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云
多年前,威斯康星大學校園里活躍著一群青年才俊,他們似乎擁有驚人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有望成為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極強。這些極有前途的年輕人定期聚在一起讀書,并批判彼此的作品,沒錯,是批判!
他們彼此批判時毫不講情面,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文學詞語也會被批得體無完膚,此時的他們無情、刻薄甚至惡語相向。他們的集會儼然變成了文學批判的競技場,該家社團的成員們稱自己為“扼殺派”。
由于不甘示弱,該大學的文學才女們決定組建一個與“扼殺派”社團相對應的女子文學社團,她們稱自己為“爭論派”。她們聚集時同樣把自己的作品讀給別人聽,但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她們的批評要委婉得多,更多的是肯定和鼓勵,有時,甚至沒有批評。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努力也會得到鼓勵。
二十年后,該大學的一位校友對其同學們的職業(yè)生涯做了一個深入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扼殺派”成員和“爭論派”成員的文學成就竟然有天壤之別。當年“扼殺派”的所有年輕才子無一取得任何突出的文學成就,而“爭論派”的成員中有六人以上成為成功的作家,有的甚至家喻戶曉,如《鹿苑長春》的作者瑪·金·羅琳斯。
兩個社團成員的天賦不同?大致相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也沒太大差別。然而,“扼殺派”扼殺了那些才子,而“爭論派”卻彼此鼓勵?!岸髿⑴伞眲?chuàng)造了一種重視分歧和自我懷疑的氣氛,“爭論派”所強調(diào)的卻是最佳而不是最差。
責編:向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