木床罩和男女不同的木冠飾,以及精美的絲織品等并出土了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
勝金店墓葬型制分為三種,基本涵蓋了吐魯番盆地史前墓葬的所有形制。第一種長方形豎穴二層臺墓(A 型)。木棚蓬蓋物搭建在二層臺上,此墓數(shù)量甚少。第二種長方形豎穴土坑墓(B 型)。直壁,墓口與墓底長、寬相仿。木棚蓬蓋物直接搭建在墓口上。第三種長方形豎穴偏室墓(C型),豎穴口窄長,墓底部順長邊留臺階,再向臺階對面掏挖成墓室,墓室橫切面呈靴形。在墓口處向下斜搭成排的木梁封堵墓室。木梁上面鋪毛氈或草席,再覆蓋植物秸稈,填土。大多數(shù)C 型墓還用同樣的方式在墓道上口即地面上重復搭建棚木,鋪蘆葦編織的簾子,覆蓋植物秸稈,用黏土和成泥后鎮(zhèn)壓。
該墓地葬式主要為單人葬、雙人葬兩種。雙人葬大多數(shù)為夫妻合葬墓,另有少數(shù)同性合葬墓現(xiàn)象。墓葬中少量墓除了早期被盜擾外,還有一部分墓葬尸骨凌亂,應是墓室中早期進水使尸骨移位。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側(cè)身屈肢葬極少。仰身屈肢葬很有特點,上肢微內(nèi)曲,雙手搭在腹部。下肢上屈,雙膝外側(cè)各用一根粗蘆葦桿支撐住雙腿。
葬具主要是長方形四腿木制尸床。長方形邊框中有兩條豎木和兩條橫木連接,四角各有一只短腿,它們之間都用榫卯接合。木框上面鋪排細木棍或柳樹條用皮繩綁緊,在5 座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長方拱弧形床罩,床罩是用牛皮條和細柳枝捆扎而成,罩上覆蓋毛氈。其中兩件保存基本完整。在吐魯番盆地、新疆乃至中亞地區(qū)古墓葬中尚屬初次發(fā)現(xiàn),世界也未見報道。9 號墓葬里發(fā)現(xiàn)的床罩是用帶毛的牛皮條和柳樹枝捆扎而成的。床罩底座木棍較粗,用榫頭卯眼接合成長方形木框。從床罩上覆蓋著毛氈來看,床罩的樣式有可能代表著墓主人生前所居住氈帳的形式。這也可能是木棺最早的雛形,由此導致木棺的流行。有木床的墓在整個墓地相對比較少,大多數(shù)墓葬僅在墓底鋪細沙和植物莖桿。
墓地出土的陶器多為素面,其中彩陶較少。有的陶器外施紅色陶衣,打磨光潔,器物造型十分規(guī)整。器型主要有杯、碗、缽、壺、盆、雙耳罐等。木器器型主要有:碗、杯、盤、缽、豆、桶、刀鞘、簮、錐、扣、橛、紡輪、紡線軸、弓、箭、鐮刀柄、拐杖、冠飾、假肢等。冠飾木質(zhì)冠飾奇特而且多樣,13 號墓的一件通體用簿木板加工粘合而成,呈四方長筒狀,中空。下端有雙小孔,插入木銷釘,固定一枚安裝在筒中的木條。木條為一細長方體,上面有條形孔,并纏繞頭發(fā),以茲便將木冠飾固定在頭頂上。這樣的木冠飾為成年男性專用。用于成年女性頭上的冠飾有兩種,其一是與上述男性相同形狀的裝飾性器物,32 號墓的一件是用整塊生牛皮縫制,后面安裝2 根起支撐固定作用的檉柳棍,從底部一直延伸到頂端。牛皮筒從后面縫合,連尾鰭一起包緊粘牢在兩根檉柳棍上。出土時置頭頂部。還有另一種冠飾,下部呈圓筒形,用薄木板彎曲粘貼成。頂蓋與圓筒組裝在一起,口微敞,口沿上有兩段突起,像一個倒扣的木桶。桶頂兩側(cè)分別安裝一根直徑3 厘米、長40 厘米微曲的圓木棍,并向兩側(cè)叉開一定角度。通體外包羊皮,上述類似的冠飾都有多件,它們的基本形態(tài)和用途、用法也相同。
出土金屬器物有鐵刀、鐵帶鉤、銅刀、銅耳環(huán)、金耳環(huán)、金質(zhì)動物紋飾等。皮質(zhì)品主要有皮靴、皮扣、板指、護套、刀鞘、弓袋箭囊等。13 號墓所見絵有圖案的羊皮畫,呈長方形,四周用黑框?qū)嬅娣殖伞盎亍弊中蔚膬刹糠?,在兩個框內(nèi)緊貼框的邊線,彩繪有紅黑相間的簡單的連續(xù)圖案。女性墓主人身上臉上蓋有錦,男性墓主人皮褲的雙膝位置刺有鏤空精美圖案紋飾。木柄銅鏡正中鑲嵌銅片現(xiàn)已成碎片,背后有鈕,上穿有繩子。小木桶口部有蒙皮一直包裹至底部,底涂黑像是木鼔。皮質(zhì)耳杯制作精湛,通體繪有圖案,皮帶帶面鑲紅絹,帶扣為角質(zhì),呈圓角長方形。
成套的弓、箭和弓套箭囊(古稱韜箙、帳,俗稱弓箭袋)是勝金店墓地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又一個亮點,使人嘆為觀止。24號墓的弓套箭囊出土時用自帶的皮帶懸系在墓室口木蓋板上。弓套箭囊十分豪華,用皮條縫綴在一起,細皮帶頭上有牛角制成的5 厘米長的精致角扣,可與寬皮帶連結(jié),因此可背在肩上或系在腰間。弓套用羚羊皮縫制,呈梯形。箭囊實際上是兩個圓筒,一長一短,箭保存在帶蓋的筒內(nèi),將要用時把箭放入無蓋的短筒中,箭尾向上露出一截,偶然要用時方便。弓為反曲的復合弓。這里的弓不僅個體大和強勁,而且加工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
小麥的大量種植,在7 號墓葬,考古人員清理了表層的泥土后,發(fā)現(xiàn)厚厚的麥稈數(shù)量讓我們驚訝。這些麥稈足有10 厘米厚,有的麥稈上還有完整的麥穗, 呈金黃色,其新鮮程度如同剛剛從地里收割一樣。在麥稈下面是15 到20 厘米的駱駝刺,下面才是完整的墓葬。這些麥稈是用來充當鋪蓋墓葬的填充物的。聯(lián)想到在該墓地其他墓葬里出土的石磨盤和木鐮刀,我們認為:“小麥在當時的吐魯番盆地已得到大面積種植。這一時期有可能是該地區(qū)古代民族從游牧向農(nóng)耕逐漸轉(zhuǎn)型的時期?!币驗閯俳鸬曛車叵滤Y源豐富,具備大面積農(nóng)業(yè)種植的條件。
假肢發(fā)現(xiàn):考古人員在2 號墓葬發(fā)現(xiàn)一件看似木槳的東西,引起人們的猜測,一時無法確定它的具體用途。當同一墓葬中一根左腿臏骨、股骨和脛骨長到一起并呈80 度角的病骨被發(fā)現(xiàn)后,我們才明白:這是假肢。病骨的出現(xiàn)說明這個墓葬的主人是瘸腿,必須依靠安裝假肢才能行走,這反映了姑師人的生活智慧。假肢是由楊樹木做的,上面系了牛皮繩,兩邊各系有7 個穿皮條的孔,頂端有兩孔,可能是為了固定在腿部上下活動方便,有可能上端還有皮套,便于手控行走。假肢的上部與大腿接觸的部位磨損很厲害,說明它曾長期伴隨主人的生活。最奇特的是假肢的腳底的構(gòu)造。它呈圓柱形,頂端有一個砍削過的牛角,上面又固定了一個馬蹄,顯然是為了下地時增加附著力和耐磨性,在雨雪天氣還能起到防滑作用。據(jù)查閱相關(guān)資料,此前國外只出土過一件腳趾假肢,且年代比勝金店近得多,由此認為這個假肢是全世界時代最早的一件。
木床罩的使用:出土的木床罩中,有2 件保存基本完整。床罩為長方拱弧形,用帶毛的牛皮條和柳樹枝捆扎而咸。底座木棍較粗,用榫頭卯眼接合成長方形木框,在木框長邊上各鑿出5 個卯眼,插入5 根拱弧形的柳樹枝,用4 根豎向的長木條與拱弧形的柳樹枝等距交叉固定,形成正方格。床罩上覆蓋著毛氈。由于制作時牛皮條和柳樹枝都是濕的,干后整體變形扭曲。這種長方拱弧形床罩,在吐魯番盆地、新疆乃至中亞地區(qū)古墓葬中尚屬初次發(fā)現(xiàn),世界上也未見過報道。
木器的演變:出土木器所占比例很大,個別墓葬出土隨葬品均為木器,器型也較豐富,加工制作工藝精湛。并且掌握打磨、鉆孔、雕刻、榫頭卯眼和拼接等技術(shù)。木器種類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勞動生產(chǎn)工具、狩獵工具等。說明當時社會勞動已經(jīng)有了明顯分工,有相當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yè)木器加工業(yè)等勞動。
絲織品的發(fā)現(xiàn):墓葬中出土很多絲織品殘片,質(zhì)地分絹和錦。顏色有黃、綠、藍等。這是吐魯番盆地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絲織品實物之一,由于墓葬潮濕,保存不太好,許多精美的絲織品腐爛成碎片。
此次搶救性清理工作取得重大收獲。從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來分析,與吐魯番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姑師文化(車師文化)中的墓葬形制同類器物很相似,有著強烈的共性,說明其文化性質(zhì)相同。根據(jù)碳十四測定,這批墓葬距今在2050 年至2200 年之間。墓地使用150 年左右,該墓時代應為西漢時期,勝金店墓葬的墓主人應屬于姑師人。當前對姑師文化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此次勝金店墓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姑師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提供了許多新的珍貴資料,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