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錦,王 維,陳玉林
(1.西北大學 地質學系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710069;2.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21)
子北油田位于陜北子長縣東北部,區(qū)域構造特征為一平緩的西傾單斜(圖1),區(qū)內(nèi)斷層極不發(fā)育,局部因差異壓實發(fā)育鼻狀隆起構造。.該油田實際上由南到北共3個區(qū)塊組成,即北部的南溝岔區(qū)塊和中部的玉家灣區(qū)塊以及南部的趙家臺區(qū)塊。研究區(qū)長6期幾乎全部為曲流河三角洲沉積,三角洲沉積通常分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個相帶,在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三角洲平原亞相和三角洲前緣。研究區(qū)和長6油層組主要三角洲平原沉積,砂體主要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
圖1 子北油田研究范圍圖
長6儲層以凈砂巖為主,未見雜砂巖,巖性主要為長石砂巖、巖屑長石砂巖為主(圖2),顏色為為淺灰色、淺灰綠色,以細、中性粒砂巖為主。長石含量為51.33%~56%,石英含量為17.5%~31.5%,此外,還含有少量的巖屑(平均含量為4.04%)和云母(平均含量為5.53%)。成分以變質巖和火成巖巖屑為主,還有少量沉積巖巖屑。砂巖的礦物成分成熟度較低,結構成熟度中等,分選較好,磨圓度以次棱角-次圓狀為主,呈顆粒支撐,以線狀接觸為主,也有點-線接觸,少見凹凸接觸,以孔隙式膠結為主。長6儲層以中、細砂巖為主,其次為粉砂巖,另外含有少量的粗砂,碎屑顆粒中中粒占28.87%,細粒占45.96%,粉砂粒占18.44%,粗砂粒占1.36%。膠結物含量2%~17.5%,平均 9.11%,成分以方解石為主,其次為沸石、石英加大、長石加大。綠泥石、泥鐵質發(fā)育,伊利石含量較少,有少量在機械壓實過程中形成的云母假雜基。雜基充填于粒間孔中,部分被綠泥石和方解石膠結物交代。
圖2 子北油田長6儲層砂巖分類三角圖
研究區(qū)長6儲層孔隙度介于1.1%~14.5%之間,平均為8.9%,主要分布在為6.0%~12.0%的區(qū)間,占樣品總數(shù)的 60.6%;滲透率為 0.04~17.8 ×10-3μm2,平均為 0.74 ×10-3μm2,主要分布在 0.3~0.9 ×10-3μm2之間。
綜上所述可見本區(qū)長6儲層主要為超低孔、超低滲儲層。
長6砂巖孔隙類型主要為可分2種:(1)粒間孔:包括原生粒間孔隙、由溶蝕作用形成的粒間溶孔和經(jīng)成巖作用改造的殘余粒間孔隙,平均含量約為87%;(2)可識別次生溶孔:包括長石溶孔、巖屑溶孔、碳酸鹽溶孔等平均含量約為10%。偶見由壓實、收縮作用形成的細小裂縫及由于溶蝕作用形成的溶蝕縫。
本區(qū)長6砂巖儲層的總面孔率為4%~11.5%,平均為7.5% ,孔徑一般在50~100 μm,平均為78.9 μm。掃描電鏡下可見巖石發(fā)育粒間孔和溶蝕孔,長石蝕變、書頁狀高嶺石及花簇狀綠泥石等現(xiàn)象也不同程度出現(xiàn)(圖3),通過鑄體薄片顯微鏡下觀察,結合掃描電鏡觀察,研究區(qū)砂巖存在有孔隙縮小型、縮頸型、片狀、彎曲片狀及管束狀等喉道類型。吼道類型主要為微細吼道及微吼道,孔隙類型主要為小孔和細孔,少量的中孔和微孔。主要構成小孔-細喉型、細孔-細喉型和小孔-中細喉型組合類型。
圖3 子北油田長6儲層掃描電鏡現(xiàn)象
子北地區(qū)長4+5、長6儲層的發(fā)育與水動力條件的影響作用明顯(圖4、圖5、圖6)。河道砂體中部粒度較粗,其中的泥質和碎屑云母含量低,物性相對較好,油層較厚。分流河道邊部由于粒度較細,其中的泥質和碎屑云母含量較高,物性相對較差,油層不發(fā)育。搬運距離越長,碎屑顆粒的分選和磨圓度就越好,物性和分選系數(shù)呈正比關系。泥質、云母、雜基等塑性組分受壓實容易發(fā)生變形,填塞孔隙,降低滲透率,因此,這些組分含量高,儲層的儲集性能降低。
圖4 子北地區(qū)長6儲層物性與分選系數(shù)的關系
由薄片觀察和物性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圖7),子北地區(qū)長4+5、長6砂巖粒度大小與滲透性呈較明顯的正相關,隨著粒度變粗,滲透率呈增加趨勢,但對孔隙度影響相對不明顯。這也說明了本區(qū)砂巖儲集層盡管具有較高的孔隙度,但由于顆粒較細,孔、喉道半徑小,滲透率低。
圖5 子北地區(qū)長6儲層物性與雜基含量的關系
圖6 子北地區(qū)長6儲層物性與云母含量的關系
圖7 子北油田長6儲層砂巖粒度與滲透率、孔隙度關系圖
子北地區(qū)長4+5、長6儲層早期的壓實壓溶作用使碎屑顆粒間的孔隙度降低,而綠泥石薄膜對壓實、壓溶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阻礙了自生石英、長石等的生長,保護了原生孔隙,且自生綠泥石將其所占據(jù)的粒間孔中的一部分轉變成了晶間孔隙(黃思靜等,2004),使儲層物性相對較好。碳酸鹽礦物的存在一方面會堵塞孔隙和喉道,使孔隙度和滲透率明顯降低,另一方面又提高砂巖的抗壓實強度。但由于碳酸鹽礦物總體溶解較弱,在成巖后期不能有效的被溶解掉。因此,不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柳益群等,1996)。溶蝕作用是儲層儲集性能變好的關鍵因素,研究區(qū)由溶蝕作用造成的長石溶蝕現(xiàn)象比較普遍,溶蝕作用形成了大量的粒間及粒內(nèi)溶孔,改善了砂巖的孔隙結構。
長6儲層在研究區(qū)主要為長石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膠結物含量較高,成分以方解石為主。長6為超低孔、超低滲儲層,孔隙類型主要為粒間孔和次生溶孔,微觀結構評價屬于小孔-細喉型、細孔-細喉型和小孔-中細喉型儲層。沉積微相、巖石學特征和成巖作用共同控制著儲層的物性,研究區(qū)長6儲層整體物性較好。
[1]梅志超,彭榮華,楊華.陜北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含油砂體的沉積環(huán)境[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9,9(3):261-267.
[2]柳益群,李文厚.陜甘寧盆地上三疊統(tǒng)含油長石砂巖的成巖特點及孔隙演化[J].沉積學報.1996,14(3):87~96.
[3]何更生.油層物理[M].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4.
[4]趙靖舟.子北油田長6油組砂體分布及相帶展布[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1998,13(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