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詞:
他是世行成立65年首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完成四年工作,他回到祖國,重返燕園。不論提出“超越凱恩斯主義”構想,還是建立“新結構經濟學”,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始終是他不舍的追求。
2012年6月22日下午兩點半,著名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準時走進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與北大國際(BiMBA)舉辦的“朗潤校友大講堂——暨校友歡迎林老師載譽歸國會”會場。這是他卸任回國后參加的首次公開演講活動。
數(shù)百平方米的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座無虛席,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北大國際(BiMBA)各屆校友整齊起立,用經久不息的掌聲和由衷尊敬的歡呼聲歡迎他們的林老師榮歸。溫和燦爛的笑容,矯健如常的步伐,親切平實的話語,清晰縝密的思維,林毅夫教授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回來了!”身著黑色西裝、精神干練的他從嘉賓席起身,走到演講臺前聲音洪亮地呼應著在場人們的熱情。半個月前,他用“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框架作為“畢業(yè)論文”,圓滿結束歷時四年的世界銀行任期,乘著初夏的勃勃生機、盎然綠意,回到祖國,重返燕園。
作為世行成立65年首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從2008年6月上任第一天起就備受矚目。按照世行機構職能設置,首席經濟學家既是行長的首席經濟顧問,又是世行的對外發(fā)言人,地位舉足輕重。林毅夫對內管理三個主要部門,分別為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收集資料與項目評估,預測和撰寫各類發(fā)展報告。在這家世界最重要的發(fā)展研究機構中,由各國組成的700多位經濟學家供職于此,精英云集,思想多元。林毅夫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和這些資深經濟學家一起,以全球化的視角就發(fā)展中國家遇到的最迫切的問題,進行知識上的交流。”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基于20多年對各國經濟政策的細致關注與翔實研究,林毅夫判斷危機可能是長期的,提出“超越凱恩斯主義”的構想,并于2009年2月在美國彼得森研究所演講時,首次進行公開談論。
世行四年,林毅夫工作的另一個重心是傾心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2011年年底,他以新著《新結構經濟學:一個反思發(fā)展理論和政策的新框架》作別華盛頓。從坐落于未名湖畔古色古香的朗潤園內的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到佇立在繁榮喧囂的華盛頓西北1818H街內斂沉穩(wěn)的世界銀行大廈,林毅夫用三年半的時間經歷了學術和職業(yè)生涯中迄今最重要的轉折。
2012年9月,林毅夫新作《解讀中國經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同時,他也在新學年開始之際重新開課,回歸思念已久的燕園講臺。
對于自己這些做法,林毅夫談道:“根據(jù)中國的現(xiàn)實,提出新的理論框架,以嚴謹?shù)姆治觥\顯易懂的語言,幫助國外各界了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fā)展的走向,是中國經濟學家無可旁貸的責任?!?/p>
論及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林毅夫教授吐露心聲:“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是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應該包括中國學者對人類知識、精神財富的增加所做出的新的貢獻,這是對中國學界的挑戰(zhàn),也是提供給中國學者千載難逢的機遇。在中國歷史上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群人,有對社會非常多的承擔。知識分子追求的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先賢們付出極高代價,拋頭顱撒熱血,傾盡家財要實現(xiàn)一個夢想,直到我們這代人才看到這個夢想逐漸在實現(xiàn),歷史前行的過程中有你的參與,也有我的參與。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