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1982年誕生的新憲法已到了而立之年。
回望歷史,中國的憲政意識發(fā)軔于國家危亡的特殊年代,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的君主立憲運動,揭開了立憲序幕。然而自1908年到1949年,真真假假的憲法先后有10部之多,卻從未給國人帶來真正的憲政。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曾經(jīng)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憲法,但專制主義幽靈的復活,卻使共和國憲法成了一張廢紙……于百年光陰的流逝中,中國與憲政一次次擦肩而過,憲法與憲政對中國而言,真可謂“一字之差,百年之別”。直到“八二憲法”誕生后,中國的憲政建設才真正踏上希望之路,從此改變了歷史宿命。
然而在清點“八二憲法”頒行30年所創(chuàng)造的光榮的同時,也不容忽視,全社會尚未形成行憲、守憲、護憲的自覺意識和行動,一些公權部門和領導干部依然存在著“以言廢憲”、“以權壓憲”、“以令越憲”等違憲行為。憲法所設計的政治理想和權利藍圖,與現(xiàn)實尚有不小的距離,而憲法實施能否真正落實、憲法權威能否真正確立,也依然是阻礙憲政進程的瓶頸。
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有憲法,未必有憲政。憲法,只是實施憲政的起點,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憲政價值的實現(xiàn),并不僅僅取決于是否有體現(xiàn)這些價值的憲法文本,而在于這些價值能否通過憲法實施變成活生生的政治形態(tài)和政治過程?!鞍硕椃ā毙羞M至今,中國憲政道路所面臨的,正是這樣一個更關鍵、也更艱巨的歷史關口。
而要跨越這樣的歷史關口,首先就需要完善憲法制度本身。一方面,憲法設計應當進一步契合“保障人權”、“限制公權”的現(xiàn)代憲政理念,同時強化相關的具體立法,尤其是加快制定和完善選舉法、立法法、新聞法、社團法等支撐憲政建設的憲法性法律。另一方面,久滯不前的違憲審查等憲法監(jiān)督機制也亟待破題,只有憲法真正“長出牙齒”,違憲現(xiàn)象才能得以遏制。
另一個切入口是政治體制的深度改革,比如提升司法獨立、加速行政改革、擴大直接民主,等等。尤其是基于我國的現(xiàn)實政治體制,政治改革的一大重點應當指向完善人大制度、強化人大權威,使人大真正成為憲政建設的主體之本、動力之基、活力之源。
要落實憲法、推進憲政,還有賴于公共權力尊重憲法的意識自覺,尤其是清晰認識憲法權威必須真正高于任何政治權力。如今,自執(zhí)政黨起,“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的理念已經(jīng)明確,現(xiàn)在重要的是,將這些執(zhí)政思維切實融入執(zhí)政實踐,將社會治理逐步納入以憲法為核心的法治軌道,以最終完成向“憲法治理”的轉型。
而憲政建設成功的根基,還在于培育一個具有憲政意識的公民社會。只有當憲政文化扎根于社會土壤,只有當憲法成為公民的集體信仰,只有當公民懂得以憲法、法律為旗守護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才能真正彰顯保障人權的憲法效應,真正形成制約公權的外部壓力,而憲法本身,也將如古希臘大哲亞里士多德所言,成為“公民的生活方式”。
立憲法易,行憲政難。中國百年立憲史的凄風苦雨,已足以昭示憲政道路之艱難。然而保障憲法實施、維護憲法尊嚴,既是當下中國必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達致憲政理想的必由路徑。只有全社會投身憲政實踐,肩負歷史使命,才能沖破“歷史三峽”,從憲法走向憲政,開創(chuàng)一個更加美好的憲政時代。
(作者單位:《民主與法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