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憶
“這是給老朋友的小孫女做的書包,開學剛上一年級。”當看到我好奇地拿起八仙桌上擺放著的大小不一、裁剪精致的粉色皮子,楊師傅笑著說。
楊師傅即楊鐵鷹,一位退休在家的皮藝愛好者。此前,我已經(jīng)很久沒見過他了,沒有電話,沒有消息,每每看到他空間上時常更新的作品圖片,感覺仿佛皮革已經(jīng)滲透到他生活的每個時間和空間里。無處不在,休戚相關(guān)。為了能夠?qū)ひ娔钦嬲募兪止ぶ谱鞯木?,頂著火辣辣的太陽?qū)車十幾公里來這里找他,更確切地說,是來尋找這精湛皮藝的執(zhí)著情愫。
悠然的南山下,清靜的住處,恬淡而自然。他下樓笑臉相迎,隨意的T恤,干凈的面容和挺拔的身軀,沒有含蓄,我們的交談即刻進入到那些他幾近為之癡狂的皮藝世界里。
又是一個充滿愛的故事,他最初著手皮藝制作,恰是源于他對太太的愛。
退休后賦閑在家的楊師傅,最初執(zhí)迷于雕刻。踏上皮藝制作僅是因為太太看到了一個中意的皮包。當時,楊師傅說,我送你一個。令太太驚喜的是,楊師傅的“送”,并非買來送她,而是親手制作了送她,一如結(jié)婚時,他親手為她打造家里的每一件家具。這份愛的傳遞,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因為楊師傅的皮包不僅皮質(zhì)上乘,手藝精良,而且是因人而異,因需設(shè)計。前來求包的人不計其數(shù),然而楊師傅有自己的堅持——只為親人和喜歡的人制作。就像為老朋友的小孫女制作的書包。
楊師傅從他的工作間——臥室旁的小陽臺——拿出了粉色小書包的雛形:一些被剪裁了的掛歷紙。楊師傅自答應(yīng)為小姑娘制作書包以后,一直琢磨如何能做出適合的包。正如那句老話,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楊師傅做包,不管是選材還是設(shè)計式樣,都會充分考慮到贈送包主的實際需求。即使是送給一個并不能完全理解純手工與關(guān)愛含義的六歲孩童,他也主張物盡其用,在他手中的每張皮子都能獲得新生。
為小姑娘制作書包,他選擇了粉色的植鞣皮。根據(jù)他的了解,小姑娘溫和乖巧,正是粉色的代表,最重要的是小姑娘喜歡粉色。而楊師傅不惜代價,選擇價格較高的植鞣皮,也是有原因的。植鞣皮是由植物中萃取出的植物鞣劑(丹寧酸液)蹂制而成,只含純天然動植物成分,不再含有鉻鞣法制成的皮革含有重金屬、苯、酚等芳香族有害成分,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環(huán)保特性。而且植鞣皮手感肉實、豐滿,真皮感強,透氣、吸濕性能良好,手感舒適。楊師傅送出每一份禮物的同時,也考慮到送出健康與舒適。
為了能夠讓背帶舒適,并保持正確的站姿,他還特意在背包內(nèi)側(cè)設(shè)計了一層類似于背背佳的模塊。而未成形的皮料上還有一處類似鏤空縫制的英文大寫字母,仔細一問,原來那是小姑娘名字的首字母。由此可見楊師傅的匠心獨運,也充分體現(xiàn)著純手工皮包的獨一無二。
一張皮就這樣在楊師傅的手中煥發(fā)了新的活力,不久的將來,它將不辱使命,陪同小姑娘踏上快樂的學業(yè),因其材質(zhì)特性,它將隨歲月的流逝為小姑娘記錄成長的印記。
手工皮具追求濃郁的自然氣息,以及返璞歸真的風格。它能帶你遠離塵世的喧囂奢華,在細節(jié)中尋找到一種寧靜。只有理解了皮藝的內(nèi)涵,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每張純正真皮皆有它獨一無二的天然紋路、皮痕、色澤。它保留了動物身上的自然褶皺和紋理——淳樸而天然。動物皮質(zhì)的這種獨特性再加上純手工制作的過程,使得每一件手工皮具都獨一無二。楊師傅為親友制作皮包時,都會根據(jù)他們的特點親自選擇相應(yīng)的材料。比方說,在給外甥女制作手挎包時,選擇靚麗色彩的平紋牛皮,既彰顯年輕人的活力與時尚,又因平紋的細膩手感更突顯女性的柔美。而在給妹妹制作手包時,他則選用了稀有的鴕鳥皮以及素雅的顏色,以襯托妹妹高貴的氣質(zhì)。
在楊師傅的講解下,我看到了不同的皮紋個性。荔枝紋路的皮因其花紋粗獷,更適合用來做男包。當然,萬事都不絕對,如果是靚麗的大紅色、草綠色或者橙色的荔枝紋,相對而言則比較適合女性;再者,打蠟的皮子光澤感強,顯得更加高檔;亞光皮子的自然感比較強,更適合追求自然、崇尚物我和諧的人……合適的皮子配上適合的人,更能彰顯皮子的品位。同樣,不同類型的人又能賦予同一張皮子不同的風格。皮子與人,人與皮子,都是平等的,他們相互影響,沒有誰能完全凌駕于誰。
在楊師傅眼中,純手工制作的意思是用最簡單平實的工具,靠雙手精湛的技藝和聰慧的內(nèi)心打造出不平凡的作品。他用的是麻蠟手縫線縫制,傳統(tǒng)手工打磨上油封邊。精選的皮料加上手工縫線,幾乎不會有開線的問題,這樣的皮具使用時間越長越有復古和懷舊感,會越用越光滑,越用越好看,就連輕微的劃痕、擦痕、虻傷、皮色不均等也會自然消失。
楊師傅說:“品質(zhì)就是細節(jié)!品位就是本真!充滿靈感的設(shè)計和精湛的工藝才能充分表達手工皮具的魅力!”原來他的皮藝技術(shù)就是源于一種回歸。一種對他自身追求與少年手工夢想的回歸,一種本心的回歸。正如手工皮具本身所具有的內(nèi)涵,一心一意的精心設(shè)計,一刀一線的剪裁縫制,才制作出我們眼前的精美皮包;正如食草部族們的堅韌與崇尚自然,選材才會精益求精。
雖然楊師傅從事皮藝手工制作不過三年的時間,但在皮友圈中技藝的精湛也是有口皆碑的。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他心無旁騖,只為愛好用心追求。也許這是每個純手工制作者應(yīng)該具備的基礎(chǔ)品質(zhì),也是能將純手工制作傳播開來的最重要因素。
當然,除此之外,楊師傅的作品能夠備受廣大皮友青睞,還有他的認真與執(zhí)著。
在皮友圈里,眾所周知楊師傅是個怪人,雖然至今他已經(jīng)完成了很多作品,但他的手工制作從未出售過,他只送給自己的至親摯友。對此,楊師傅是這樣解釋的:“我做手工是因為我喜歡,把成品送給我的家人和老朋友,看到他們?nèi)绔@至寶的模樣,我比他們更幸福!”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用辛勤的付出,換來摯友與家人的喜悅,楊師傅也從他們的快樂中收獲幸福。正因為這種毫無保留的付出,與毫不摻半功利的誠心,讓他在皮藝圈中有更加穩(wěn)健和長足的發(fā)展空間。
他的制作過程更是透著最自然、最淳樸的章法。他會先利用繪圖軟件畫出精細的圖紙,然后在掛歷紙上打版。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去買更優(yōu)質(zhì)的皮子。即使是里層材料,他也會選擇用羊皮或者小牛皮。用料是最真實的東西,一點也不敷衍。他選擇用保養(yǎng)油或者牛角油處理皮面以使其更具皮質(zhì)的光澤和手感,為了保證光滑度,他選用CMC這種天然處理劑來處理皮背面。
看著楊師傅手中正在縫制的背包,眼前浮現(xiàn)出他給皮料打孔的情境。他戴著眼睛,埋頭陽臺,為確??状虻脛颉⒅?、平,劃線后先用斬類工具打孔,繼而菱錐輔助。他的手把菱斬放垂直,均勻地用力敲打著材質(zhì)。時而又將里層皮革反過來打孔,以迎合正面的孔的角度。那小錘子也是頗具特點的,用塑膠管代替錘頭,既能很好地保護斬,又能保證力道。他把自己每一件手工都當做孩子一般,悉心照料,耐心塑造。
為保證邊緣的一致性,等所有縫制工作完成后,楊師傅要再一次修正,力求完美。如果你認為工作到此,皮包已經(jīng)誕生了。那就錯了,還有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很耗費時間的一道工序——封邊整形。
為保證作品的品質(zhì)感,楊師傅堅持手工打磨。在這道工序中,他以前的木雕工具也齊上陣,加之砂紙和紗布就能勝任全部的從粗糙到細致打磨的工作。先是修平邊緣后涂上薄薄一層邊油,又反復打磨平整。之后再涂一層繼續(xù)打磨。簡單的動作周而復始,力道或重或輕,最后才能出現(xiàn)平滑完美的邊。最后,他還會上薄薄一層封邊蠟,粗布摩擦使之更加光亮,這才算是完成了封邊的工序。為了使邊蠟均勻,楊師傅用塑料瓶蓋自己制作了邊油盒,既經(jīng)濟又實用。在他眼里,工具可以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只要最終能達到完美的效果,就是好工具。不要浮華,要質(zhì)樸。他大部分的工具都不雅美,但很“貼心”。
皮革的使用歷史幾乎與人類文明等長,從遠古時代以獸皮保暖到成為工具和生活用品的裝飾,再到今天的頂級奢飾品牌的手工皮具,皮革歷史融匯的不僅僅是工藝技術(shù)的發(fā)展,更是人類精神追求的變遷。從本能的需求到心靈的表達。真正的品質(zhì),不是金錢能買到的奢華,而是從本真中體現(xiàn)的細致。手工藝人用自己的心重塑皮革的生命,讓已經(jīng)失去生命的皮革,經(jīng)過藝人的手,注入新的靈魂,重獲新生!
文章發(fā)出前,楊師傅發(fā)來照片,粉色的背包已經(jīng)完工,獲得重生的它將承載著一個長輩的祝愿,一份自然的囑托,陪伴著小姑娘去體味歲月變遷下純手工制品的永恒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