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水南
高校更名的是是非非
文/廖水南
上大學網最新發(fā)布了《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準更名的全國高校名單目錄》,該目錄顯示:2008年3月至今,全國共有257所高等院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國高??倲档?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財經、工商、文理、經濟等詞頻繁出現(xiàn)在新校名中,成為被追捧的熱詞。
從網友評論來看,大部分人對高校更名持批評意見。原因無他,和城市更名一樣,兩者多是裝點門面的功利行為。與其如此,倒不如好好修煉“內功”,提升品質。但很顯然,這樣的先入為主和刻板印象已經喪失了應有的正義立場——修煉“內功”與更名原本互不矛盾。城市也好,學校也罷,更名就意味著舍棄修煉“內功”嗎?
如果說非要從更名與修煉內功找出一些邏輯關系來,那不妨說前者是后者的一個重要抓手。事實是,更具知名度或者更符合社會心理的名字往往能為城市或者高校帶來更多關注和認可。
比如湖南大庸,地處武陵山區(qū),曾被笑稱“抽一根煙就可走遍的縣城”,閉塞落后,鮮為人知。1994年4月更名張家界市后,建機場、通火車,知名度飆升,2009年旅游收入突破100億元,躍入全國一線旅游城市行列。
而且,于高校而言,更名除了獲取更好的聲譽和校園名片外,有時候也是順應發(fā)展規(guī)律所需?;蛘邔W校硬件設施及師資力量達到一定水平,原有的校名已經不能涵蓋新的辦學層次、類型,理應更名,比如學院升格為大學;或者學校合并,兩所或多所學校,為了共同的發(fā)展目標而合并成新的高校后需調整校名;又或者體制變更,高校的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故更改校名。而這些,只會有利于高校的發(fā)展和大學生的成長。
再者,高校名稱是人們對高等學校的稱謂,是高校互相區(qū)別的符號,也是對外形象的載體,歷來為人重視。也因此,高校更名不僅學校會慎重,管理部門也會審慎,確保更名符合學校文化傳統(tǒng)和發(fā)展潮流。
實際上,高校更名之所以遭遇網友吐槽,其實問題不在更名本身,而在于對更名后能否名副其實心存質疑。近年來,高校丑聞可謂層出不窮。除了普遍意義上的就業(yè)率注水、各種收費兇猛、占座問題嚴重等問題,考試作弊、論文造假、貪污腐敗更是讓人直呼傷不起。而前不久復旦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遭室友林某投毒,更是讓輿論再一次聚焦于大學人格教育的缺失。
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想起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的一句話:“所謂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倍聦嵣希袊斍暗拇髮W恰恰有的是高樓大廈、雄厚財力、成堆獎狀,唯獨缺少大師,缺乏造就大師、培養(yǎng)良才的路徑。
200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同濟大學演講時說:“一所好的大學,不在高樓大廈,不在權威的講壇,也不在那些張揚的東西,而在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對于更名后的高校而言,怎么保證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