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宇,董選剛,常艷瓊,張雪春,闞 歡,劉 云
(西南林業(yè)大學 西南山地森林資源保育與利用省部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
茶油是中國特有的新興優(yōu)質食用油脂,根據Asia Pulse報道,中國的茶籽油到2020年,預計年產量可以達到250 t.茶籽油營養(yǎng)豐富,脂肪組成和生理活性都與世界上公認的最好木本植物油——橄欖油極其相似,被譽為“東方的橄欖油”.茶油的脂肪組成合理,不飽和脂肪酸有的超過85%,其余才是飽和脂肪酸.茶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D、胡蘿卜素等,最重要的還含有角鯊烯成分,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它的營養(yǎng)功能超過了橄欖油[1-3].
近年來對茶油的研究越來越多,不過大多數都集中在對于茶油成分分析以及對茶油的提取上,如Zhong等[4-5]研究冷榨茶油的揮發(fā)性成分是戊醛到壬醛等9種飽和醛,Yuan等[6]采用紅外透射光譜分析了茶油的脂肪酸組成,況小玲等[7]用不同的加工工藝對比提取過程對油茶油風味物質的影響情況,證明加工方式也能影響茶油風味物質的含量,等等.茶油的深加工這方面的資料文獻較少.作者旨在通過采用噴霧干燥法研究加工茶油微膠囊,為茶油的深加工及茶油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
茶油、大豆分離蛋白(SPI)、麥芽糊精、黃原膠、單甘酯、蔗糖酯均為市售,食用級.
石油醚(30~60 ℃沸程)、乙醚、無水乙醇,均為分析純.
DHG-9140A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H-2型數顯恒溫水浴鍋:金壇市丹瑞電器廠;SHR均質機:上海申鹿均質機有限公司;B-290噴霧干燥器:瑞士Buchi實驗儀器公司.
1.2.1 工藝流程
SPI溶解在60℃的蒸餾水中→加入麥芽糊精和黃原膠(黃原膠與麥芽糊精充分拌勻)→加入茶油、蔗糖酯、單甘酯→均質→噴霧干燥→成品.
1.2.2 茶油微膠囊噴霧干燥條件
以黃原膠為總溶液0.1%,乳化劑(單甘酯與蔗糖酯,比例為1∶1)為固形物2%,噴霧空氣流量667 L/h,均質時間10 min,大豆蛋白與麥芽糊精比為 1∶1,芯材與壁材比例為 0.7∶2、進風溫度 180 ℃,固形物濃度16%,乳液流量18 mL/min為基準,對影響噴霧干燥的各個條件進行單因素試驗,分析對茶油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
1.2.3 正交試驗優(yōu)化設計
通過單因素試驗,以包埋率為指標,對影響包埋率的芯材與壁材之比、進風溫度、固形物濃度、進料流量進行4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試驗安排見表1.
表1 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
1.2.4 包埋率的計算
1.2.5 表面油質量的測定[8]
準確稱取3.000~5.000 g微膠囊粉末.將30 mL石油醚分3次加入,每次振蕩2 min,過濾,合并濾液,將濾液在70℃下烘干,蒸出石油醚,稱質量,得油的質量,即微膠囊表面油.
1.2.6 總油質量的測定[9]
采用堿性乙醚法提取總油.準確稱取1.000 g的微膠囊粉末油脂,加入10 mL 60℃蒸餾水中充分溶解,倒入分液漏斗中并加入1 mL氨水搖勻,加入10 mL乙醇,充分搖勻,冷水中冷卻后加入25 mL乙醚,搖勻后放出氣體并加入25 mL石油醚,靜置分層,取上層液,在70℃下烘干,稱質量,得油的質量,即微膠囊總油.
以不均質,均質壓力30 MPa,時間5 min、10 min、15 min制備微膠囊,分析不同均質時間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從圖1可以看出,均質時間對微膠囊的包埋率有較大的影響.不均質時,微膠囊包埋率只有78.44%,當均質時間為10 min時,包埋率達到84.43%.繼續(xù)增加時間后,包埋率沒有明顯提高.這主要是由于均質后,乳液更加均勻、穩(wěn)定,當均質超過10 min后,穩(wěn)定性已經達到最佳,繼續(xù)增加時間無任何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還有副作用,影響SPI的成膜性.因此選擇10 min作為茶油微膠囊原料的均質時間.
以大豆蛋白與麥芽糊精比為 4∶2、3∶2、2∶2、2∶3、2∶4,分析大豆蛋白與麥芽糊精的不同比例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從圖2可以看出,當大豆蛋白與麥芽糊精的比例為2∶2時,其油脂的包埋率最高.過高或者過低都對茶油的包埋率有負面影響.這主要是由于大豆蛋白是同時具有親水和疏水的兩性分子,具有很好的乳化性.但是當大豆蛋白過高的時候,造成乳液濃度大,不利于干燥時脫水,因此二者比例選取2∶2比較適宜.
圖1 不同均質時間對包埋率的影響
圖2 大豆蛋白與麥芽糊精不同比例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
以芯材與壁材比為 0.5∶2、0.7∶2、0.9∶2、1.2∶3、1.5∶2、2∶2,分析芯材與壁材的不同比例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芯材的增多,包埋率逐漸降低.這主要是由于芯材含量過高,乳化穩(wěn)定性也變得更差,同時在有限的壁材條件下液滴成膜困難,難以包埋.當芯材過少的時候,包埋效果好,但是微膠囊中油脂含量少,失去了包埋的意義.從包埋率及油脂含量角度看,芯材與壁材比例在 0.5∶2~0.9∶2 比較適宜.
圖3 芯材與壁材不同比例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
以進風溫度分別為160℃、170℃、180℃、190℃、200℃,分析其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由圖4可以看出,進風在170℃時,茶油微膠囊的包埋率最高,達到86.72%,溫度太高或太低時,包埋率都偏低,這主要是由于進料一定的時候,溫度過低,噴霧的霧滴沒有干燥完全,油脂容易浸出.研究還發(fā)現,在160℃進料時,粉末含水量為6.31%,而170℃及其以上的時候,含水率都在3%左右.同時,溫度太高,易破壞形成的囊壁,導致包埋效果也偏小.同時易揮發(fā)的油也容易揮發(fā),導致效率降低.
圖4 進風溫度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
以固形物濃度分別為 12%、14%、16%、18%、20%,分析其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由圖5可以看出,固形物濃度增大,包埋率也隨著上升,在16%時,包埋率最高,達到83.43%,繼續(xù)增加,包埋率又開始降低.這主要是由于固形物濃度增大,含水減少,有利于液滴的干燥、囊壁的形成.繼續(xù)增加后,乳液黏稠度增加,干燥又開始變得困難,導致包埋率降低.
圖5 固形物濃度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
以乳液入料流量分別為 9 mL/min、12 mL/min、15 mL/min、18mL/min、21 mL/min、24 mL/min,分析進料流量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由圖6可以看出,隨著進料流量增大,包埋率逐漸增大,在18 mL/min的時候,包埋率最大,為83.43%.繼續(xù)增大進料流量,包埋率又開始降低.這主要是由于進料少,霧滴容易干燥,但出風溫度高,容易對壁材造成破壞作用;當入料多的時候,霧滴難干燥,囊壁形成不理想,包埋率低.
圖6 進料流量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影響茶油微膠囊包埋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進料流量,其次是芯材與壁材的比例、進風溫度,固形物濃度對包埋率的影響最小.同時得出茶油微膠囊的最優(yōu)組合為A2B1C2D3,即芯材∶壁材為0.7∶2,進風溫度170℃,固形物含量為18%,進料流量為21 mL/min.在此條件下,茶油微膠囊的包埋率為89.97%.在最佳條件時,噴霧干燥出風溫度為72℃.
表2 正交試驗結果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通過正交試驗確立了茶油噴霧干燥生產微膠囊的最佳工藝條件為:均質壓力30 MPa,均質時間10 min,大豆蛋白與麥芽糊精比例為 1∶1,芯材∶壁材為 0.7∶2,進風溫度 170℃,固形物含量為18%,進料流量為21 mL/min.在此條件下,茶油微膠囊的包埋率為89.97%.
[1] 周素梅,王強.我國茶籽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前景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4(3):13-16.
[2] 邢朝宏,李進偉,金青哲,等.我國油茶籽的綜合利用[J]. 糧油食品科技,2011,19(4):13-16.
[3] Ma J L,Ye H,Rui Y K,et al.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oil[J].J Verbrauch Lebensm,2011,6(1):9-21.
[4] Zhong H Y,Bedgood D R,Bish A G,et al.Endogenous biophenol.fatty acid and volatile profiles of selected oils[J].Food Chem,2007,100(40):1544-1551.
[5] Zhong H Y,Bedgood D R,Bishop A G,et al.Effect of added caffeic acid and tyosol on the fatty acid and volatile profiles of camellia oil following heating[J].Agric Food Chem,2006,54(25):9551-9558.
[6] Yuan JJ,Wang C Z,Chen H X,et al.Prediction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Camellia oleifera oil by near infrared transmittance spectroscopy(NITS)[J].Food Chemistry,2013,138(2):1657-1662.
[7] 況小玲,徐俐,張紅梅.不同加工工藝對油茶籽油風味物質的影響[J].中國糧油學報,2012,27(6):89-94.
[8] 李艷茹.漢麻籽油噴霧干燥微膠囊工藝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1,26(12):60-62.
[9] 周德紅,鄭為完,石燕,等.月見草油微膠囊粉末油脂中油脂過氧化值測定之提油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6(7):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