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文課堂不是詩,但是它富有詩意,這詩意使我們走在通向詩的道路上。正如朱光潛所言,一切純文學雖然不全是詩,但都要具備詩的特質(zhì),也就是詩意和詩味[1]。而關于“詩意 ”的內(nèi)涵,《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這樣解釋:“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盵2]在我們的通俗化理解中,這句話似乎表達得很清楚。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詩意”有其名物性,也有其形態(tài)性。而且在現(xiàn)實語境中,我們常?;煊盟膬煞N性質(zhì)的語義。我們可以說“山水富有詩意”,也可以說沈從文的作品“很詩意”。前者用其名物性,后者用其形態(tài)性,我們都覺得很自然。但是,深入研究進去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關于什么是詩意其實并非如此簡單。
辭書關于“詩意”的詮釋,蘊含著多個需要詮釋而難以詮釋清楚的概念,譬如詩、美感和意境。美國文藝理論家W·C·布斯在其《小說修辭學》中說:“說詩不是什么要容易得多?!盵3]既然“詩”是什么很難說清楚,那么“詩意”是什么也就更難說清楚了。詩人何其芳曾說:“詩意似乎就是這樣的東西:它是從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來的、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的感動而又能夠激動別人的、一種新鮮優(yōu)美的文學藝術的內(nèi)容的要素。”[4]在這個著名的觀點中,何其芳認為“詩意”是藝術作品的內(nèi)涵元素,表現(xiàn)形態(tài)是新鮮而優(yōu)美,存在功能是能使生命發(fā)生移情與審美。他一方面詮釋其名物性,一方面詮釋其形態(tài)性,對內(nèi)涵元素的邏輯屬性似乎很有把握,卻又“似乎”只能作出關于感受性質(zhì)的描述。這個觀點給我們的啟發(fā)是:詩意是既虛無又美妙的東西。何其芳作為詩人兼文藝理論家,他力圖對詩意作出清晰的表述,但是依然滯留于附麗詩性的語言。
關于此種認識,美學家朱光潛在《詩論》中就曾說過:“詩意根本就是一個極含糊的名詞?!盵5]他認為,詩意是一種對精妙美好境界有著虛榮意味的幻覺,它是通向真正清楚的屬于語言的詩的起點[6]?;谌绱苏J識,我們關于詩意課堂的初步推論,可能是有些令人悲觀的:詩無法說清楚,詩意又更顯含糊,詩意課堂似乎就更玄妙更遙不可及了。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定詩意是好的語文課堂的基本特征。沒有詩意的語文課是蒼白的、枯燥的、令人厭惡的語文課,是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既然如此,詩意似乎自然成為格調(diào)語文的應然特征。而要尋找這種詩意,我們必須回到詩。我們從朱光潛的詩論中可以尋到詩的關鍵所在,即意境與語言,詩歌通過語言清楚地傳達意境之美[7]。而意境作為詩的理想,是意象與情趣的忻合無間。在克羅齊的藝術表現(xiàn)論中,意象系“直覺的知”,情趣系“名理的知”,同屬“知”的范疇。在意境與語言之間尋求清楚表達或深入理解,也就是說對于知言結(jié)合與轉(zhuǎn)換而言,必不可少的是想象。在這個從詩意到詩的極其漫長的距離中,也就是從意境到想象到語言的過程中,“思”使模糊的幻覺逐步清楚,“尋思”是詩意通向詩歌的必由之路。
綜合分析上述關于詩意的幾種觀點,我認為在從詩意走向詩的過程中,語文課堂應當具備的幾個主要特征是:經(jīng)驗的感性、意境的美感、想象的迷人、語言的優(yōu)雅。此外,詩歌的韻律之美表現(xiàn)在課堂上應當是依靠節(jié)奏控制產(chǎn)生的韻律感受,即韻律的和諧。真正富有詩意的課堂一定是富有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的演奏,繁處如夏花綿密,疏處如秋草零落;要緊處讓時間凝滯,皮相處則平川千里;緊張時或可酣暢淋漓,放松時或可閑庭信步。惟其如此,方能真正做到徐疾有致,疏密有度,收放自如,成就節(jié)奏與韻律的藝術,徜徉于時空的詩意之中。
二
詩意的語文課堂需要“燦爛的感性”。杜夫海納說:“審美對象不是別的,只是燦爛的感性?!盵8]感性對于生命與審美而言,之所以是燦爛的,因為我們在進入詩意之美的境界時,常會在一瞬間發(fā)現(xiàn)自己命運的意義。當然,對于感性究竟是什么,目前學術界尚無公認的概念。一般說來,感性作為“理性”的相對概念理解,但是并非“非理性”的同義詞。對于詩意而言的感性,不是指心理學上的“感知性”,而更多地理解為直觀形象、感官經(jīng)驗及由此產(chǎn)生的魅力。故而,感性與形象、情感、率性和美感等有較為直接的聯(lián)系。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曾對其有專門討論,可以作為理解課堂感性的參照。他認為感性是感官經(jīng)驗給人的“臨場感”,而知性則是智慧的自然洋溢,好的知性作品必然與感性相融合[9]。這個見解對于建構感性語文課堂大有裨益,對于糾正關于感性與理性的誤解有很好的匡范作用。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切身體驗,那就是過于科學主義的講解分析肢解了文本的詩意,過于考試功利的工具理性毀滅了課堂的詩意。我們的語文課堂幾乎規(guī)避了一切可能的感性瞬間。
語文教師應當相信學生好奇、豐富而深刻的人生體驗,應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率真的心靈和真實的體驗。語文追求感性,就是主張不依賴語知中介而進行逼近意義的言意直接對位的教與學。這種教學方式在學生的啟蒙階段運用較多,而隨著年齡增長與知識復雜化被科學化的語知中介所取代。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這種被取代不啻是一場沉重的悲劇。因為語文學習的理性不完全是邏輯,而應當是智慧與情趣相結(jié)合的,起于感性而歸于感性。這就好似臻于化境的太極功夫,一切招數(shù)皆融于隨心所欲之中。所以說語文追求感性是語文教學向傳統(tǒng)本位的回歸的體現(xiàn),是語文學習走向感性與理性融合的起始。追求感性的語文教學是一種形象化的教學,“道法自然”[10]的還原,“物我兩忘”[11]的移情、“一花一世界”[12]的感悟,當是追求感性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秘訣。它要求我們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旋律、還語文以意的豐富性:形象的意象、特定的意境和深層的意蘊。它要求我們還語文以閱讀、還語文以敏感、還語文以人的個性化: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知識聯(lián)結(jié),用自己的思維品質(zhì)影響成長,用自己的理解表達獨特感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言語理解過程,如果僅僅局限在語言文字的表層那是單薄的;只有領略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意、情趣、情味,才是真語文。這樣的語文學習,才最終導致有意義而積極的個性化言語生成。當然,語文課堂的感性源自師生雙方,教師在課堂上對于教材的非預設性處理是典型的感性發(fā)揮。
三
教學激情是構成課堂詩意的重要內(nèi)容。激情是一種激動人心的感情,是精神飽滿、生機盎然的象征。以情動人、情感共鳴,很大程度上借助激情發(fā)揮作用。教學激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一定教學情境的影響,為了追求教學自由、開放、本真的教育價值,而產(chǎn)生的促使師生樂教樂學、昂揚亢奮的情緒狀態(tài),是教師熱愛教學的情感與智慧完美結(jié)合后所呈現(xiàn)的一種教學藝術現(xiàn)象。教師似火的教學激情能夠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于漪老師的教學激情是其課堂教學的重要特色。因為在她看來,教學激情是火種,而教師首先得燃燒自己[13]。從文獻資料看,于漪老師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時,課堂上哀思如潮,學生難以自控,這是因為她“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淚水寫出來的”[14]。于漪老師的課堂教學感染力的因素主要為教學激情、創(chuàng)設情境和激發(fā)愛憎,其中以情感人是第一位的。當然,教學激情不是無端降生的,也不是每個教師能擁有的。熱愛語文教學是激發(fā)教學激情的源泉,豐富的語文教學探索是激發(fā)教學激情的基礎,淵博的學問、過人的膽識及豐富的情感體驗是教學激情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一個富有激情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來不墨守陳規(guī),而是通過高妙的教學藝術激發(fā)起學生心中智慧的火花與強烈的求知欲。教材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一旦用自己的真情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語文課堂就會呈現(xiàn)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師應該采用寓情于文、潛移默化的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從而增強教學的感染力,讓學生真正嘗到語文課的滋味。
在詩意的范疇內(nèi)考察教學激情,它應當以富有感發(fā)力量為主要特征。不少教師上課不茍言笑,照本宣科,整堂課的表情平靜如水,這樣的教學當然談不上激情,便是涓涓細流恐怕也是沒有的。不少教師上課激情澎湃,高亢激昂,整堂課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中,這樣的課常常被視作富有激情。前者容易鑒別,后者實有誤解。行云流水,行于當行,止于當止,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境界。課堂應當是跌宕起伏與平靜安寧相結(jié)合的,激蕩處風云突變,情上九霄不可遏;平靜時波瀾不驚,情如大川行平原。教學激情的關鍵是情感的興發(fā)力量,平靜能夠感染人,激動亦能感染人。但是若是拿捏不當就會失去詩意,甚至令人反感和惡心。教學激情只是強調(diào)對于課堂與文本的投入,強調(diào)情感的喚醒與抒發(fā),強調(diào)精神狀態(tài)的飽滿與活力。故而,失度不會有美感,不會有詩意,過猶不及。
四
關于語文課堂中意境的美感,在重視課堂教學的情感性之外,涉及到相當于詩歌之“景”或“境”的氛圍的營造。情境教學是追求課堂教學意境美感的重要途徑與方式,但真正的意境美感不能局限于低層次的情景再現(xiàn),而應當注重內(nèi)心世界情境的建構與呈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教學的意境美,我們固然要善于利用自然條件和現(xiàn)代媒體,但更重要的是調(diào)動學生心智和審美能力,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合理而適當?shù)南胂笈c聯(lián)想,以實有的意象與虛擬的意象共同營造審美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情理相融、形神兼?zhèn)浜吞搶嵒ド囊饩砙15]。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便是學習偏重于理性的文本,我們也是可以借助于形象或意象轉(zhuǎn)化理性內(nèi)涵以營造富有意境的氛圍。簡單說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化氛圍的營造,主要是從藝術氛圍的認知性、形象性、情感性和思辨性出發(fā),建設以召喚結(jié)構為特征的認知氛圍、以煥發(fā)情感為特征的情感氛圍、以構成審美表象為特征的形象氛圍和以激活思維為特征的思辨氛圍[15]。如此營造出來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氛圍,便是由認知性、情感性、形象性、思辨性等諸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tǒng)。認知性是感知的基礎,一切認知對象皆可為意象,所有審美都從認知出發(fā)開始想象;情感性、形象性是感知的發(fā)展,是打造詩意課堂的最為核心之特征;思辨性促進理性的升華,同時保證詩意不會恣意泛濫而有違中和之道。語文課堂若果真能夠如此這般營造出契合于文本的意境,自然是一種極具境界的追求。
詩意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豐富想象的課堂[11]。想象與聯(lián)想是通向詩意之美的非常重要的教與學的手段。語文是與文學、藝術等結(jié)緣最深的課程,許多文本都是傳世藝術經(jīng)典。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想象屬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個過程之中,即作家根據(jù)一定的指導思想,調(diào)動自己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加工,進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藝術形象。在語文課堂上,學生馳騁想象就是理解文本的過程,就是進入作家創(chuàng)造想象的過程,也是二度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建構意義的過程,是放飛詩意的過程。語文課堂要給學生充分想象的自由,充滿想象的課堂才是美麗、靈動的課堂。
由此可見,一切創(chuàng)造都是以大膽想象為基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想象力愈豐富,創(chuàng)造力就愈強。作為詩意的饋贈,語文課堂中的想象,尤其是言語想象力,主要應當建立在環(huán)境寬松、思想自由、有限闡釋、模糊多義、構想矛盾和直覺體驗的基礎上。只有給予思想自由,學生才會在理解與表達中展開合理而富于詩意的想象。譬如在《漁父》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并不本著憂國憂民的一元化認識去要求學生接受,那么學生對于屈原和漁父從外表至內(nèi)心的想象,都是非常豐富而迷人的。因為在學生看來,兩者只是觀點不同,這就不會限制或者說接受心理暗示地將其想象成何種人。僅僅是思想自由還不夠,教師的文本闡釋必須是有限的,而不能過多闡釋或過度闡釋。教師對漁父的智慧、通達和順從自然的形象點到為止,用詞中正而不帶強烈感情色彩,這就為學生展開討論“如何看待屈原和漁父的人生態(tài)度與社會理想”預儲了巨大的自我闡釋空間,才會有了課堂上觀點林立的異彩紛呈。思想的自由與豐富是最大的詩意。相反,過度闡釋只會限制學生自由想象的馳騁。文學文本的多義性還在于它蘊藏著模糊與矛盾,這也正為語文課堂詩意飛揚提供了眾多可能性,詩歌教學的課堂尤其如此。當然,語文課堂充滿豐富想象的詩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效的想象思維訓練。這種訓練的關鍵是通過投入生活與廣泛閱讀,積累詩意創(chuàng)造所必需的知識和表象。知識越廣博,表象越豐富,想象思維就越發(fā)達,課堂詩意就越迷人。
五
語文課堂要有詩意當然不能沒有優(yōu)雅的語言。語文是通過言語教育來實現(xiàn)學生言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長的。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這樣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盵3]這句話隱含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盵16]這句話揭示了詩意與審美對于教育教學與學生成長具有的重要性。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要力求做到優(yōu)美貼切,以激發(fā)感染學生。教師語言的藝術化,是指教師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和快慢適度的節(jié)奏,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抑揚頓挫是教師語言的節(jié)奏美,詼諧幽默是教師語言的機智美,聲情并茂是教師語言的情感美,邏輯嚴密是教師語言的理性美,啟迪心靈是教師語言的道德美。而筆者以為,優(yōu)美典雅的教學語言是給學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故而,如果語文課堂的語言過于質(zhì)樸平實以致于枯燥無味,甚或為了課堂娛樂化而使語言粗鄙低俗乃至面目可憎,那就首先使語文遠離詩意了。
什么語言是優(yōu)雅的呢?我們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優(yōu)雅,然后才可言及語言之優(yōu)雅。優(yōu)雅是一種美好的氣質(zhì),是一種高貴的品位,但是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作出概念上的界定。筆者以為,優(yōu)雅的關鍵是雅而不俗,就是人的格調(diào)與品味的外在體現(xiàn),用葉朗先生的話說就是良好的審美趣味與審美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古訓雅為正,故從雅的內(nèi)涵來解讀優(yōu)雅,它應當具備中正、中和之美,不偏激不張揚,是主流的推崇對象,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演繹,是時代的精義詮釋。具有這種品質(zhì)的人,往往表現(xiàn)出從容、沉靜、得體、智慧和寬容等誘人的美質(zhì),不露痕跡地散發(fā)出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獨特光彩。也許,這就是王國維所言之“神秀”,是“精神之生動飛揚足以超越現(xiàn)實而涵蓋一切”[14]的美,是長期唯美生活之后的沉淀與積累,折射出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如果將優(yōu)雅的諸多特質(zhì)遷移至語文課堂乃至教學語言的風格與品質(zhì)上,在優(yōu)美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追求的就是從容、中正、得體、溫和與典雅,要體現(xiàn)出教師的智慧、詩情和格調(diào),要自然流露教師作為文化人的特殊氣質(zhì),使課堂充滿美的感覺。
語文課堂教學的詩意,簡單說來正如前文所引何其芳的文字所言,它必須首先感動教師自己,然后要能感動學生;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xiàn)尤其是語言表達,也應當既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語文課堂的詩意,固然有形式、程序或策略上的要求,但更多的是對教學行為與教學情感的內(nèi)在要求。富有詩意的語文教學是培育學生詩意生命的重要途徑,反之則是泯滅學生詩意生命的敵人。
參考文獻
[1] [法] 米蓋爾·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孫非,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 [捷]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美] W·C·布斯.小說修辭學.華明,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 [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周蕖,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 柏章發(fā).中學語文課堂意境教學淺說.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6] 馮達甫.老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 全國中語會青年教師研究中心.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8] 吳文華.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意境.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9] 薛海兵.挽歌一般的桃花謠.江海晚報,2006-09-18(B9).
[10]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羊城晚報,1994-07-24.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2] 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工人歌謠選.北京:工人出版社,1961.
[13] 周錫山.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14] 朱光潛.詩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15]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16] 何其芳.《工人歌謠選》序.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工人歌謠選.北京:工人出版社,1961.
(責任編輯 關燕云)