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藥師
從西藏回來很久,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再是布達拉宮,不再是納木錯,也不再是珠穆朗瑪峰,心心念念的是藏族人大白天坐在草地里緩緩吃著糌粑,是賣面的卓瑪一邊慢慢洗碗一邊歌唱,是帶著皺紋的微笑著的老婦人顫抖著手在佛前倒酥油。
他們給了我另一種人生觀照,原來真的有這樣一種活法:簡單衣食之后,就不再蠅營狗茍,而是慢悠悠地轉(zhuǎn)山,慢悠悠地放牧,慢悠悠地喝茶……
我也曾懷疑過:以這群藏族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經(jīng)濟頭腦,靠什么生存與發(fā)展。但牧民燦爛的笑容,讓我頓時發(fā)現(xiàn)這或許是一個偽概念與陷阱。日食三餐、夜眠八尺——人真正需要的就這么多,在現(xiàn)代科技的支撐下,這些真的那么難得到嗎?
假設(shè)一個人一年需要3000斤糧食,他卻老為了4000斤、5000斤而努力奮斗,并為之患得患失、焦慮不安,這是不是一種愚昧與荒唐?現(xiàn)代都市就如一個追求“發(fā)達”的戰(zhàn)場,我們在這里掙扎、迷茫、歡笑、哭泣,為了太多也許并不需要的東西彼此廝殺,被挾裹著生活,直到“官財”化為棺材,這就是成功?應(yīng)該慶幸還有西藏——湍急的雪山水帶著佛陀的“不爭”雨露靜靜流淌,在五欲世界燃起遍地火焰后,還在雪域高原多少留著些清涼散。
我也曾認為:努力爭取更高的地位會讓自己明日少些風險,但仔細想想,究竟要多少儲蓄才能贏得了自己的恐懼?若是贏了恐懼,哪一天都不過是一宿三餐,活人又有何難。若是貪婪,那么,多少積累、多少拼搏才能跟得上自己的欲望?如果遭遇極端病癥、天災(zāi)人禍、社會動蕩、生離死別……恐怕有多少準備都沒有用,那些是更應(yīng)寬心微笑面對的劫。
我有時想,人只是一個載體,各種思想是程序。但程序往往會錯亂,去西藏看看或許能殺毒。
焦慮也好,貪婪也罷,都是一種毒,而這種毒會在體內(nèi)埋藏很久。因為碌碌無為而悔恨,其實這也是一種毒。這個世界上90%的人都必然碌碌無為,從小受這種想法影響,難免活得焦慮與慚愧。我們爭著閱讀《喬布斯傳》,為“追求卓越”而歡呼雀躍,但我們應(yīng)該知道,無論在哪個行業(yè)里,卓越都只是一種偶然,平凡卻是一種必然。
多少人會勸別人慢一點、不著急、做個開心的普通人?但我們給孩子排名次、給老師評績效、給官員定級別,使得誰都不想被社會拋棄。這一切都應(yīng)該改變,在大多數(shù)人吃喝不愁之后,我覺得隨著社會的進步,比的應(yīng)該是人心的喜悅。
如果說什么是藏地密碼,那就是在自己內(nèi)心生出一朵蓮花:做一個平凡又不以為恥的人,挺好。
(洋 洋摘自《羊城晚報》2013年12月12日,劉春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