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艷文 朱顏春 鄭春玲
(1.黑龍江省伊春林業(yè)管理局營林局 黑龍江伊春 153000;2.伊春市友好區(qū)營林處 黑龍江伊春 153031)
班克松(Pinus banksiana)種子采自伊春林科院1980年自北美引種培育的引種林和1993年營建的子代林;造林采用2和3年生苗木。
試驗地選在伊春林科院實驗站施業(yè)區(qū)內,位于北緯47°44',東經128°55',海拔高度268m,為小興安嶺腹地,處在伊春河與湯旺河交匯處的北岸丘陵地帶,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代表性,屬于溫帶北部寒冷山區(qū)濕潤氣候類型,年均溫1.5℃,1月均溫-22.2℃,7月均溫20.7℃,極低溫-43.1℃,冬季漫長,干燥少雪;夏季短暫,溫暖多雨,光照充足,年降水量約670mm,≥10℃的年積溫2100—2300℃,無霜期115天。原植被類型為柞樺次生林,土壤為典型暗棕壤,坡位、坡向、坡度因各造林地塊而略有差異。
對現有林分采取留優(yōu)去劣、大樹移植、間密補稀、改善林內環(huán)境等技術手段,成為班克松種子林。
采集成熟的班克松球果調制后獲取純凈種子,選取千粒重、發(fā)芽率等指標優(yōu)良的種子作為育苗材料。
以坡位、坡向、坡度等為指標,分別選擇不同次生林、疏林地混交造林、皆伐跡地、荒山荒地等十二塊造林地作為造林地。
3.1.1 圃地的選擇
2003年以伊春林科院實驗站苗圃為育苗地,面積為1hm2。育苗前填入森林腐殖土和草甸黑土800m3,使其與表土層均勻,改善了表土結構,增加有效土層厚度。播種前又施入農家肥45000kg,增加土壤肥力。
3.1.2 班克松苗木的培育
采集成熟的球果調制后獲取純凈種子10kg,種子千粒重3.4g。2003年春,播種前一個月進行種子低溫層積催芽處理,當有三分之一種子裂嘴后及時播種。播種量為10±1g/m2,覆土厚度0.5cm,播種后每天保持床面濕潤,二周后苗木出齊。班克松在幼苗期需防治立枯病,需每隔5—7天噴施一次多菌靈或百菌清,共噴5次,同時根據土壤濕度控制澆水次數和澆水量。
在苗木生長期內,除采取松土、除草等常規(guī)的田間管理措施外,新播幼苗當年的7—8月份,分二次追施氮、磷、鉀肥,特別是葉面噴施磷鉀肥(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對苗木后期生長和提高木質化程度十分有益。10月20日左右覆土防寒,保護幼苗安全越冬。
越冬苗于次年4月中旬撤防寒土,4月下旬至5月初換床,密度為180株/m2,換床時需修剪苗木過長的根系,以剪去苗根系長度的1/3為宜。換床后立即澆透水,保證成活,按常規(guī)育苗管理,入冬前也采用覆土防寒越冬,第二年春季造林前起苗。三年共培育班克松成苗80余萬株,其中2002年播種培育S2-0苗2萬株。2004年培育S1-1班克松苗近80萬株,各項指標詳見表1。
3.2.1 造林地的選擇與概況
為測定班克松對不同立地條件的適應性,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的依據,以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根據本地區(qū)造林地的具體條件,以坡位、坡向、坡度等指標,分別選擇不同次生林或疏林地混交造林、皆伐跡地、荒山荒地等十二塊造林地(見表2)。
3.2.2 造林及撫育
造林前一年秋季帶狀或全部清理灌叢、雜草后進行穴狀整地,穴徑50cm,深25cm。造林采用三種密度,即4400株/hm2,3300株/hm2,2500株/hm2。造林時選擇壯苗栽植,2004年春造林,S2-0苗高16.2cm,地徑0.34cm,面積5hm2,設6個試驗區(qū);2005年春造林,S1-1苗高21.6cm,地徑0.54cm,面積65hm2,設6個試驗區(qū)。
造林當年撫育三次,5月中下旬擴穴,擴大穴面,培土扶正、踏實;第二、三次撫育采用刀撫,全面割除雜草,通風透光,分別于7月、8月雜草旺盛生長期進行。造林第二年也采取上述措施進行三次撫育,可提高幼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2004年新植幼林,由于及時撫育,不僅當年成活率達96.3%,第二年保存率達92.1%;2005年造林當年成活率達97.9%(表3)。
新植的幼林生長良好,初步反映出班克松早期速生的特性。造林當年為緩苗期,而班克松卻成倍生長。由表3可見,2004年用S2-0苗造林的6塊示范林,苗高16.2cm,當年平均高生長達14.7cm,生長率90.7%,最好的樣地幼樹平均高生長18.7cm,生長率115.4%;2004年樹高30.9cm,2005年樹高59.3cm,第二年比第一年樹高生長28.4cm,生長率91.9%。
2005年營造班克松示范林65hm2。由表3得知,S1-1造林苗高21.6cm,當年成活率達97.9%,幼林平均高達43.1cm,年生長21.5cm,生長率99.5%,地徑達0.8cm,生長率48.1%。營造的班克松示范林包含皆伐跡地、林帶間、荒坡地、疏林地等立地類型,初步反映出山坡中上部皆伐跡地較為適合,這與班克松這一陽性樹種喜全光、排水良好、耐旱習性相關。
表1 不同苗齡班克松苗木生長指標的比較
表2 班克松造林地類型
表3 不同立地班克松示造林效果統(tǒng)計表
1982年栽植的班克松引種林0.5hm2,1993年營建的子代林1hm2,共計1.5hm2?,F已全部通過技術改造為種子林。現在林木生長及結實狀況良好。
2001年林分平均高為5.1m,標準差0.65m。凡樹高不足4.45m的立木給予伐除。子代測定林內共伐除淘汰木380株,疏伐強度達12%。并采取原林分內大樹移植,間密補稀,充分利用林地。共移植15年生班克松(樹高6—7m)大樹30株,移植成活率達100%。經過疏伐與移植補稀后,1hm2的子代林內現存健康母樹2780余株,平均每株占有空間3.6m2,林冠郁閉度約0.7,能充分滿足母樹生長發(fā)育、開花結實的需要。
由于合理的疏伐、移植以及加強了撫育管理與施肥,2004年受改造的班克松母樹林結實多,種子豐產,共生產種子32kg,種子千粒重達到3.65g,比改造前的種子千粒重3.35g增加0.3g,提高了9%。表明技術改造后不僅提高了種子產量,同時種子質量也有明顯改善。
班克松引種到伊春林科院以及金山屯林業(yè)局、烏馬河林業(yè)局造林已有25年,作為速生工業(yè)用材林樹種已超過半個輪伐期??梢钥闯鲈摌浞N在小興安嶺中部地區(qū)生長、發(fā)育良好,當前林分平均高已達13.9m,平均胸徑17.43cm,蓄積量291.54m3/hm2(2150株/hm2),平均年生長11.6616m3/hm2。已結實多年,其種子經營造子代測定林15年試驗證明,比親代更能適應伊春林區(qū)中南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更大的早期速生優(yōu)勢。樹干通直度有了一定改善。
利用班克松引種后代—子代測定林加以技術改造成為母樹林,經過留優(yōu)去劣,優(yōu)化單株,提高林分整體質量,提高花粉品質,從而提高種子質量和后代的品質。
班克松幼苗早期速生,培育S1-1型苗上山造林效果最好,不僅成活率能達95%以上,而且緩苗快,當年就能成倍地高生長,木質化好,抗低溫能力強,可做為今后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
班克松是陽性、耐干旱的早期速生型樹種,全光下造林比林冠下或疏林地等部分遮光條件下造林效果好;排水良好的山坡地造林比平坡地造林效果好。
班克松造林后郁閉快,樹冠密,枝條堅韌不易折斷,可作為防護林、綠化樹種,及工業(yè)原料林樹種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