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國,李應宏,陳曉智
(甘肅武威腫瘤醫(y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面神經麻痹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與嗜神經病毒感染有關,可能是由于莖乳孔內的面神經急性病毒感染,或水腫導致的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產生的神經麻痹。該病雖為易治疾患,但因各種因素延誤治療可轉為難治性疾病。1994年1月—2010年1月,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難治性面神經麻痹104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科室住院的難治性面神經麻痹患者18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4例,男42例,女62例;年齡8~34歲;病程2~6個月。對照組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齡在12~36歲;病程2~6個月。兩組均符合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口眼歪斜,對側鼻唇溝變淺,患側眼瞼閉合無力或不能閉合,不能皺眉,貝爾征等。西醫(yī)分型:頜上癱64例,頜下癱124例。中醫(yī)分型:氣滯血瘀型112例,氣虛血瘀76例,部分患者初期以氣滯血瘀型為主證,后因諸多因素久治不愈而氣虛血瘀。中醫(yī)辨證:氣滯血瘀型。表現(xiàn)為患側面部皮膚冰涼,舌質紫暗,有瘀血紫點,苔白薄,脈沉細無力,面色白光白,乏力等。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難治性面癱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辨證的患者,可納入試驗病例。
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病變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②中樞神經或外周神經病變所致者。③顱腦外傷或頜面部外傷所致者。
對照組給予口服谷維素30 mg,每日3次;醋酸潑尼松片20 mg,每日3次;甲鈷胺1 mg,每日3次;曲克蘆丁120 mg,每日3次。兒童按體表面積給藥。1個月為1個療程。醋酸潑尼松片服用20 d后隔日遞減 1 mg,減完停止。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活血化瘀方,藥物組成:丹參30 g,黃芪30 g,益母草30 g,紅花12 g,地龍12 g,川芎12 g,當歸12 g,牡丹皮12 g,太子參20 g,赤芍12 g,蜈蚣2條(研末沖服),僵蠶6 g(研末沖服),全蝎6 g(研末沖服),甘草12 g。首煎加涼水1500 mL,水開后文火煎15 min,濾下500 mL;二煎加水1500 mL,煎25 min,濾下500 mL。兩煎渾勻后,等量分2次口服,間隔6 h,兒童酌減。每日1劑,水煎服。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鼻唇溝對稱,口眼不歪斜,語言流暢,表情肌功能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鼻唇溝對稱,口眼不歪斜,語言流暢程度稍差,哭笑時口角略偏斜。有效:臨床癥狀消失,鼻唇溝對稱,口角不歪斜,語言欠流暢,哭笑時口角偏斜。無效:臨床癥狀消失,鼻唇溝對稱,口眼不外斜,語言不流暢,哭笑時口角明顯偏斜。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5.64,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面神經麻痹屬于中醫(yī)學“中風”范疇。本病的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瘀阻絡脈。關于血瘀的概念較廣,有“久痛入絡為血瘀”“久病入絡為血瘀”“離經之血不去為血瘀”“血脈相傳壅塞不通”。各種致病因素及代謝產物蓄積,痰濁瘀毒是其主要病因病機,其損傷脈絡形體形成“縮”—脈絡拙急與血管痙攣;“窄”—脈絡瘀阻與動脈硬化;“閉”—脈絡瘀塞與血管阻塞或閉塞等共性病理環(huán)節(jié),因此中醫(yī)學提出“絡以通為用”治療總則[1]。
既然“絡以痛為用”,那么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則是有證可循的。從中醫(yī)學觀點講,本病屬本虛標實,脈絡空虛,邪氣瘀絡,絡氣不通,脈絡痹阻,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氣機升降失常,最終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有研究[2]表明:丹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釋放TXA2(血栓素)等前列腺素類縮血管物質,微動脈口徑擴大,血流速度及流量均有改善,使組織微循環(huán)速度加快,血黏滯度下降,毛細血管網開放數目增多;具有顯著降低血液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減少主動脈粥樣硬化病灶面積和降低主動脈內膜通透性,更重要的是丹參對缺血和重新灌流的組織具有保護作用,能縮小梗死范圍。黃芪[3]能顯著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促進誘生干擾素,并能降低紅細胞免疫黏附因子的活性, 提高增強因子的活性、紅細胞表面C3b受體清除致病性免疫循環(huán)復合物的能力;具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還有抗衰老作用,能預防老年性動脈硬化,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兼有利尿的作用,能減少尿白含量,改善組織微循環(huán),保護其功能。益母草活血化瘀,能顯著增加微動脈血流量,其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有顯著降低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強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具有顯著降低紅細胞聚集的作用;還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紅花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地龍有溶栓和抗凝作用,主要是通過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紅細胞膜穩(wěn)定性等發(fā)揮作用,經動物實驗有緩慢而持久地降壓作用。川芎[4]具有降低血黏滯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及腦動脈作用。當歸活血化瘀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擴張血管并兼有降脂作用。赤芍具有改善功能性血液灌流變性,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有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牡丹皮能使血栓A2的合成減少從而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其提取物對血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溶解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太子參益氣養(yǎng)陰能輔助正氣。蜈蚣、全蝎祛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具有抗炎促進免疫功能等作用。全蝎對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同時使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均明顯延長,抗凝血酶3活性和使纖酶原含量降低。僵蠶祛風除濕活血,可顯著延長人血纖維蛋白原凝聚時間。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具有非特異性的免疫增強和類似鹽皮質激素去氧皮質酮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擴張微動脈、擴張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外周阻力及抗凝的作用。筆者從發(fā)病機制入手,配合西藥制劑,有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增強療效作用。
[1]吳以嶺.脈絡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
[2]王錦鴻,陳仁壽.臨床實用中藥詞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599-679.
[3]陳云國,陳斌,陳斌國,等.胰島素與中醫(yī)中藥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療效對比[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23):36-37.
[4]陳云國,陳斌國,何建成,等.西藥配合中藥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壓病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