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崇波
仫佬族是中國一個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是廣西的土著民族。[1]36根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總?cè)丝跒?1.6萬人。其中8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沿地帶。境內(nèi)山嶺綿延起伏,山地丘陵間有峽谷平原,耕地小片分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農(nóng)耕。除仫佬族外,境內(nèi)還有漢、壯、苗、瑤、侗等民族居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民族間的相互影響,形成了仫佬族獨特鮮活、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習俗,就是風俗習慣。[2]108它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民族心理密切相關,更是一個民族世界觀、人生觀的凸現(xiàn),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它包括禮儀、禁忌、崇拜等,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它對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民族的團結(jié),民族的生存發(fā)展,民族的興衰,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對民族成員的身心成長、家庭關系、事業(yè)發(fā)展,對民族整體的社會風尚、精神風貌、文明狀況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仫佬族習俗內(nèi)涵豐富,保留著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本文僅從仫佬族的賀生習俗、節(jié)慶習俗、生活習俗、喪葬習俗等方面探究仫佬族人的教育觀。
新生命的誕生對任何一個家庭、家族來說,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嬰兒誕生后,仫佬族家庭會舉行一系列的慶賀活動,對新生命的到來表達欣喜、接納與祝福之情,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賀生習俗,主要有報生、三朝、滿月和對歲等內(nèi)容。
報生是賀生習俗的開始,指嬰兒出生之后將這個喜訊向外界宣布、報告自己家里增添了新生命。仫佬族的報生形式主要是向外婆報生、敬婆王和報人丁 (去社廟向社王報丁)。
向外婆報告是仫佬族報生習俗中的重要部分。孩子出世后,夫家在第一時間就派人上門向外婆家報喜,外婆接到喜訊后,立即張羅早已準備的禮物:雞是必不可少的 (男丁送母雞、女丁送公雞),還有親手縫制的背帶、衣帽,以及甜酒、雞蛋和黃糖等,用兩個小竹籮 (仫佬族稱走親籮)裝成一小擔,興致勃勃往外孫家趕。隨后一直在女兒家?guī)兔?,三朝后,外婆與接生婆、親家母共進喜宴后才返回家中。在外婆準備的禮物中,背帶、衣帽是必不可少的,背帶、衣帽上通常都會繡上“長命富貴”的字樣和鳳凰、蝴蝶、牡丹、梅花等花紋圖案。仫佬族認為,人是婆王掌管的花山上的花,花山的花好,人間的人才健康。背帶上花葉灼灼,既意味著生命的來歷,也是對孩子健康的期盼,希望孩子從小就知道生命來之不易與可貴。
敬婆王、報人丁也是仫佬族報生習俗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仫佬族俗語:“敬了婆王報人丁”。在仫佬族民間傳說中,婆王是掌管人間生息繁衍的女神,人是她花園里的花,生兒生女都由婆王決定。她賜花給誰家,誰家便生小孩;賜紅花生女孩,送白花生男孩;她將一株紅花和一株白花移栽一處,人間男女便結(jié)為夫婦。仫佬族新婚夫婦結(jié)婚時要向花婆許愿,如愿生育兒女后,要攜酒肉和紅蛋感謝婆王。婚后久未生育的,也要到婆王廟祭拜,祈求早日恩賜貴子。生孩子后,還要帶上酒肉和一籃紅雞蛋去報丁拜祭還愿。生育孩子后,祭拜婆王,一是感謝婆王,二是希望孩子不忘“婆王”恩德,懂得感恩。
孩子出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準備臨盆水給孩子洗澡,生的是男孩,就在盆里面放一支筆,生女孩則放絲線。筆,是希望孩子長大讀書聰明,寫得一手好文章。絲線,希望女兒心靈手巧。這充分反映了這個民族對求知學藝的迫切心理。孩子出世后還有許多規(guī)矩:在三朝內(nèi)要用父母的舊衣物包裹,男丁用父親舊衣,女孩用母親舊衣,意在繼承艱苦樸素的作風、勤儉持家,避免長大鋪張浪費。還要用一股白棉線系在嬰兒的手腕上,祈望孩子長大后不會多手多腳,不偷不盜。給孩子穿白衣襟,白衣襟用的是藍色或黑色棉線搓成的繩扣。祈愿將來孩子能夠黑白分明,頭腦靈活。孩子滿月后,還要舉行“出月”活動。這天,年輕的媽媽要用外婆送的新背帶背著孩子,背帶里放一本書,打著遮陽傘,到田垌走一遭。仫佬人認為,這樣孩子長大后才會愛做農(nóng)活,勤奮讀書,聰明伶俐。接著背孩子去趕圩,目的是讓孩子早早就見世面,見多識廣,聰明智慧,不做孤陋寡聞的人。在圩市上買蔥買蒜,寓意孩子今后聰明伶俐。最后,還要回娘家拜見外公外婆和舅爺舅娘,與娘家人團聚。仫佬族諺語說:“養(yǎng)崽讀書,不如養(yǎng)崽趕圩?!笨梢姡@是一個講究實踐的民族。
從嬰兒出生習俗看,仫佬族既重視小孩道德品行的養(yǎng)成,也重視小孩的讀書與社會實踐。他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通過傳統(tǒng)的賀生習俗來對孩子寄予厚望,在期盼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更期望孩子勤奮讀書,品行端正、不偷不盜,熱愛勞動、勤儉持家、感恩會愛。
仫佬族節(jié)日很多,幾乎每一個月都有節(jié)日,因此節(jié)慶習俗繁多,仫佬族較為重要的節(jié)日有依飯節(jié)、走坡節(jié)、社節(jié)、牛生日節(jié)等。
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人向祖先還愿的祭祀活動,又稱“敬依飯公爺”、“喜樂愿”。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人民的一個既獨特又隆重的節(jié)日,2006年6月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依飯節(jié)節(jié)期一至三天,期間各家各戶殺雞宰鴨、熬酒、磨豆腐、包粽子、釀豆腐圓。以村 (冬)為單位,請道師來舉行集體祭祀活動。依飯節(jié)儀式共有請圣、點牲、勸圣、唱神、團兵、送圣等程序。道師們在依飯道場中唱歌、舞蹈,其唱詩內(nèi)容豐富,除歌唱祖宗功德,感恩眾神幫助外,也極具教育意義。例如唱詞《十勸人》:
“依飯鑼鼓響叮叮,且唱十句勸后生,一人若能聽幾句,世上黃土變成金。頭一句,講你聽,莫把父母當閑人,十月懷胎娘辛苦,養(yǎng)兒成人父母恩。哪個虐待親父母,蠢如牛馬枉生存,勸后生,不敬父母敬何人。四一句,說你知,對待公婆莫偏心,公婆也像親父母,一生操勞好艱辛。誰懷二心對公婆,將來兒孫照此行,勸后生,對待公婆莫偏心。六一句,說你知,誠實為善來做人,為人處世要忠厚,莫做歹惡去欺人。惡人終難逃法網(wǎng),善人一世有人親,勸后生,誠實為善來做人?!保?]121
唱詞最后有“十句仫佬依飯歌,勸勸后生照此行,一人若能聽幾句,世上黃土變成金”。很顯然,《十勸人》是針對青年人進行教育的。勸戒青年人孝老愛親、勤勞和善。唱詞可謂循循善誘,句句入心。依飯節(jié)既是仫佬族人感恩祖先,不忘恩德的活動,也是教育子孫后代的大講堂,滲透著濃重的教育意識。仫佬族青少年在參加依飯節(jié)的過程中,受到教誨,學會怎樣處理好與父母、子女、兄弟、朋友、左鄰右舍的關系,知道要遵紀守法,勤儉持家。這樣家庭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安定。
依飯道場的最后一個儀式是“送圣”,又叫“送梁九”。由道公師傅挑兩串紙錢,分別念諸神的名號,將他們一一送回各自的大廟所在和各處居所。這個時候,由師傅扮演的梁九公出場了,梁九是最后一個送走的神靈。他喝醉了酒,走路有點搖搖晃晃,手持一根竹棍,竹棍上綁著一只公雞,另一只手拿個酒壺,邊走邊唱,裝出醉態(tài),說粗口話,還向深夜的圍觀者問各種各樣關于性方面的問題。如果誰回答不了,梁九公就用豬尿泡敲他的頭,說:“公的尿泡敲你頭”,引得哄堂大笑?!八褪ァ钡沫h(huán)節(jié)其實就是仫佬族對青年進行性教育的過程,青年們在娛樂的氣氛中學到了很多性知識,完成了成人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牛生日節(jié),又稱“牛誕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仫佬族人不讓牛下田勞作,家家戶戶都會把牛欄打掃干凈,墊上干爽的禾桿草。主人家一大清早就會幫牛擦洗身子。然后喂上一把青草,再喂一桶用黃豆粉、玉米粉、紅糖、酒糟等拌好的牛潲,或是一竹筒拌好的雞蛋甜酒。在牛欄門,插上從山上采回的楓樹枝,以驅(qū)趕蚊蠅,免得牛挨叮咬。這一天,不用牛、也不放牧,給牛好好歇息。人們除了殺雞宰鴨,準備酒肉祭牛欄神,還用楓葉煮水浸泡糯米,做黑色糯米飯。祭祀祖先、牛欄神后,先捏一大團黑糯飯喂給牛吃,然后自己才吃。以此表示對牛的敬重,同時感謝它一年為人們而辛勞。這個節(jié)日,體現(xiàn)了仫佬族人對動物的感恩!而作為其中重要參與者的仫佬族青少年無疑都受到了一次感恩教育。
依飯節(jié)的唱詞、搞笑的“送圣”儀式、給牛過生日,都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這種具有現(xiàn)場感的教育,不拘一格,寓教于樂。是仫佬族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也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敬田得谷,敬老得福?!边@是仫佬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句諺語,也是仫佬人用以律己和教人的千古名言。在仫佬族的生活習俗中也處處體現(xiàn)了這一信條,如住宅前廳最敞亮的左、右兩廂房,分別安排為全家輩分最大,年歲最高的男女主人的臥室。過年過節(jié)或宴請賓客,餐桌的上席必坐一家之長和賓客中之最長者,晚輩坐下席,負責倒茶、斟酒、上飯菜等服務。進食好菜,必待長輩舉筷指向,其他諸人才能動筷,雞鴨的肝、胸脯肉、臀以及其它好肉食,晚輩必先挾敬長者,故仫佬族有“尾椎 (雞臀)敬老”一說。年節(jié)加菜,主家會邀請近鄰長者進餐、作陪,以表示對長者的尊敬。仫佬族兒童從小就被要求熟記這些規(guī)矩,不得僭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不謙恭。
勞動的時候,青年人一般不讓長輩干重活,臟活;同路趕圩,不管認識與否,青年人必會接過老者手提肩挑的東西,讓老者輕松走路。仫佬族人認為,只有自己先做行孝的典范,才能教養(yǎng)出“行孝”的兒女;只有讓老輩人過上幸福的晚年,自己才能獲得晚年的幸福。可見,在教育上,仫佬族人重視身教,認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仫佬族人聚族而居,大的房族都有自己的族譜,建有祠堂、立有祠堂規(guī)則碑。與別的族譜不同的是,仫佬族族譜不僅記載了宗族的來歷、發(fā)展及變遷情況,而且還有教育后代的族規(guī)家訓。如《羅氏宗譜》有這樣的內(nèi)容:“孝父母、和夫妻”,“友兄弟、扶子女”,“睦鄰居、學文化”,“尚勤儉、禁賭博”,“反淫欲、破迷信”,“慎言行、重祭掃”。《胡氏族譜》里的“胡氏族訓”則寫道:“曰諸裔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nóng)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克勤克儉,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為忠為良……。”祠堂規(guī)則碑也不乏教育族人的族規(guī)族訓,如《吳氏宗祠祠堂規(guī)則》規(guī)定:“一人宜守本分,不得違法例而為非作歹,或盜賊與窩藏匪類、通匪、勾匪,忤害族內(nèi)等情?!鄙侠彰伞杜耸献陟綮籼靡?guī)則碑》則有“族中有發(fā)奮讀書志在上進者……贈銀一十兩,中舉贈銀二十兩。此為祖宗爭光,族眾不得有私議”的條款,對讀書給以獎勵。[4]29
重視生活中的日常教育,強調(diào)禮節(jié),把家訓寫入族譜作為教材傳給后代,使后代知倫理、愛讀書、崇尚道德,都說明了仫佬族人重視家教,希望本族子弟知書明禮,具有良好的家教傳統(tǒng)。
仫佬族實行土葬。喪葬習俗主要有買水、裝身、入殮、報喪、打齋等內(nèi)容,葬儀相當隆重。只要經(jīng)濟條件許可,一般家庭都會盡力大操大辦,請道師來“打齋”,超度亡靈,以表示兒女的孝心。打齋活動中,道師要替死者懺悔,向閻王請罪,讓死者的靈魂免受地獄折磨。道師三、四人,邊舞邊唱,其中《懺罪歌》中唱道:
父母生來懷里抱,恐怕孩兒哭得慘,一朝恩養(yǎng)成大人,瞪眼鼓睛罵爹娘。忤逆不孝罪消除。奉勸世人莫打飛,打得飛鳥吃不肥,父在外邊挨人打,子在家中盼父歸,槍打飛鳥罪消滅。五谷人間做食糧,養(yǎng)成生命最高強,一朝保暖無收拾,丟在泥底作鼠糧,拋賤五谷罪消滅。東家有話過西鄰,口說是非總無憑,唆使兩頭成打鬧,中間拍手做閑人,扯說是非罪消滅。十七十八后生家,東鄰吃飽過西家,家有工夫懶去做,不是吃酒就貪花,為人懶惰罪消滅。[3]116-117
《懺罪歌》的內(nèi)容,即所要懺的罪幾乎包括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不孝順父母,槍打飛鳥,散棄五谷,扯是非,為人懶惰等,其他未列舉的還有懶看經(jīng)書,網(wǎng)魚,打黃雀,放火燒山,燒樹木,燒蟲蟻,夫妻口角,罵門神,罵灶君,罵公婆等等都是罪。顯然,有些罪責重,有些罪輕微。歌中所舉的例子,即所懺的罪,并不一定是死者生前所犯,只不過是在這種場合唱給活著的人聽而已,奉勸人們?yōu)槿颂幨酪⒁猓灰噶诉@些罪行。顯而易見,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規(guī)勸人們“誠實行善”。仫佬族的《懺罪歌》不僅僅是為死者懺悔,也是給生者一個訓戒,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
仫佬族習俗形成于長期的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延續(xù)著其獨特的民族文化,體現(xiàn)了仫佬族人的生活態(tài)度,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教育人類學認為“教育是一種文化傳遞過程”[5]181、“教育是文化的傳承與習得?!保?]432仫佬族習俗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仫佬族人的價值觀。重教是仫佬族人的傳統(tǒng),仫佬族人的香案上常寫著這樣的對聯(lián):“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據(jù)記載,明清兩代,仫佬族地區(qū)科舉及第和選貢入仕者達249人。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該民族大學生所占比例僅次于朝鮮族。[7]習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教育可資利用的重要資源。仫佬族熱情友愛,崇文尚武,喜歡讀書,社會風氣文明,有賴于其良好的民族習俗。從這些習俗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仫佬族在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良好品行道德的養(yǎng)成,側(cè)重于教子成人;強調(diào)讀書獲取知識的重要,亦重視實踐;在教育形式上注重言傳身教、寓教于樂。
[1]潘琦,銀建軍,龍殿寶.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3]龍殿寶,吳盛枝,過偉.仫佬族文學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4]河池學院《仫佬族史》編輯部.《仫佬族史》田野調(diào)查資料匯編[G].河池學院,2008.
[5]馮增俊.教育人類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修訂版.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仫佬族的教育[EB/OL].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http://www.huaxia.com/ly/fsmq/dl/2012/11/308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