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東漢末年北海太守,字文舉,魯國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子,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幼聰明,人人敬仰。《三字經》上所載“融四歲,能讓梨”就是指孔融。
孔融十六歲時,權勢熏天的大宦官侯覽追捕張儉。張儉逃亡到孔融哥哥孔褒門下,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把張儉藏了起來。后來事情泄露,孔褒、孔融二人都被抓捕入獄??兹谡f:“窩藏張儉是我的事,哥哥不在家,應當坐罪的是我!”而孔褒說:“張儉是投奔我的,與弟弟無關,我應坐罪!”兄弟二人爭死,可見圣人后裔終究不凡。孝悌之德久傳不衰。
孔融自幼無書不覽,海內稱為“冠冕”,博學鴻儒,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后來官至中郎將,北海太守,大中大夫。其人極好賓客美酒,常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
孔融一生秉其祖風,生性仁慈,樂施仁政,在北海六年大得民心。對鰥寡孤獨常施周濟。太史慈在遼東任職,老母獨居在家,屬北海轄地,孔融常以布帛米麥贈送,不使有缺,孔融并不認識太史慈。孔融最反對恃強凌弱,濫用武力,涂炭生靈,最喜扶弱抑強。
徐州太守陶謙,本欲結好曹操,因此在曹操父親曹嵩帶領一家四十口人去投曹操路經徐州時,格外招待,臨行時,又派手下都尉張闿帶兵護送。誰知途中張闿見曹嵩財產裝載百余車,騾馬極多,生起殺人劫財之心,將曹嵩一家全部殺死,劫了財物與所帶五百軍人逃竄淮南去了。
曹操因此與陶謙結下血海深仇,硬說是陶謙有意害他家人,因此要殺奔徐州報仇雪恨,讓徐州境內雞犬不留??兹谠九c曹操友善,但不忍徐州軍民遭此大劫,盡管自己兵力不足,千方百計四處聯(lián)絡劉備等人共同相救徐州人民,得以免難。
后來,孔融被召回許昌,在漢獻帝手下任大中大夫。常勸曹操勿恃武力大肆征伐,當時曹操正是雄心勃勃,要橫掃天下,自然很逆曹操心意。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決定出兵五十萬征伐劉表、劉備與孫權,孔融不忍心看見天下人又要遭受一場大兵劫,向曹操進諫說:“劉表、劉備都是漢室宗親,他們又不曾侵犯境界,不曾反叛朝廷,江東孫權占據六郡,更有大江之險,不易攻取,丞相興此無義之師大失民望!”
曹操聽后大怒,下令“再諫必斬!”孔融在退出丞相府的路上,長嘆數(shù)聲,自言自語地說:“你以不仁義征伐仁義,哪有不敗的道理!”
誰知,孔融這話被在身邊不遠一個冤家御史大夫郗慮的下屬聽到了,報告給郗慮。郗慮雖官任御史大夫,人品十分低劣,心性陰毒,孔融平時自然很瞧不起他這類人物,因此,他對孔融早已懷恨在心。聽到這一小報告,驚喜若狂,立即給孔融羅織了“一貫利用文才史識譏諷丞相;對丞相的禁令,多方抵觸破壞;唆使禰衡侮辱謾罵丞相;里通外國,與劉備、劉表暗通,又對孫權使者訕謗朝廷,暗送情報,準備謀反”等四大款罪狀,入相府見曹操告狀。
曹操因孔融與他政見不合,早懷殺心。于是立即下令將孔融全家處斬,而且滅族,暴尸示眾。
讀三國,每到此處,人們往往為孔融遭此慘禍而悲憤和不可思議。圣人之后裔,文學之巨匠,仁慈之心性,施仁政之父母官,是何因緣遭此奇禍!
這一史實,看似因果錯位,其實事出有因。他生性剛直太過,更有為人嫉惡如仇不能包容的大過。他的朋友脂習老早就勸他“公剛直太過,必罹世患”。看來,孔融大大違背了祖先“過猶不及”皆不取的中庸之道。又忘記了圣人“君子可容小人,小人萬不可容君子”的教誡。圣哲的人對待小人應持的態(tài)度是“敬而遠之”。小人只可遠他不可惹他,故圣人名訓中有處人“柔和質直”之言可得牢記,否則必遭其害。
更重要的是孔融有嗜酒如命的致命缺點。曹操頒發(fā)“禁酒令”,他不但不知悔改,反更加放任。并且上書曹操說:“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唐堯不飲千樽無以成其圣。且桀紂皆好色而亡國,今世何不禁其婚姻耶?”不但與曹操大唱反調,而且大有譏諷挖苦之嫌。
為了一杯酒,作為圣人之后,德行名望之人與曹操如此作對,實在不可取,以致授柄于小人,自取其禍。不管何時人還是應守謙和忍辱之德,既為世人作范,又則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