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順地戲的武術文化解讀

      2013-12-06 06:20:47郭振華白晉湘
      體育學刊 2013年6期
      關鍵詞:屯堡安順套路

      郭振華,白晉湘

      (吉首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2)

      地戲俗稱“跳神”、“跳地戲”、“跳米花神”等,是由原始儺舞的分支軍儺演變而來,集演戲、祭祀、娛樂、練兵于一體的地方劇種。據不完全統(tǒng)計,貴州全省境內約有370多堂[1]158。因為這種戲都是以平地為戲臺圍場演出,故稱之為“地戲”。地戲流傳于黔中一帶的漢(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又以安順最為集中,故又常稱“安順地戲”。演安順地戲,當?shù)厝朔Q為“跳神”,把戴臉譜的角色視為“神”,把戲中的英雄看做神的英靈。地戲的唱腔,采用近似于安順地區(qū)山歌、花燈的調子,音色高亢,類似川劇的高腔?!顿F州通志》中把這種唱法稱為“神歌”,情調壯烈威武。在南方的儺活動中,臘鼓鳴,春草生。村民打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除[2]。這些兵士對陣、人戴獸面、新春聚戲、金剛力士、戴胡公頭等,已有了戲劇和地戲的影子。據史料記載,地戲最早見諸于明嘉靖年間《徽州府志》中的“設俳優(yōu)……假面之戲”。安順一帶地戲隊參與農村抬汪公時的活動與這里描寫的“假面之戲”應是一脈相承。而地戲首次被記載于道光年間的《安平縣志》中,有“元宵遍張鼓樂,燈火爆竹”,“有花燈、地戲之樂”等。余秋雨[3]在其《文化苦旅·貴池儺》中說道:“若要觸摸中華民族的精神史,哪能置儺于不顧呢?”要研究武術文化,貴州豐富的儺文化中所包含的大量武術文化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索。

      1 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戲宣揚尚武精神

      地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彰顯尚武精神。地戲表演以“下四將”開場。他們在“出馬門”后便表演“殺四門”,就是驅趕四方的妖魔鬼怪,期望一年之中家家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接著,演員們裝扮成戲中的各色人物串村走巷到各家說“吉利話”,以表祝賀。全村喜氣洋洋,熱鬧非常。南宋作家周密在其《武林舊事》中記載過當年“迎儺”,迎送“六神”,乞求利事的習俗。在整個演出活動中,充滿宗教色彩,演員們面罩青紗,背插靠旗,手執(zhí)刃、槍等兵器,身穿布袍或戰(zhàn)裙,在鏗鏘的鑼鼓聲中,槍刺刀砍、靠旗搖曳、雉尾擺動,非常熱鬧,給人們帶來新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當?shù)孛癖娒篮玫囊庠浮?/p>

      明王朝初建之時,元朝殘存勢力拼死抵抗,邊疆“諸蠻”叛亂不息,國內局勢極不穩(wěn)定。朱元璋令擇地建城,加強防范“諸蠻”叛亂。與此同時,明軍在安順、平壩一帶,設置屯堡駐扎人馬。為了讓大家武事不懈,增強防御能力,人們便跳地戲。據《續(xù)修安順府志》記載:貴州的民眾大多來自其他省份,當安頓下來之后武備漸漸廢弛,于是就用跳地戲來“演習武事”[4]。這在當?shù)乇硌莸貞虻难輪T中得到證實:“跳神的目的表面上是為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際上是為了自衛(wèi)還擊,增強大家的團結,教下輩學點武術。因為從前村寨周邊都是少數(shù)民族,為防夷亂,不好明說,借‘跳神’來幫助大家練習槍法”[5]。地戲的主體本是中原文化,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早在明軍中盛行,隨著移民和明朝南征軍隊進入貴州,逐漸形成了以安順為中心的貴州地戲,此種以戲演武的風俗延續(xù)至今。

      地戲表演時,表演者手執(zhí)戈矛刀戟,腰圍戰(zhàn)裙,頭蒙青巾,戴假面具于額前,應聲而舞、隨口而唱。地戲的內容全是武戲,不演反戲,沒有言情戲。據《續(xù)修安順府志》記載,安順境內的地戲,“跳神者頭頂青巾,腰圍戰(zhàn)裙,額戴假面,手執(zhí)刀矛,且唱且舞。所唱戲文,或為東周列國故事,或取自封神演義、漢書、三國,或為仁貴征東、丁山征西、狄青平南、說唐、楊家將故事,都屬武戲”[4]?!度龂萘x》、《薛仁貴征東》、《精忠傳》約30個劇目,反映的時代從商周到明朝,長達三千年,以唐宋兩代的故事為主,歌頌忠臣良將和金戈鐵馬的英雄,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觀念、忠孝節(jié)義和尚武精神,構成了軍儺最主要特色,體現(xiàn)了屯堡人亦兵亦農的軍旅特點。其講唱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征戰(zhàn)之激烈。如《薛仁貴征東》就唱到:“刀來戟架叮當響,戟去刀迎冒火星”等[1]168。

      2 地戲武打的特點

      1)兼有武術和戲曲開打的特點,有套路和程式化的傾向。

      安順地戲只演武戲?!拔洹钡某潭?,每場必開打。劇本寫的是一個戰(zhàn)陣接一個戰(zhàn)陣,如此多的戰(zhàn)陣,當然就需要相應多的武打套路,才能適應表演的需要。安順地戲武打分主將及小軍兩套。一招一式,均體現(xiàn)著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地戲的動作以兵器的刺、殺、砍、打為主,粗獷、勇猛,虛實結合,兼有武術和戲曲開打的特點?!顿F州地戲簡史》載:今存的安順地戲,沒有虛假的對打,也沒有虛殺的動作……[6]。演員全部手持劍、戟、刀、槍表演,而小童和丑角則用拳腳徒手打斗;此外,有套路和程式化的傾向。地戲表演既是“演戲”,但當中確實有很多武術套路。演戲時渲染情節(jié)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打斗上,而整個打斗一招一式都很清晰,并非亂打一氣,體現(xiàn)著屯堡人崇尚勇武,這大概與他們自身的歷史有關。地戲劇目均為反映歷代征戰(zhàn)故事的武戲,歌頌忠臣良將和尚武精神,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一套有別于其它劇種的武打套路,各堂戲班大同小異,又各有特色。打斗也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F(xiàn)存的地戲武打套路尚有搶刀、掛刀、接刀等刀術;刺槍、撲槍、花槍等槍術;通袖錘;洗刀、絞刀、撬三刀等刀術;單比棍、雙比棍、避棍等棍術。這些套路,動作幅度較小,拼打動作有力、粗獷、勇猛,沒有虛打虛殺動作。總的來看,安順地戲武打套路大都來自生活,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老百姓之間也有認為武打來源于明代軍隊操練演武,有羅家槍、秦家刀的說法[7],并說過去演戲就是為了地戲表演中的“雞打架”套路?,F(xiàn)存的這些套路是否就是明代軍隊操練的路子演變而來,很難肯定。但是,從這里倒可以窺見地戲由軍隊傳入民間的秘密。

      2)用真刀真槍進行格斗,軍事技擊術突出。

      地戲的武打不像京劇一樣規(guī)范,但更逼真,它的打背板、打黃金棍等棍棒技藝;拋槍、梭槍等刀槍技藝;雞打架、空拳對等徒手技藝,含有豐富的民間武術成分。使用真刀真槍進行表演的慣例至今仍保留在一些劇目中。地戲中武術、技藝以及真刀器械的使用,實則是一種古風孑遺,這說明地戲由軍隊演武留傳下來。其刺殺、砍打都是從上往下,是騎在戰(zhàn)馬上的作戰(zhàn)技法;刺殺都是看準對方的頭部或咽喉猛刺一槍,而對方則躲閃開或把槍撩開。這些動作只有親身經歷軍旅生活才能模擬出來。如地戲中的“砍三刀”、“馬上裁刀”等都突出了馬上爭戰(zhàn)的生動場景,動作少、速度快,再現(xiàn)了交戰(zhàn)時的快速突擊,動作粗獷,看不出藝術上的提煉,是對實戰(zhàn)生活的模擬,力圖再現(xiàn)兩軍對抗時戰(zhàn)場情景,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

      3 安順地戲中的武術因素

      1)地戲中的武器花樣繁多。

      地戲演出時演員使用的兵器原為真刀真槍,體現(xiàn)了屯堡人一面屯墾,一面練兵以防不測之患的特點。地戲兵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刀、槍、矛、鉤、劍、戟、斧、鉞、棒、鐺、鞭、錘、棍、拐、锏、大刀、禪杖等。后來逐漸演變,有的地戲班子到如今兵器尺寸有所縮小,并以木制代替鐵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道具,同時也驗證著當代武術套路演練中武術器械的演變過程。

      2)擊鼓鳴金——音樂與武打演繹戰(zhàn)爭氣氛。

      地戲表演時無絲竹柔靡之音,有金鼓齊鳴之震,形成一種戰(zhàn)場廝殺、搏斗的節(jié)奏和氣氛。樂器有“聚將鼓”、“戰(zhàn)鼓”、“行軍鼓”、“催戰(zhàn)鼓”和“十字鼓”等。鼓點時而平緩暢若飛燕,時而激越急如暴雨,松緊有度。其舞實際為“打”,表現(xiàn)戰(zhàn)爭中的對打格斗。用一鑼一鼓的伴奏,相傳從地戲傳入貴州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是軍隊作為演武操練的手段之一,因此使用的是軍中的軍鑼和戰(zhàn)鼓,一直保持到今天。演員們額上配戴簡煉夸張的木雕面具,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zhàn)裙,在鼓樂聲中,模擬著古代戰(zhàn)爭格斗各種技擊、格斗動作,刀來槍往,一招一式,虛實結合,形神兼?zhèn)?,產生極為逼真的古代戰(zhàn)爭景象。

      3)面具勾畫著濃濃的武韻。

      面具,又稱“臉子”、“臉殼”、“木腦殼”、“大牙巴”,是儺戲的主要妝扮手段,也是這些劇種的重要特征之一。藝人們說:“地戲玩的就是臉子?!钡貞虻拿婢咧糜陬~頭之上,以便于武打。地戲面具同時具有神格和人格。面相有文(官)、武(將)、老(將)、少(將)、女(將),俗稱“五色相”,還有正派將軍與反派將軍之別。除主將外,還有小軍等類別。雕刻藝人,將眾多的歷史人物,分為正反兩類,將人們的愛憎好惡,注入面具之中,使觀眾一目了然,忠奸分明。通過一系列的刻畫,人物的驃悍、勇武、剛烈、威猛、深沉等性格特征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各種顏色也代表著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紅臉多是剛直與忠正的主帥、將軍,如薛仁貴、楊六郎、關云長等;肉色臉多為英俊美貌的少將、女將,顯得器宇不凡、豪放穩(wěn)重,如岳云、薛丁山、羅成、樊梨花等;青臉多為兇猛驍勇、性格暴烈的猛將,如蓋蘇文、單雄信等;綠色臉為大力勇猛之將,如雄闊海、孟懷元等;正派勇將,敷以黑臉表示剛直暴烈、勇猛的武將,如楊玉成等。將帥面具的頭盔、面部造型及用色的變化,使人物顯得栩栩如生,精、氣、神、形等渾然一體。

      4)地戲的角色以武將最受器重。

      地戲已經具備了各種行當和角色。安順地戲的角色,不像京劇那樣有生、旦、凈、末、丑之分,但有文將、武將、老將、少將、女將之分,還有道人、小軍、丑角和動物幾樣角色。其中,武將在地戲中是最受器重的角色,這同地戲專演武戲有關。這些角色大多被描寫成天上的星宿下凡,神通廣大,武藝高強,受人慕仰。地戲的女將、小姐、丫鬟等都由男演員扮演,沒有婦女參加演出,反映了舊社會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

      中國戲曲從誕生起,便與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武術從單純的技擊格斗,逐漸演變?yōu)樘茁返难菥毿问?,從戲曲中吸取了大量的表演技巧,使武術套路日漸完善。發(fā)端于明朝軍儺的安順地戲,是屯堡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特色、最具人文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其粗獷的藝術個性和深邃的內涵,倍受世人關注。由于它集娛人、自娛、求神、健體于一體的多功能特性,使它至今留存了當時的風貌,為我們研究武術的發(fā)展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是優(yōu)秀的武術文化遺存。

      [1] 安順市文化局. 圖像人類學視野中的貴州安順屯堡[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158.

      [2] 帥學劍. 安順地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30.

      [3] 徐秋雨. 千年庭院[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6:21.

      [4] 任可澄. 續(xù)修安順府志[M]. 安順:安順市志編纂委員會,1983:353.

      [5] 孫兆霞. 屯堡鄉(xiāng)民社會[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98.

      [6] 高倫. 貴州地戲簡史[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53.

      [7] 沈福馨. 安順地戲[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12.

      猜你喜歡
      屯堡安順套路
      屯堡印象
      網購能“砍價” 有時是“套路”
      消費電子(2022年5期)2022-08-15 08:20:48
      安順學院獲批新增兩個本科專業(yè)
      鄉(xiāng)村振興·安順宣言
      情定安順的“白衣天使”
      金橋(2020年9期)2020-10-27 01:59:40
      Airbnb上的套路
      尋味貴州——安順
      拒絕套路,認真搞笑
      學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屯堡人的春節(jié)
      眼下有套路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9:42:41
      温州市| 商水县| 甘洛县| 鄱阳县| 屯留县| 翁源县| 阿克陶县| 大姚县| 浙江省| 渝中区| 阿巴嘎旗| 祁东县| 吴旗县| 土默特右旗| 镇康县| 隆德县| 曲沃县| 巩义市| 渝北区| 陇川县| 桃园县| 枣强县| 宝清县| 庐江县| 清新县| 德令哈市| 清河县| 赤城县| 神池县| 巴彦淖尔市| 西盟| 杨浦区| 正蓝旗| 香港| 内乡县| 文登市| 永嘉县| 若尔盖县| 望谟县| 兴宁市|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