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奇祥
(邛崍市醫(yī)療中心醫(yī)院針灸科,四川成都611530)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以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上本病治療方法頗多,以針灸、推拿、穴位注射,局部TDP照射為多見,但療效不甚滿意,復發(fā)率高[1-2]。近年來筆者運用臺灣張釗漢醫(yī)師發(fā)現的肘部原始點配合阿是穴電針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6例患者均為2008年9月-2012年4月來我科診治的門診病例,全部患者按所治患者先后分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齡 16~45歲,平均(25±3.31)歲,病程 1周~3年。對照組22例,男8例,女 14例,年齡 15~49歲、平均(24±2.98)歲,病程10 d~3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與排除標準 所選病例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3]。所有病例均經X線檢查為骨系正常,并排除骨性疾病,對不接受本療法者、資料不完整者均不入選。
2.1 觀察組 選穴:肘部原始點、阿是穴、外關,均取患側。取穴方法:肘部原始點:在肘尖與肩峰連線上,由肘尖沿上大約一食指長間尋找最痛點是為該穴。阿是穴即于肘部肱骨外上髁尋找所得之痛點。操作:肘部原始點、阿是穴按常規(guī)消毒以28號4 cm針灸針快速進針捻轉得氣后,接G6805-Ⅱ型電針儀(上海醫(yī)療器械廠制造),疏密波,以病人耐受為度,留針30 min。外關快速進針捻轉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1周6次。治療期間囑病人用熱水袋敷肘部原始點1 h,溫度控制在40℃左右。
本組1月后統計治療效果,于3 d、6 d、每周記錄癥狀及體征變化情況,并隨訪3月后,作病情記錄。
2.2 對照組 選穴及操作方法:阿是穴、手三里、外關,均取患側。阿是穴和手三里按常規(guī)消毒以28號4 cm針灸針快速進針捻轉得氣后,接G6805-Ⅱ型電針儀(上海醫(yī)療器械廠制造),疏密波,以病人耐受為度,留針30 min。外關同觀察組。并于患部行TDP照射30 min。其療程、觀察、統計均與觀察組相同。
2.3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定[3]。臨床治愈:疼痛壓痛完全消失,持物無疼痛,肘部活動自如;顯效:疼痛壓痛明顯減輕,屈腕旋臂試驗弱陽性,肘部功能明顯改善;好轉:疼痛減輕,屈腕旋臂試驗陽性,肘部功能改善;無效:癥狀不消失或進行性加重。
復發(fā)情況判定:該病例3月后療效評定下滑一級即可判為復發(fā)。
3.2 結果 按治療后3 d、6 d、1月統計,2組療效比較見表1、表2、表3。3表經統計學處理,2組比較,P<0.01,P<0.005,P<0.01說明觀察組近期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遠期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2組3月后復發(fā)情況統計,觀察組無復發(fā),對照組復發(fā)4例,說明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且遠期療效較好。
表1 治療3 d后2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治療6 d后2組療效比較 例
表3 治療1月后2組療效比較 例
劉某,女,24歲,邛崍市臨邛鎮(zhèn)人,2011年 7月15日初診。2年前逐漸出現左側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絞毛巾、掃地等時加重,局部壓痛明顯,經服西藥芬必得、及作針灸、推拿、中藥外敷等治療,療效時有時無,遇勞累及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后加重。經人介紹前來治療?,F癥:左側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伴壓痛明顯,覺上肢酸痛乏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動作疼痛明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X片提示骨系正常。診斷為肱骨外上髁炎。按課題標準取穴行電針療法。每日1次,1周6次。囑病人用熱水袋敷肘部原始點1 h,溫度控制在40℃左右,經治3次,疼痛、壓痛明顯減輕,屈腕旋臂試驗陰性,上肢有力。再治3次,癥狀完全消失而告治愈。隨訪3月未見復發(fā)。
肱骨外上髁炎是由于肘腕反復用力過猛過久,導致肘部外側筋肉慢性損傷,加上勞倦以及感受風寒濕邪等因,導致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及上肢酸痛乏力等[4]。
本病屬中醫(yī)“肘痛”“肘勞”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多由肘腕長期操勞,風寒濕邪積聚以致經脈不通,氣血不和所致[5]。原始點療法為臺灣張釗漢醫(yī)師2004年發(fā)現并逐漸推廣應用。此法認為他處筋傷及本處受傷是產生疾病癥狀的原因,每一種疾病產生的癥狀都有開關即原始點,全身分布具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揉按或熱敷此點可以預防和消除相關癥狀[6]。肱骨外上髁炎之原始點稱肘部原始點,電針此點具有促進氣血流行,經脈通暢等功效,溫敷肘部原始點更具溫通經絡,祛風除濕之功效。電針阿是穴有較好的鎮(zhèn)痛、促進經脈流通的作用。外關具有通經活絡,調理經脈的作用。本研究顯示,電針原始點療法能解除局部肌肉痙攣,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液體的吸收,加速受損經筋的恢復,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研究顯示,本法具有縮短療程、近遠期療效好、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1]薛愛榮.超微針刀療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98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2,21(1):42.
[2]曲生健.針刺加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58例[J].中國針灸,2009,29(8):642.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89-190.
[4]王廣堯,許廣里,周蒞蒞,等.實用針灸治病法精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16.
[5]吳緒平,喻國雄,李萬瑤.現代穴位療法大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7:404.
[6]田凱丞.針刺配合原始點按摩治療肩周炎66例的臨床觀察[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1,9(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