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億英鎊的收入規(guī)模,63.4%的年復合增長率,逾350個頂級合作品牌—作為奢侈品電商“鼻祖”的Net-A-Porter交出的這組數據,足以駁斥一切互聯網只能賣廉價貨的論斷。在時尚雜志與電子商務結合的外殼之下,Net-A-Porter的制勝法寶在于強大的品牌網絡支撐,而這恰恰也是中國“所謂”的奢侈品電商們最為欠缺的地方。
作為奢侈品電商的“鼻祖”,Net-A-Porter將時尚雜志與電子商務結合在一起,既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也證明了在網絡上全價銷售奢侈品完全可以被消費者所接受 。2010年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的歷峰以3.5億英鎊的代價,將這本 “點擊鼠標就可以買下中意服飾的時尚雜志”收編。
如今,盡管面臨著奢侈品在面臨著“內賣”、“閃購”等折扣電商模式,以及高端百貨公司在線業(yè)務的雙重沖擊,但誕生于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Net-A-Porter,一邊堅持著高端的路線,一邊深入耕耘細分市場,更通過線上線下的交匯融合,保持著自己的領先優(yōu)勢。
品牌聚合的力量
從2011年開始,Net-A-Porter網站上多了一張交互式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上 以其標志性的黑色購物袋,實時更新著發(fā)生在全球17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每一筆交易。頁面右邊一欄的則更為詳細地呈現著產品的圖片、名稱以及發(fā)生地。幾乎每兩秒鐘,圖片就會被更新一次,這意味著又有一位用戶在Net-A-Porter下了單。圖片上方的即時流量讀數顯示,在線人數保持在14500-14800的范圍。
當然,這只是2013年元月某個周日下午的用戶數量。實際上,2012年Net-A-Porter集團旗下三家網站的用戶基數已經超越700萬人,其中活躍買家在50萬人左右,而每個月還有3萬的新增用戶。
吸引這些人在Net-A-Porter上購物的,除了每年更新52次的電子雜志,還有Chloe、Fendi、MiuMiu、Gucci、Lavin等350多個世界頂級的時尚奢侈品牌,囊括了服裝、手袋、鞋履、配件、首飾以及內衣等多個門類—其中不乏限量與獨家商品。與全球任何一家時尚精品百貨來相比,這個數字都毫不遜色。
成為中國奢侈品電商阿喀琉斯之踵的供應鏈,卻恰恰是Net-A-Porter的立足之本。
在創(chuàng)辦Net-A-Porter前,其創(chuàng)始人納塔莉·馬薩內特(Natalie Massenet)先后擔任過造型師以及時尚雜志編輯,這讓她多多少少算個業(yè)內人士,也結交了不少設計師朋友。事實上,一開始就成為其供貨商的手袋品牌Anya Hindmarch以及鞋履品牌Jimmy Choo,其設計和創(chuàng)始人都和納塔莉有私交?!坝械讱狻钡钠放莆齺砹送顿Y人,而投資人又利用自己的網絡找來了更多的品牌。2004年,Net-A-Porter即實現了盈虧平衡。
珠玉在前,再加上精美獨到的電子時尚雜志與日益擴大的用戶規(guī)模,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投懷送抱”,一張強大的品牌網絡就此鋪開。
2009年,另一大奢侈品集團PPR旗下設計師品牌Stella McCartney率先與Net-A-Porter合作,為其專門設計了一個系列的服裝在網站上出售。2010年,貝嫂維多利亞的首個手袋系列面市,6款價格在1800-13950美元之間的手袋亦出現在Net-A-Porter網站上。其后,老牌如圣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新秀如亞歷山大·王曾為其操刀設計為專屬商品。而香奈爾的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更是干脆為其開辟了第一個只做網絡獨家銷售的時裝品牌Karl。Net-A-Porter在品牌中的信譽度可見一斑。
大牌云集,顧客的黏性也得以不斷增加,2010年時,Net-A-Porter的客單價達到500英鎊,讓其他的奢侈品電商望塵莫及。如今,僅僅1%的VIP顧客就貢獻了Net-A-Porter收入的1/5,這其中19%都是和創(chuàng)始人納塔莉一樣的女性企業(yè)家—一方面看重品牌和商品品質,另一方面卻又沒有時間逛街。
出擊細分市場
在鎖定高端消費者的同時,Net-A-Porter通過開辟細分市場的方式來擴大用戶基數,做大規(guī)模。
2009年4月,在金融危機的風口浪尖下,一個全新的網站TheOutnet正式上線。該網站主打過季商品,折扣在40%-60%之間,顯然瞄準的是那些對價格敏感的時尚愛好者。在模式上,TheOutnet依然延續(xù)了Net-A-Porter主打電子時尚雜志的概念,還有專門的時尚編輯通過社交網絡回答顧客的各種問題或提出建議。雖然面臨著采取“閃購”等模式的奢侈品折扣電商的激烈競爭,但上線第二年,TheOutnet仍然實現了90%的增長。迄今,它對整個集團的收入貢獻超過了20%。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像是Net-A-Porter的奧特萊斯折扣店,一些在一定時間段未能出售的商品會被轉至TheOutnet,以免過高的折扣影響Net-A-Porter的高端形象。但TheOutnet出售的200多個品牌又并不完全與Net-A-Porter重合,因此無論是從顧客的角度還是品牌的角度,它都對Net-A-Porter形成了有效的補充。
此后,Net-A-Porter又把觸角伸向了男性市場,于2011年初推出與主網站同樣定位的MrPorter,涵蓋了包括拉夫勞倫(Ralph Lauren)、巴爾曼(Balmain)、博柏利和 Gucci等在內的約180個品牌。
MrPorter不僅同樣延用了電子時尚雜志的模式,甚至連網站設計都與Net-A-Porter如出一轍,仿佛就是后者的孿生兄弟。在主頁的下方,還寫著一小行字“為她選購商品”,后面自然跟著Net-A-Porter的網站鏈接—調查顯示,Net-A-Porter的顧客中有59%都是已婚人士或是與伴侶同住,再加上父親、兄弟,或是同事、朋友—不只是這些現有顧客多了一個選擇的“出口”,而且她們的社會關系也讓MrPorter天生就具備了一個龐大的潛在客戶群。
與大多數奢侈品電商所主攻的女性市場不同,男性市場長期以來都被忽視,而男性不僅具備了更高的品牌忠誠度,同時其服裝搭配的潮流也不像女性市場一樣易變而難以把握。對Net-A-Porter而言,這就意味著能以先發(fā)優(yōu)勢撬動市場,并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
盡管這一目標短期內無法實現,但不斷拉長的業(yè)務線與日益增加的用戶數量,無疑推動了Net-A-Porter的市場規(guī)模。2005-2012年,其銷售收入從區(qū)區(qū)1180萬英鎊攀升至3.68億英鎊,年復合增長高達63.4%(附圖)。
為了保持快速擴張的勢頭,Net-A-Porter又把目光投向了奢侈品消費高速增長的中國,2012年3月,TheOutnet中文版上線。實際上,在此之前,Net-A-Porter已經開通了直郵中國的業(yè)務,只是選擇中國為購買地后出現的商品價格,在不含稅的情況下,也要比英美、甚至香港地區(qū)的標價高出1/3左右。如今,雖然其主要市場仍在英、美兩國,但來自這兩個國家以外的用戶數量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中國自然RgsBTfDH60K7xiZY9o7p1y54F2KbOF3z5yFGzsR88hU=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線上線下融合
作為在線運營商,Net-A-Porter對網絡工具或是移動應用的接受程度要遠高于其他奢侈品牌。雖然很難核實是否如其所聲稱,“是奢侈品牌中第一個推出手機應用的”,但早在2009年,Net-A-Porter就推出了iPhone應用程序,將業(yè)務成功由PC終端延伸至移動終端。兩年后,“響應社交網絡上客戶的呼聲”,它又推出了安卓應用,而其賴以成名的電子時尚雜志也同時擁有了iPhone和iPad版。
與此同時,生于互聯網的Net-A-Porter開始將觸角伸向線下,通過“落地”的互動活動,進一步強化與顧客之間的紐帶,最終達到推動銷售的目的。
2011年,Net-A-Porter在《Vogue》雜志年度活動“Fashion’s Night Out”上,首次引入了由現實增強技術輔助呈現的“櫥窗購物”,大獲成功。此后,這一將線上線下串聯在一起的方式又被運用在了Karl系列服裝的首次發(fā)布上。Net-A-Porter在巴黎、倫敦、紐約、柏林和悉尼五座城市挑選了相應的店鋪,將“時尚雜志”搬上櫥窗,到場的用戶將安裝了“櫥窗購物”應用程序的手機對準事先布置好的櫥窗,就能獲得詳細的產品信息并即時購買。當然,其他的用戶也能在同一天從Net-A-Porter的網站上下單購買Karl系列服裝。
為了盡可能吸引人群到現場參加活動,Net-A-Porter事先充分運用了多種形式造勢,調動用戶的積極性。首先,邀請函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fā)給了各位訂閱其新聞的用戶,并且網站上有詳細的活動指南。其次,“櫥窗購物”應用程序還包含了“模仿卡爾(Karlify)”的照相功能,用戶在自拍后,用白色馬尾辮、墨鏡以及高聳的白色襯衣領將自己打扮成拉格菲爾德的經典形象。在首發(fā)儀式當天,出席活動的拉格菲爾德本人挑選出最喜歡的一位,向其頒發(fā)1000美元消費券的大獎。
最新的消息是,Net-A-Porter一年52期的電子時尚雜志將于2013年年內實現在線下發(fā)行。以線下活動來拉動線下銷售,Net-A-Porter走來了一條與眾多奢侈品牌截然相反的O2O(Offline to Online)路徑。自“上”而“下”也好,自“下”而“上”也罷,最終的目的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