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楓
(浙江省紹興縣中心醫(y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筆者近期對31例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復方黃連滴耳液治療,療效較好?,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61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耳鼻喉門診收治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按文獻[1]相關(guān)標準確診,且均CT、乳突X線片檢查確診,已將乳突、鼓竇區(qū)骨質(zhì)破壞及膽脂瘤形成者剔除。61例患者外耳道均有膿性分泌物,聽力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鼓膜檢查鼓膜穿孔4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兩組。中醫(yī)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 11~50 歲,平均(25.52±9.30)歲;病程 6~14 d,平均(7.12±1.83)d。西醫(yī)組 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 10~52 歲,平均(26.33±10.20)歲;病程 5~14 d,平均 (7.42±2.13)d。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 西醫(yī)組給予羅紅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氯霉素滴耳液2~3滴,每日3次。中醫(yī)組給予復方黃連滴耳液滴耳(取甘油500 g,黃連、生大黃各100 g,冰片 15 g,枯礬 10 g,95%乙醇 10 mL,蒸餾水適量。配制方法:將黃連與生大黃加水煎煮,過濾取濃縮液400 mL,將枯礬溶解在濃縮液中、冰片溶解在乙醇中,并將濃縮液與乙醇混合,加入甘油及蒸餾水至1000 mL,分裝,每支5 mL),滴耳前用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并將耳膿液擦拭干凈,每次3~6滴,每日2次,每次滴完后用手輕輕按壓耳屏。
1.3 療效標準 顯效:耳痛、耳鳴等自覺癥狀完全消失,鼓膜穿孔愈合,鼓室積液消失,純音測聽檢查氣導損失≤20 dB。有效:耳痛、耳鳴等自覺癥狀有所好轉(zhuǎn),鼓膜干性穿孔,鼓室無積液,純音測聽檢查氣導損失≤30 dB。無效:自覺癥狀及體征無任何改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檢驗、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聽力改善、細菌清除率比較 見表1。結(jié)果示兩組治療后聽力均明顯恢復(P<0.01),中醫(yī)組較西醫(yī)組改善更明顯(P<0.05);中醫(yī)組細菌消除率高于西醫(yī)組(P<0.05)。
表1 兩組聽力改善、細菌清除率比較()
表1 兩組聽力改善、細菌清除率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西醫(yī)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2.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2。結(jié)果示中醫(yī)組治療優(yōu)于西醫(yī)組(P<0.05)。
表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見表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近(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因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鏈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可通過局部抗炎治療即可痊愈,但部分患者由于鼓膜較厚,中耳雖然有大量積膿,但是鼓膜也未穿孔或者穿孔較小,中耳膿液無法正常引流排出,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長時間的抗炎治療容易使致病菌產(chǎn)生耐藥性,無法有效控制感染。
將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歸于中醫(yī)學“膿耳”、“閉耳”、“脹耳”的范疇,多因肝膽濕熱、虛火上炎、腎陰不足、壅遏營氣、絡(luò)脈不通、熱蒸耳道所致,治療應以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散瘀止痛為主。復方黃連滴耳液組方中,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肺炎雙球菌、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促進組織中自由基清除,減少自由基對細胞膜的損傷作用,對抗病原菌毒性作用,增強細胞膜保護屏障功能,促進耳鳴、耳痛等癥狀快速消失[2]。生大黃可有效控制炎癥反應。枯礬味甜性寒,作為臣藥可增強黃連、生大黃清熱瀉火之功效?!夺t(yī)學入門》記載,枯礬可治耳卒腫出膿;枯礬還可促進膿液收斂,促進鼓膜穿孔愈合、提高聽力。冰片辛香開竅,長于消腫止痛,諸藥配伍,可發(fā)揮燥濕止痛、清熱瀉火、解毒涼血之功效。本觀察表明,中醫(yī)組治療總有效率96.77%,高于西醫(yī)組的73.33%,說明復方黃連滴耳液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促進炎癥消除,提高患者聽力,細菌清除率高,安全可靠。
[1]貝政平,舒懷,周良.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1.
[2]鄭秀琴.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5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