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同發(fā)
去年四五月間,筆者應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邀請,在臺作一個月學術訪問。期間,專程拜訪了東亞所前所長魏艾教授。老朋友見面,自有說不完的話題,而聆聽魏教授一番既親切又幽默的談話,不啻是一種賞心悅耳的享受。
魏教授曾獲美國塔虎滋大學法律暨外交學院碩士、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歷任《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研究員、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經濟組副召集人。對于他多年來在兩岸教育交流方面所作的貢獻,以及在經濟、金融研究方面的造詣,筆者早在三年前就有為文的沖動,這篇小文延宕至今,謹表達一份遲到的發(fā)自內心的敬意。
魏艾教授在兩岸交流方面,可謂身體力行,不遺余力。筆者與魏艾教授相識,大約是在1999年臺北中華民族團結自強協(xié)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十多年來,隨著相互交往不斷深入,友情亦愈加淳厚。
2002年8月,筆者邀請魏艾教授來天津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作學術交流,天津社科院副院長兼東北亞研究所所長易明研究員、副所長信金愛等出席座談。雙方就各自研究領域、課題及研究所的發(fā)展狀況作了溝通,并就兩所合作達成初步共識。晚間,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錦坤、副院長易明會見并宴請魏艾教授。李錦坤院長上月底在臺北出席“中華民族團結自強學術研討會”時,與魏艾教授在圓山大飯店剛剛見過面,此次在天津再度會面,彼此都感到十分親切,并希望繼續(xù)加強雙方的學術交流。
2008年,臺灣夏潮基金會審查通過筆者一項有關中華文化的研究計劃,并提供相應的研究費用,只是基金會囿于自身每年的邀請額度,希望研究者能自行找一邀請單位。于是筆者給政大東亞所魏艾教授發(fā)去信函,雖然私忖兩所在研究方向上比較相近,但對于這么一件事關赴臺的大事,心中仍然沒底。未料魏教授很快就回函,并且委由得力助手專門承辦此事,使得筆者能在預定時間順利入島,完成相關的研究計劃。這件事一直讓筆者銘記腦海,并心存感激。
魏艾教授(右)與本文作者(2012年,臺北)
2012年初,筆者給魏艾教授發(fā)去電子郵件,談了三件事。一件是天津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主辦之《東北亞學刊》獲準公開出版發(fā)行,希望一向致力于此研究、成果卓著的魏艾教授及所內同仁,能不吝賜稿。另一件是筆者在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辦之《黃埔》雜志辟有人物專欄,著力介紹臺灣學術文化界知名人士,素仰魏艾教授在兩岸交流方面用力甚勤,盼能在《黃埔》作一介紹。還有一件是筆者有一臺灣與中華文化研究計劃,已經夏潮基金會董事會通過,唯仍要求受訪者自己尋找邀請單位。而這一次筆者更“得寸進尺”,希望能讓老伴也有進島體驗的機會。
很快,筆者以為難度最大、最不可能辦成的第三件事,在魏艾教授的斡旋下,竟迎刃而解。所以去年四月筆者一抵臺,首先第一樁事情就是去拜訪魏艾教授。魏艾教授欣然同意做東為筆者接風,地點就選在繁華忠孝東路著名的欣葉餐館,還找了幾位學生作陪。席間,大家把酒言歡,主人天南海北,天文地理,無所不曉,無所不談,把大家說得前倒后仰,樂翻了天,最后還不忘給筆者老伴特別要了一份南方人喜歡的糯米點心帶走。一位大陸同學說,魏艾老師“將冷幽默發(fā)揮到極致卻又不失學術風度”,評價真的很到位。
這里還要提及一個小插曲。據筆者了解,1988年9月,鄧小平會見魏艾兄長、臺灣政治學者魏萼,兩人曾有一段關于四項基本原則的著名談話,魏萼也是極少數(shù)有機會與當代中國最具決策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鄧小平兩度對話的臺灣學者。筆者曾想對魏萼教授作一訪談,魏艾教授也答應幫忙聯(lián)系,后因魏萼教授身體不適,又不在臺北市內,只得很遺憾地作罷。
魏艾教授在政大校內,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師,曾先后獲得10年期與20年期“資深優(yōu)良教師”榮譽,以及20年期與30年期的“服務獎章”;校外則多次獲得“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和乙種研究獎勵。倘若深究起來,在“資深優(yōu)良教師”及“服務獎章”里面,其實也包含了他對兩岸教育交流的良苦用心與巨大貢獻。下面,我們從人民大學學生處和港澳臺辦公室聯(lián)合主辦、政治大學東亞所承辦的2012年2月“冬季臺灣交流研習營”活動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研習營一行有23 名師生,在10 天行程中,先后訪問了政治大學和臺灣大學。在政大,主持該項活動的東亞所魏艾教授和邱坤玄教授、王信賢副教授分別以“臺灣經濟發(fā)展的回顧與前瞻”、“從臺灣角度看美中臺三邊關系”和“臺灣政治發(fā)展與兩岸關系演變”為題,從不同角度闡釋兩岸不同的歷史變遷和發(fā)展現(xiàn)狀,其新穎的分析視角、嚴謹?shù)乃季S邏輯和輕松的授課氛圍,使祖國大陸同學對兩岸特別是臺灣的發(fā)展有了較為宏觀的了解。
在臺大,研習營一行訪問了學務處,并與臺大學生代表就學生自治、兩岸高校社團發(fā)展和課外活動、陸生赴臺學習等主題座談交流,使兩岸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對岸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各自的成長關切。
研習營一行在故宮博物院參觀時,恰與正在臺灣進行訪問的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邂逅。郭市長詢問了同學們赴臺學習交流的心得,并希望大家在臺灣學有所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和搭建青年友誼橋梁作出貢獻。
研習營在交流和訪問過程中,兩岸同學結下了深厚友誼。
除研習營的活動外,東亞所舉辦的“北京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系列活動也很有意思。東亞所魏艾教授主持一個座談,政大學生與來自祖國大陸的交換生、學位生及臺生分享兩岸的學習、生活狀況差異與因應對策,并圍繞陸生來臺學費、健保、獎學金、戶籍限制等具體問題,展開了實實在在的交流與溝通。
魏艾教授更經常到祖國大陸訪問,幾乎每年都有一二次,甚至更多。有時是以政大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身份,有時是以政大東亞所教授身份,有時是以兩岸發(fā)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身份,有時是以臺灣華南金控董事身份,或率教師訪問團,或率學生研習營,或率中國國民黨青年菁英參訪團,或率海西經貿考察團,不停地奔走于兩岸,與祖國大陸諸多高校、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座談、交流、參訪、洽談,充分展現(xiàn)其兩岸教育交流踐行者的勃勃英姿。
魏艾教授熱心兩岸學術交流,可以這么說,他就是改革開放30年來兩岸學術交流的一位見證者。我們從他參加兩岸學術研討會的30 余篇論文,尤其是近幾年的與會論文中,可以得到一些印證。
在中華歐亞基金會、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他提交論文《十年來兩岸經貿關系的演變與評估》(2006年);在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他發(fā)表論文《由“小三通”成效規(guī)劃兩岸經濟整合的合作模式》(2007年);在廈門大學舉辦的海峽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學術研討會上, 他提交論文《臺灣農產品登陸及兩岸農業(yè)交流與合作》(200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兩岸和平發(fā)展論壇上,他發(fā)表論文《兩岸建立經貿關系正?;瘷C制的機遇及問題》(2008年)等,在在顯示他對兩岸經貿研究的特別關注。
還有在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中美經濟學會聯(lián)合舉辦的第五屆中美經濟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他發(fā)表論文《中美經貿摩擦的政經意涵及其經濟影響》(2008年);在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主辦的兩岸經貿合作研討會上,他發(fā)表論文《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下的兩岸經貿關系》(200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主辦的后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時期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學術研討會上,他提交論文《后ECFA 時代兩岸經濟合作的選擇方向》(2010年)等,以國際大視野關照大陸經濟問題,別具新意且意涵深刻。
魏艾教授為上海對外經貿學院研究生作題為“現(xiàn)階段海峽兩岸經貿關系與展望”講座,展示其兩岸學術交流一個新面向。他回顧了兩岸幾十年來經濟、政治、貿易的合作歷程,分析了兩岸合作關系的現(xiàn)狀,提出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臺灣應學習大陸所采用的一些刺激經濟發(fā)展的舉措,贏得了現(xiàn)場許多共鳴。講座后,在座研究生就陸客赴臺旅游、陸生赴臺學習等情況與魏艾教授進行了討論;學院領導則就兩校教師交流、學生赴臺研修及科研合作等方面與他進行洽談,并達成了合作意向。
魏艾教授的學術考察同樣卓有成效。2010年春,他與國民黨中常委、兩岸發(fā)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丁守中一行11 人,組成臺灣海西經貿考察團,考察福建洪寬工業(yè)村。此前,他應福建省邀請率臺灣“海西經貿考察團”一行20 人至福建考察時,作為兩岸發(fā)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臺灣華南金控董事,他希望華南金控能夠盡快入閩。 時任福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梁建勇表示,歡迎華南金控與福州金融業(yè)合作。 一年后,福建海峽銀行就與臺灣華南銀行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
魏艾教授是中國經濟發(fā)展史、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以及中國財政、外貿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著述甚豐,無論論文、專著還是研究報告,其研究主軸始終是大陸經濟,并且對其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
從1975年發(fā)表《臺灣對日貿易的經濟分析》始,魏艾教授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00 余篇。以去年一年的粗略統(tǒng)計,即有《2012年前三季大陸經濟情勢及調控政策走向》、《從兩岸關系民意調查看當前兩岸關系互動形勢》、《當前大陸經濟情勢及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走向》近20 篇,篇篇都緊扣大陸經濟脈動,為其把脈,作出判斷,提出建言。
學術專著有《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績效評估及其影響》(1990年)、《中國大陸研究概論》(1992年)、《中國大陸經濟發(fā)展與市場轉型》(2003年),以及與人合著之《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復合體系之理論與實踐》(2008年)等。 另有專著篇章若干,如:《國際金融危機的起因與各國因應策略》(2010年)、《中美經貿摩擦的政經意涵及其經濟影響》(2009年)、《中國大陸的財政體制與政策》(2003年)等,其研究有深度,理論有創(chuàng)意,令人耳目一新。
研究報告部分有《大陸經濟及金融情勢分析》(2011年)、《中國經濟成長隱憂對臺灣經濟沖擊之剖析》(2011年) 、《中共“十一五”規(guī)劃之檢視與“十二五”規(guī)劃之影響評估》(2010)、《強化陸資來臺投資之研究》(2010年)、《中國大陸區(qū)域經濟問題研究計劃》(2007年) 、《從產業(yè)群聚理論探討臺商在長三角的投資:投資動源及其經濟影響》(2007年)、《鄉(xiāng)鎮(zhèn)財政變革與地方治理之研究:以杭州地區(qū)為例》(2007年)等,這些研究報告在其著述中同樣精彩紛呈,且深深觸及祖國大陸經濟治理之脈動,具有實際應用的功效。
魏艾教授指導的碩博士論文,例如,《國家科技政策與產業(yè)發(fā)展:中國TET-LCD 產業(yè)個案研究》、《解決中國流動性過剩途徑:投資行為研究與金融市場改革》、《中國大陸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土地及房地產政策研究》等,我們從中也不難窺見他對中國經濟研究的精深老到。
中共十八大后,面對兩岸關系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魏艾教授表示,推動制度化的兩岸經貿協(xié)商機制和加強文化交流,可為建立政治互信鋪陳良好的環(huán)境,是現(xiàn)今兩岸關系的重要課題。預計今后幾年,經貿和文化交流合作仍是兩岸互動關系的主軸。我們細讀魏艾教授《中共“十二五”規(guī)劃的政策意涵及其問題》和《“兩會”后大陸經濟政策走向及其意涵》兩篇新作,可以看出他把握主軸的拳拳之心,以及對大陸經濟未來發(fā)展的無限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