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如今的電影都是3D版,一個座位要八十塊。當年放映車來家屬大院,都是自己提著馬扎子,免費看。老人們不懂什么叫3D,都琢磨著貴可能就貴在這兒了。再說如今都是帶空調的沙發(fā)座,那時候是沒有的,還得隨時拿著蒲扇趕著蚊子。如今這待遇變了,自然就順應起來。這便是常換常新。
常換常新,哪個行業(yè)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平媒也不想把自己做成皮影戲,最后都統(tǒng)統(tǒng)進了博物館。話說回來,看得起3D電影的,未必看得了皮影戲。有時候文化就是一種貴,這種貴,不是貴在形式,更不是價格,而是貴在堅持。
短短幾年,這來來往往的雜志,新辦的,??模中罗k的,又???。文化產(chǎn)業(yè)的革新往往如此,綿延而不絕。這有點像學校食堂墻面上掛著的菜譜,常換常新。只是學生換了一撥又一撥,大廚還是那幾個,菜雖說是不同了,口味卻依舊。如若食之無味,早晚淪落到棄之不惜的下場。雜志也正如這精神食糧,更需要常換常新,不然就食之無味了。
看雜志的人少,不是雜志不好,是又換了一撥學生,吃不慣這大師傅的食堂,都改吃肯德基了。如今都是快餐文化,“微”字頭時代,還有誰捧著一本雜志看!
得上班,得開車,得擠地鐵,得遛狗,得看孩子,得陪父母。沒時間,真沒時間。
如今的日子,就像之前的米飯,已經(jīng)被下飯的菜代替了主食的身份。過日子的沒時間,到頭來就忙了一身的功名利祿,空落落地留了“生活”二字在時間中錯過。沒有生活的人,肯定是不會需要雜志的。就像一個機器,充充電,加加油,不需要什么精神食糧。日子就是不停周而復始地勞作,為了所謂的成功,或是理想。
可是,生活,豈能活得食不知味呢?
一直以來,總想做本與生活真正有關的雜志,或者說,一本有歸回精神的綠色讀物,去引導人們回歸生活本身。在這里不講求形式,更不推崇浮夸。它一定是潮流的,但又融人生活的淳樸,還要享有時代的氣質,能真正代表一種生活態(tài)度?,F(xiàn)在,它來了。
這才是常換常新,在“微”時代重塑生活中的人性魅力。更是貴在堅持,堅持了雜志原本的人文情愫。它的出現(xiàn),注定是一種轉而不折的新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