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必武, 葉麗華, 王 平△
1武漢市第一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武漢 430022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感染科,武漢 430030
乙型肝炎在全球廣泛分布,在我國顯得更為突出,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50%肝硬化和70%~90%肝癌由慢性HBV 感染引起,這與HBV 具有病毒復制產(chǎn)量高(1012~1013病毒粒/d)和突變率高(1010~1011點突變/d)等特征有關(guān)。長期點突變累積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型,迄今為止,HBV 基因型可以分為8個型,即A、B、C、D、E、F、G 和H 型[1-2]。在眾多影響HBV 感染后轉(zhuǎn)歸的因素中,HBV 基因型及基因突變起著重要作用。雖然HBV 基因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乙型肝炎的病情程度、預后和轉(zhuǎn)歸,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相同基因型的HBV 可引起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近年來我們分析了500 例慢性HBV 感染者的HBV 基因型,旨在探討HBV 基因型與相關(guān)慢性肝病的相互關(guān)系及臨床意義。
500例慢性HBV 感染者來自2009~2011年武漢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男性284例,年齡(46.7±15.7)歲;女性216 例,年齡(46.0±15.5)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62 例,其中輕度122例、中度125例、重度1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06例,其中代償期56例、失代償期150例(腹腔積液85例,脾亢10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48例);原發(fā)性肝細胞癌32例。診斷均符合衛(wèi)生部行業(yè)學會頒布的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排除混合感染其它類型病毒性肝炎。肝癌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臨床診斷為肝細胞癌。采集靜脈血10mL,留取血清標本保存于-80℃冰箱備用,進行血常規(guī)、肝功能、乙肝標記物、HBV-DNA定量及基因分型等檢測。
PCR 酶體系購自Clontech 公司。dNTP 購自上海生工生物技術(shù)公司。PCR 產(chǎn)物回收試劑盒購自美國OMEGA 公司。DL2000 分子量標記物購自北京天根生物科技公司,瓊脂粉為日本進口分裝,ABI公司的9700 型PCR 熱循環(huán)儀。大型高速離心機為美國SORVALL 公司的RC6。將HBV 全基因組分為有重疊的S、SX、CX、SC 4 個區(qū)段設計引物,引物設計方法參照文獻[3],送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
基因型檢測采用第一軍醫(yī)大學基礎生物醫(yī)學診斷研究中心提供的HBV 基因分型PCR 微板核酸雜交-ELISA 試劑盒,檢測方法按說明書進行。
肝功能、乙肝標記物、HBV DNA 定量(copies/mL)檢測。肝功能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白蛋白、球蛋白、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天門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T)等;檢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等采用ELISA 法,試劑由上??迫A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 采用免疫熒光定量PCR 檢測,試劑購自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試劑盒檢測下限5×102copies/mL。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00例患者中乙肝標記物HBeAg總的陽性率為50.2%(251/500),其中在輕度慢性肝炎中占49.2%(60/122),在中度慢性肝炎中占54.4%(68/125),在重度慢性肝炎中占73.3%(11/15);HBeAb總的陽性率為48.2%(241/500);HBV-DNA 總的陽性率為28%(140/500),其中在中度慢性肝炎中占40%,在重度慢性肝炎中占60%。見表1。
表1 乙肝標記物、HBV-DNA 分布情況Table 1 Distribution of HBV markers and HBV-DNA
在500例慢性HBV 感染者中檢測出140 例HBV-DNA 陽性,其HBV-DNA 基因型分布:B 型66例(47.1%),C 型74 例(52.9%),沒有發(fā)現(xiàn)A、D、E、F、G 和H 型。各種肝炎病變組的基因型構(gòu)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B 基因型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所占百分比高于B 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5,P<0.01);C 型在肝硬化中所占的百分比顯著高于B 型(χ2=11.06,P<0.01);而在肝細胞癌中B 型和C 型所占百分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140例感染基因B、C型的患者在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γ-GT)、總膽紅素(TBIL)和HBV-DNA 含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白蛋白(ALB)的改變在B、C 型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7,P<0.05)。見表3。
表3 基因型與肝功能的關(guān)系(±s)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otype and liver function(±s)
表3 基因型與肝功能的關(guān)系(±s)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otype and liver function(±s)
t=3.07,*P<0.05
基因型例數(shù)ALT(U/L)TBIL(μmol/L)γ-GT(U/L)ALB(g/L)HBV-DNA(copies/mL)B型66 163.0±48.4 64.3±37.8 110.0±54.2 37.2±12.4 5.08±1.12 C型74 159.0±47.8 62.5±38.3 112.0±56.3 28.5±8.6*5.22±1.23
自1998年Okamoto等[4]通過對18 株不同血清型的HBV 全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同一血清型HBV 的基因序列并不相同。由此拉開了學者們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亞型深入研究的序幕。根據(jù)全基因組序列的差異≥8%,或S基因組序列的差異≥4%,將HBV 株分為A~H 8 種基因型。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HBV 流行病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基本明確,HBV 存在地理性分布差異。我國以B和C基因型為主,南方以B型為主,北方以C型為主。本研究采用PCR 微板核酸雜交-ELISA 法檢測本地區(qū)140例HBV-DNA 陽性患者的基因型,結(jié)果顯示C基因型74例,占52.9%,B基因型66例,占47.1%,提示本地區(qū)HBV 感染者基因型以C型稍占優(yōu)勢。
HBV 感染后的臨床轉(zhuǎn)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HBV 基因型可能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對500例HBV 相關(guān)慢性肝病患者同時進行乙肝標記物、HBV-DNA 檢測,結(jié)果顯示:HBeAg 陽性率為50.2%(251/500);HBeAb 陽性率為48.2%(241/500);HBV-DNA 陽性率為28%(140/500)。有文獻報道HBV 基因型與病毒復制水平及病毒標志物的表達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提示基因型B 的HBeAg血清轉(zhuǎn)換率比基因型C 要高,基因型C 較基因型B有較高的HBeAg 陽性率[5]。目前認為,不同地區(qū)的優(yōu)勢基因型反映了HBV 自然感染史發(fā)生的變異特點,是病毒變異后進化的結(jié)果。研究顯示B 基因型與較輕的病變有關(guān),C 基因型與較重的病變有關(guān)[6]。本組資料研究結(jié)果亦顯示,B、C 基因型在慢性肝炎(輕度)、肝硬化(代償期)與HBV-DNA 水平及肝功能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肝組織學改變、血清白蛋白與基因型顯著相關(guān),在慢性肝炎(中、重度)中B基因型顯著高于C基因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肝硬化(失代償期)C 基因型顯著高于B 基因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的不斷進展,對HBV 基因型的研究也將越來越深入,HBV 基因型及其亞型的研究豐富了HBV 分子流行病學內(nèi)容,對HBV 相關(guān)肝細胞癌(HCC)的臨床診斷、療效判斷、預后分析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本研究了解到湖北地區(qū)HBV-DNA 基因型分布以B、C兩型為主,為我們以后就B、C基因型及亞型做進一步深入研究、重點了解其與慢性肝炎、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的關(guān)系及其作用機制打下基礎,從而為我國,特別是為湖北地區(qū)原發(fā)性肝癌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提供了重要實驗和理論依據(jù),為提出切實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降低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1] Norder H,Hammas B,L?fdahl S,et al.Comparison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nine different serotype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genom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hepatitis B virus strains[J].J Gen Virol,1992,73(Pt 5):1201-1208.
[2] Stuyver L,De Gendt S,Van Geyt C,et al.A new genotype of hepatitis B virus:complete genome and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J].J Gen Virol,2000,81(Pt 1):67-74.
[3] Takahashi K,Akahane Y,Hino K,et al.Hepatitis B virus genomic sequence in the circu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40full length isolates[J].Arch Virol,1998,143(12):2313-2326.
[4] Okamoto H,Tsuda F,Sakugawa H,et al.Typing hepatitis B virus by homology in nucleotide sequence:comparison of surface subtype[J].J Gen Virol,1988,69(Pt 10):2575-2583.
[5] Watanabe K,Takahashi T,Takahashi S,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genotype B and C 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chronic hepatitis in relation to the basic core promoter and precore mutation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20(3):441-449.
[6] 黃晶,高志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2,10(11):1362-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