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以降,封建社會以考試取仕的科舉制度在各方面日趨完善,實由一級一級往上考。其最為高級且極壯觀的是:科舉制度中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fā)策問的考試,即殿試也叫廷試。其制始于唐武則天時,殿試后將進士分為五甲之制始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5年)。分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又始于元順帝時,明清因襲之。明清定制,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通稱為榜眼探花。二甲均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均賜同進士出身。
翰林是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為文學侍從之官。至德宗以后,翰林學士職掌為撰擬機要文書。到了明清兩代則以翰林院為“儲才”之地。在科舉考試中選拔一部分人入院為翰林官。清制翰林院以大學士為掌院學士,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官。殿試朝考后,新進士之授翰林院庶吉士者,人稱“點翰林”。
誠然,狀元也好,翰林也罷,這些人學問肯定是有的,究竟是經(jīng)世致用之材,還是腐儒空談之料,歷史早就有所定論,本文不予置評。而賞鑒他們的書法,則是從另一領域和方向窺探這些歷代科舉翹楚的藝術素養(yǎng)。
這些狀元翰林為了參加科舉,書法的童子功是絕對過硬的。成名以后,各家按各家的資質、性情、胸襟,既能繼承書法傳統(tǒng),又能適當變化以彰顯個人的審美取向。例如常熟的翁同和是同治、光緒的老師,是晚清學顏的一代宗師,竟然在晚年用筆與章法上還融入北魏菁華,堂宇寬博,極能遠俗。還有湖南茶陵的譚延闿,早年仿劉墉,十年專意錢南園、翁同和兩家,晚參米南宮,骨力雄厚,氣宇軒昂。至今謁中山陵者,讀其題字,肅穆莊重,一掃往昔對“館閣體”的貶意。所以,讀狀元翰林書法,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取精用宏,讓人愜意。只有涵古茹今,方能溫故而知新。因此,本文特意選取了幾件張暉先生收藏的明清狀元翰林書法作品,與讀者共享。
王遵訓(1628年至1688年),字子循,號信初,又號湜庵。河南西華人。順治十五年戊戌科二甲一名進士。在任十余年,有關民生國計章疏凡百十余上。工詩,著有《余清軒詩集》、《擊楫草》、《小窗雜著》。
翁方綱(1733年至1818年),字忠敘、正三,號覃溪、蘇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二甲二十三名進士;工詩文書ZCHqwVoy/S7ssDNXx0zXh3JYdlLfJYpgPc++nfQ1/es=法,《清朝書畫錄》把他和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合稱為“四大書法家”。著有《復初齋全集》、《蘇詩補注》等。
羅洪先(1504年至1564年),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明嘉靖八年己丑科狀元。被罷歸后,終日著書講學。其精心繪制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在世界地圖繪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他也是王陽明學派的重要繼承者和開拓者。
陸潤庠(1841年至1915年),字鳳石,號固叟、云麗。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狀元。在劉坤一支持下,創(chuàng)辦蘇綸紗廠、蘇經(jīng)絲廠。宣統(tǒng)三年皇族內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后,留清宮,任溥儀師傅。工書法,意近歐、虞,是清館閣體書法的典型代表;又工醫(yī)學,著有《內經(jīng)運氣病釋》。
左圖:翁同和(1830年至1904年),咸豐六年丙辰科狀元。中法、中日戰(zhàn)爭期間,均力主抗戰(zhàn),欲扶光緒帝親政;籌思革新,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并密薦之于光緒,是朝廷帝黨中堅,又是光緒的智囊,遭慈禧忌恨。光緒二十四年,被開缺回籍,后又交地方官嚴加看管。書法自成一格,是清代學顏的一代宗師。
右圖:吳偉業(yè)(1609年至1671年),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四年榜眼。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chuàng)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劉墉(1720年至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二名進士。擅書,尤工小楷,學顏、蘇諸名家法帖,而自稱宗鐘繇。其書用重墨,貌豐骨勁,別具面目,為清代中期四大書家之一。著有《石庵詩集》。
梁同書(1723年至1815),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石翁,90歲以后號新吾長翁,浙江錢塘人。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二甲十六名進士。工書法,初學顏柳,后學蘇米。詩多雅意,文亦清峭,為書名所掩。與翁方綱、劉墉、王文治并稱于時。日本國王曾派人求書,朝鮮、琉球等地亦以其書為貴。著有《頻羅庵遺集》等。
俞樾(1821年至1907年),字蔭甫、中山,號曲園、絢巖。浙江德化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二甲十九名進士。學問淵博,訓詁主漢,義理宗宋,為一代經(jīng)學大師。所著《群經(jīng)評議》是乾嘉學派后期的代表作,又一度總辦浙江書局,精刻子書20余種;并善詩詞,工隸書。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