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淮,謝雙棋
(福建省安溪縣城廂鎮(zhèn)農技站 362400)
高產是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目標,改造中低產田是促進糧食增產的主要途徑。城廂鎮(zhèn)位于閩南沿海內陸地區(qū),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降水量2 350 mm、無霜期355 d;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合多種作物生長。但隨著農業(yè)勞動力短缺,導致耕作簡單粗放,再加上土壤障礙因素,造成中低產田面積大,全鎮(zhèn)中低產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2%。以往中低產田改造忽視中低產田形成的原因和特點,存在著改良措施單一,或注重農業(yè)技術措施而忽視工程措施,或注重工程措施而忽視農業(yè)技術措施,未能有效提高耕地質量。
近年來,城廂鎮(zhèn)農技站針對當?shù)刂械彤a田形成原因,以耕地土壤主導障礙因素改良為主攻方向,提出各類中低產田改良對策。以基礎地力提升作為中低產田改良目標,應用中低產田土壤改良綜合技術,配合應用農業(yè)“五新”,取得顯著的效果(表1)。
城廂鎮(zhèn)水稻中低產田主要有3 大類:生產技術滯后型、土壤障礙型、基礎設施限制型。
表1 中低產田改良前后的水稻產量
種植作物品種老化、技術滯后、耕作粗放,施肥以化肥為主,NPK 比例失調,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導致嚴重發(fā)生等。
1.2.1 選擇良種 早稻品種選擇T788 優(yōu)2155,晚稻品種選擇Ⅱ優(yōu)航2 號、Ⅱ優(yōu)673、奧太優(yōu)D67 等超級稻優(yōu)良品種。
1.2.2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早稻2 月下旬、晚稻7 月5 日左右播種,采用濕潤育秧,秧齡早稻35 d、晚稻25 d 左右。每667 m2秧田播種量早稻20 kg、晚稻10 ~13 kg,大田用種量0.7 ~1.0 kg。在精量播種的基礎上,配合淺水灌溉、早施分蘗肥、化學調控、病蟲草害防治等措施,達到苗勻、苗壯。4 葉期左右看苗施平衡肥,并在移栽前3 ~4 d施起身肥。秧田期重點防治稻薊馬等蟲害。
1.2.3 寬行稀植,定量控苗 密植規(guī)格:早稻18 cm×22 cm,每667 m2插1.68 萬叢,基本苗8 萬苗左右;晚稻20 cm×24 cm,插1.34 萬叢,基本苗6萬苗左右。
1.2.4 好氣灌溉,發(fā)根促蘗 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藥施肥時采用間歇淺水灌溉外,一般以無水層或濕潤灌溉為主。淺水(2 ~3 cm)插秧活棵,薄露發(fā)根促蘗,施分蘗肥時要求田面無水,結合施肥灌淺水,分蘗期淺水與濕潤灌溉交替;每667 m2莖蘗數(shù)早稻18 萬苗、晚稻16 萬苗開始多次輕擱田;最高莖蘗數(shù)早稻28 萬個、晚稻25 萬個左右,營養(yǎng)生長過旺的適當重擱田;幼穗分化期保持薄水層;花后注意灌好跑馬水,保持田土濕潤,直至成熟。
1.2.5 精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據(jù)測土結果、水稻目標產量,計算肥料用量,施肥與灌溉結合。
秧田期施肥:每667 m2施復合肥20 kg 作基肥;2 葉1 心施尿素5 kg 作促蘗肥;4 葉期施尿素3 ~5 kg 作平衡肥;在拔秧前4 d 施尿素8 kg 作起身肥。
本田期施肥:原則是增施有機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一般每667 m2施N、P2O5、K2O 分別為12 ~13 kg、5 ~6 kg、12 ~14 kg,即施豬牛人糞等土雜肥600 ~700 kg、45%復合肥30 kg 作基肥;插后5 ~7 d 施尿素5 kg、鉀肥5 kg 作追肥;穗肥可在倒三、二葉長出時,施用45%復合肥10 kg;齊穗期用谷粒飽50 g 加磷酸二氫鉀200 g 對水60 kg葉面噴施。
1.2.6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搞好種子消毒,秧田除蟲滅病,大田加強病蟲預測預報,抓住病蟲防治適期,重點是“三蟲”(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三病”(稻瘟病、紋枯病、細條病),嚴格掌握防治指標,確定防治田塊和防治適期。
土壤障礙型中低產田又可分為有漬潛型、粘瘦型、沙淀型、毒質型(主要是鹽堿地、礦毒田,本地沒有)
包括冷浸田、冷底田、爛泥田等類型。
2.1.1 特點 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噴出,氧化還原電位低;土體內部長期漬水,鐵錳物質被還原,產生灰藍色或青灰色潛育層,亞鐵含量過高;土溫低、回溫慢,養(yǎng)分分解遲,前期易產生缺素坐苗。
2.1.2 改良措施
(1)實施開溝治水工程。開溝排水治潛,完善排灌系統(tǒng)設施,實行排灌分開;對山沖冷爛田,開好環(huán)山溝、田邊溝、田中溝(暗溝),嚴禁串灌。
(2)采用壟畦栽培。在整地后,停放2 ~3 d后施面肥,再把表層土壤耙爛后插秧。對這類田不能現(xiàn)整現(xiàn)插。
(3)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增施磷、鉀肥,推廣稻草還田、測土配方施肥。
(4)進行冬翻曬垡,盡量排水晾田、曬田,實行水旱輪作。
2.2.1 特點 土壤黏重,物理性狀不良,耕性差。根據(jù)統(tǒng)計,此類水田的黏?;蛭锢眇ち:扛?,一般前者含量30%,后者含量70%,加之有機質含量缺乏。因此,表現(xiàn)出物理性狀不良,干濕都不適合耕作,即干時堅硬犁不動、耙不碎,濕時粘韌,灌水耙田時,易起泥核,不易起漿,結構性和通透性都很差;有效養(yǎng)分缺,耕層淺,供肥能力差。以黃泥田為例,由于熟化層很薄,僅7 ~10 cm,熟化度也很低,有機質含量在10 g/kg 以下,全氮不超過1 g/kg;全磷極缺,含量都在0.5 g/kg 以下;速效磷多數(shù)低于5 mg/kg。
2.2.2 改良措施
(1)搞好水利設施,整治渠道,實現(xiàn)輪灌化,防止水土流失。開好排、灌水溝。
(2)增施豬牛欄糞、綠肥、秸稈等有機肥料,以減少土壤黏性,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養(yǎng)分含量。每667 m2施用豬牛糞5 t,充分利用早季收獲后的花生稈、稻草(切為30 cm 左右)回田。
(3)改革耕作制度。改冬閑為冬種,改板田過冬為犁翻曬冬。當前城廂鎮(zhèn)冬季普遍種植蔬菜、馬鈴薯,在種蔬菜時特別要注意灌水濕潤田地和施肥,特別是有機肥尤為重要。春冬及時排水,防止田面漬水。
(4)摻沙改良土質。每667 m2摻細沙15 t,并進行細耕細耙、勻耕耙。
2.3.1 特點 沙質田主要是粘粒淋失或者是沙粒沖入田中堆積而成的,分布在沿溪兩岸。這類土壤的共同特點是易漏水漏肥,后期易早衰;淀漿性強,很難形成松軟的耕性。主要原因:土壤含有大量的沙?;虼稚沉?,有機質含量少,耕層含黏粒一般都低于15%,有些只有5%左右,且粗沙粒和粉粒含量達40% ~60%,有的達90%。因此,土壤團聚性很差,土壤浸水容重0.70 ~0.83 g/cm3,有機質含量多數(shù)低于10 g/kg,全氮只在0.5 g/kg 以下,全磷為0.3 ~0.5 g/kg;有些田塊出現(xiàn)老赤枯病,說明土壤缺鉀。
2.3.2 改良措施
(1)摻入泥質肥土。每667 m2混入肥沃的河塘泥、地皮泥、垃圾土等25 t;若有機質含量多的河塘泥、地皮泥、垃圾土缺乏,為迅速改變土壤性質,可摻入土性較好的黏質紅泥土25 t,同時均勻耕耙。
(2)精細管水和少量勤施薄施化肥,不能一次性施用;每667 m2增施有機質肥料5 t,如豬、牛糞、垃圾土、花生藤等。同時,氮鉀肥配合施用。
(3)冬季種植綠肥,如紫云英、蠶豆,并秸稈回田。
主要是缺水田(望天田),其次是交通不便田。
3.1.1 特點 靠天吃飯,插秧時等雨天,干旱時無水灌溉,不需水時因遇雨天需蓄水,造成大水深灌,嚴重影響水稻分蘗、幼穗分化、灌漿,導致產量降低。
3.1.2 改良措施
(1)植樹造林,修建山圍塘,收集雨季降水,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條件
(2)節(jié)水灌溉??刂乒喔葧r間和用水量。采取淺濕灌溉、干濕灌溉、非飽和灌溉等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達到節(jié)水、抗旱、增產的效果。
(3)農業(yè)化學節(jié)水調控。應用黃腐酸抗旱劑、抗蒸騰劑,進行水分調節(jié)和控制,抑制葉面蒸騰,提高水分利用率。
(4)改雙季稻為單季早稻、晚甘薯、冬綠肥的耕作方式,達到用地與養(yǎng)地結合、節(jié)水與增收的目的。
3.2.1 特點 管理不便,農業(yè)機械不能到達,在無耕牛的情況下只能人力耕作,造成耕作粗放。如田間缺水時不能及時灌溉、病蟲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防治,施肥不便等。
3.2.2 改良措施 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好機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