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潞安煤基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長治 046000)
某煤化工油化電熱一體化油品合成項目,設計年綜合生產(chǎn)能力為180萬t。該工程費托反應器基礎分為兩部分,下部為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長48.2 m,寬30.4 m,厚度3 m;上部為兩個Φ12 m圓形基礎,高度2 m,用于支撐反應器罐體。費托反應器廠房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gòu),主體總高度達50 m?;A處理采用混凝土灌注樁,設計墊層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15,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混凝土澆筑量共4 850 m3,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根據(jù)業(yè)主的要求,基礎總體施工時間為2013年6月20日至7月31日。本文結(jié)合該工程的實踐,就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材料、配合比設計、混凝土澆搗工藝、溫度控制、養(yǎng)護措施等關鍵技術進行探討,供參考。
(1)水泥:選用潞城卓越P·S 42.5水泥,水泥的堿含量控制在3.0 kg/m3以下,氯離子含量控制在0.15%以內(nèi),其3 d水化熱≯240 kJ/kg,7 d水化熱≯270 kJ/kg。水泥的其他性能指標應符合設計要求及GB 175—2007《通用硅酸鹽水泥》的規(guī)定。根據(jù)試配,嚴格控制水泥用量,同時要求水泥有專庫儲存,貯存期不少于14 d,以保證水泥的安定性。
(2)外加劑:選用SF-2型高效泵送減水劑。在進行試配前,必須先檢測其減水率、相容性、緩凝時間以及對強度的影響情況等,以便有效地降低水化熱,調(diào)整水化熱的峰值時間,防止裂縫發(fā)生,提高抗?jié)B性。其性能指標應符合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劑》的要求。
(3)摻合料:采用粉煤灰和磨細高爐礦渣粉,摻量為30%~40%,質(zhì)量要求為Ⅰ級,粉煤灰的性能指標應符合GB/T 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的要求。利用粉煤灰的形態(tài)效應、微集料效應和活性效應,降低單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減少泌水離析現(xiàn)象。同時可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改變混凝土的孔結(jié)構(gòu),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增強其抗硫酸鹽侵蝕性及抗堿-集料反應性能。
(4)骨料:采用碎石,5~25 mm連續(xù)級配,累計篩余量為:20~25 mm,30%;10~20 mm,80%;5~10 mm,95%。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其性能指標應符合GB/T 14685—2011《建設用卵石、碎石》的要求。
(5)砂:選用中砂,細度模數(shù)在2.8~3.5之間,含泥量控制在3%以下。砂的其他性能指標應符合GB/T 14684—2011《建設用砂》的要求。
砂石及水泥等材料應在攪拌站搭設遮陽棚,避免在陽光下暴曬,混凝土攪拌用水應盡可能采用溫度較低的地下水,以降低混凝土的攪拌溫度及入模溫度。
為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zhì)量,對配合比設計與混凝土施工性能的主要要求如下:
(1)水膠比:0.4~0.5。
(2)混凝土強度:C35。
(3)砂率:38%~40%。
(4)混凝土坍落度:160 mm±20 mm。
(5)混凝土初凝時間:>4 h。
(6)入模溫度:控制在25 ℃以下。
(7)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
采用當?shù)氐脑牧?,進行了多次不同配合比試驗。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確定了該工程大體積混凝土的配合比(見表1)。
表1 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 kg/m3
實測混凝土容重為2 436 kg/m3,和易性良好,28 d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8%,60 d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36%,抗?jié)B性能高于S10的要求,混凝土經(jīng)時坍落度90 min不超過35 mm,具有良好的泵送性,滿足施工要求。按文獻[1]中的方法進行計算,澆筑完成后t段時間的混凝土絕熱溫升見表2。
表2 混凝土的絕熱溫升計算值
該工程施工時面臨雨季,需考慮施工排水,但施工場地狹窄,而平面長度較長,應合理布局。
預拌混凝土由指定攪拌站負責,采用混凝土罐車運輸,每車裝載量為7.5 m3。根據(jù)筏板基礎施工平面布置、攪拌站生產(chǎn)能力、施工進度及人員等情況,在現(xiàn)場基坑兩側(cè)布置4臺汽車泵,每臺泵車配備5臺混凝土運輸車。
該工程混凝土澆筑采用推移式連續(xù)澆筑,混凝土澆筑沿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進行,應盡可能縮短間歇時間,并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炷恋臐仓穸雀鶕?jù)所用振搗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確定,控制混凝土分層澆筑厚度≯500 mm,并應確保各層混凝土澆筑的連續(xù)性,上下層混凝土澆筑的時間間隔不得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分層澆筑混凝土時采用斜面分層法澆筑,遵循“斜向分層,分層振搗,循序鋪填”的方法,以確保混凝土的澆筑質(zhì)量。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勞動強度很大,在混凝土澆筑作業(yè)的人員按排上,每臺泵配備8人(1人放料,3人振搗,3人平整,1人看模),配備3個班組,共96人輪換作業(yè)。本次混凝土澆筑在7月中旬,平均氣溫18~25 ℃,夜間最低氣溫12 ℃,白天最高氣溫32 ℃,晝夜溫差大,為確保大體積混凝土連續(xù)澆筑,另安排5人作為機動。
在每層混凝土的前后均布置振搗器,每個布料口布置4根,以確保中、下部混凝土的密實。澆筑向前推進時,振動器也相應跟上,對鋼筋密集處要特別加強振搗,以確保整個混凝土的質(zhì)量。
振搗方式采用單一的行列形式,不要與交錯式混用,以免漏振。振搗棒移動間距為500 mm,振搗棒距離模板300 mm。在振搗過程中,宜將振動棒上下略有抽動,以便上下振動均勻。對每一插點要掌握好振搗時間,用時過短不易振實,振搗時間過長又可能產(chǎn)生混凝土離析現(xiàn)象,一般每個點的振搗時間為20~30 s,快插慢拔,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明顯下沉、不再出現(xiàn)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對相鄰布料設備的接搓部位,振搗時應超出搭接部位至少500 mm,以免出現(xiàn)漏振。在振搗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對成品的保護,嚴禁振搗棒碰擊預埋螺栓、測溫探頭等,以防其發(fā)生變形和移位,振搗棒距離上述物件必須保持在300 mm左右。
為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改善其抗裂性能,混凝土振搗采用二次振搗的方法。在新澆混凝土覆蓋下一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應插入下一層混凝土中50 mm左右進行振搗。二次振搗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混凝土澆搗后,先按設計標高用2 m刮尺刮平,混凝土收水并開始初凝時,用木抹子進行抹壓,將面層的小凹坑、氣泡眼、砂眼和腳印等壓平。在混凝土終凝前再進行二次抹面,用木抹子找平,搓磨2~3次,以提高混凝土的表層密度,消除收縮裂縫及混凝土表面的其他痕跡,形成最終的混凝土面。
對圓形基礎區(qū)域采用人工鑿毛處理,除去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薄膜、松動的石子和軟弱的混凝土層,并將其沖洗干凈,不得積水。
該工程混凝土的測溫分為熱電偶測溫和溫度計測溫兩種形式。溫度監(jiān)測點的布置范圍為基礎澆筑體平面對稱軸線的一半?yún)^(qū)域為測試區(qū),在測試區(qū)內(nèi)監(jiān)測點按平面層布置。測溫點沿混凝土澆筑體厚度方向,自上而下50 mm、800 mm、1 500 mm、2 200 mm、2 950 mm,共5層布置,即混凝土外表、底面、中心以及上中部、下中部測溫點,共計60個,其中24個熱電偶,36個測溫孔。另外,在混凝土外表面的養(yǎng)護膜內(nèi)布置10個溫度測點,在大氣環(huán)境中布置氣溫測點2個,合計72個。測溫孔采用直徑Φ50 mm的鋼管。
(1)為了防止所埋設的傳感器和導線遭到損傷或破壞,應在其他工序完工之后、混凝土澆筑之前鋪設。
(2)熱電偶安裝前,必須在水下1 m處經(jīng)浸泡24 h不損壞。
(3)熱電偶接頭的安裝位置應準確,固定應牢固,并應與結(jié)構(gòu)鋼筋及固定架金屬體絕熱。
(4)熱電偶的引出線宜集中布置,并予以保護。
(5)對熱電偶的周圍應進行保護,在測點部位設置標示牌。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下料時不得直接沖擊測溫元件及其引出線;振搗時,振搗器不得觸及測溫元件及引出線。
(1)自混凝土入模至澆搗完畢的3 d內(nèi),每隔2 h測溫1次,此后每隔4 h測溫1次,溫度下降階段每8 h測溫1次。一般在14 d后可停止測溫;或溫度梯度<20 ℃時,可停止測溫。
(2)每測溫1次,應記錄、計算每個測溫點的升降值及溫差值,及時繪制各點的溫度變化曲線和斷面的溫度分布曲線。
(3)若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22 ℃,或發(fā)現(xiàn)溫控數(shù)值異常,必須迅速通知現(xiàn)場管理人員,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該工程采用內(nèi)部降溫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的內(nèi)外溫差,在夾層鋼筋上下各預埋1趟冷卻循環(huán)水管,送入循環(huán)冷卻水。冷卻水管采用Φ50 mm的鋼管,利用筏板基礎鋼筋支架固定,鋼管水平間距1 000 mm左右,上下層間按梅花形交錯布置,間距12 m設置1個進出水口,并將進水口與出水口分別串聯(lián),在總進水口安裝閥門控制水的流量,以控制降溫速度?;炷恋睦鋮s在其剛澆完就開始進行,控制進水水溫>10 ℃,以防止水管周圍產(chǎn)生溫度裂縫。冷卻水管的出水引出排放至循環(huán)水池,供循環(huán)使用。當出水溫度過高時,可排至道路一側(cè)的排水溝。
混凝土經(jīng)二次抹壓后,當人踩在上面無明顯腳印時,隨即用塑料膜覆蓋嚴實,加蓋兩層草袋,并利用降溫管排出的熱水進行保濕養(yǎng)護,以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延長散熱時間,減小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由于當?shù)貢円箿夭钶^大,入夜前,再在草袋表面覆蓋1層塑料薄膜。在養(yǎng)護過程中,可根據(jù)實測溫度及降溫梯度增減覆蓋層,當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趨于25 ℃(溫差達20 ℃時報警)或降溫梯度趨于>1.1 ℃/d時,應適當保溫,可在表面增加草袋;當降溫梯度過小時,可減少草袋的層數(shù)。
(1)在混凝土養(yǎng)護過程中,養(yǎng)護人員應經(jīng)常檢查草袋和薄膜的遮蓋情況,及時恢復受風吹動或人為移動的遮蓋物。
(2)要經(jīng)常檢查與混凝土面接觸的兩層草袋,使之保持濕潤,如果草袋干燥,則掀開上層薄膜和草袋澆水,然后將薄膜和草袋恢復原狀。
(3)養(yǎng)護人員應特別注意混凝土表面的變化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表面泛白或出現(xiàn)干縮細小裂縫時,應立即仔細遮蓋并充分澆水,延長澆水天數(shù),以盡量補救。
(4)養(yǎng)護澆水時,不得將水管放在草袋上任水自流,必須邊澆水邊移動,應采取噴式澆水,不得直沖混凝土面。澆水完畢,應及時將薄膜和草袋恢復原狀。
混凝土的養(yǎng)護時間至少為14 d,降溫梯度應保持在≯1.1 ℃/d。同時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相差<25 ℃;表面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相差<15 ℃時,方可拆除保溫層和模板。
在養(yǎng)護期間,要求施工技術人員應隨時關注溫度測控數(shù)據(jù)及天氣變化情況,一旦出現(xiàn)異常,應及時對冷卻循環(huán)水和覆蓋層進行調(diào)整,保證各控制參數(shù)處于標準及規(guī)范的允許范圍內(nèi)。
該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自2013年7月6日開始,經(jīng)過近4個晝夜的連續(xù)澆筑,于7月10日結(jié)束,養(yǎng)護3周后拆模,混凝土表面未發(fā)現(xiàn)裂縫,證明所采用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王鐵夢.工程結(jié)構(gòu)裂縫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